敞开感觉之门开发诗性心智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p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并不单纯地展现画面美、景色美,而是诗人借景言志、借景抒情、借景喻理以警策后人、感召 “美”的精神力量。长期以来我更多地关注诗文指导的“外作用”,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心智”开发,忽视了对孩子诗性心灵的培植。诗性心灵是一种感觉之门的敞开,想象之窗的打开,思维之火的点燃。在诗人眼中花开是一首动听的音乐,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是无以言说又不得不说的美丽。那如何让孩子的心灵与诗性心灵进行无语的交流,让孩子听到花开的声音?
  
  一、活跃感性细胞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阅历浅,对可感事物的认识很有限,可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有感知外物的欲望。因为这是人与外界,与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的重要桥梁。很有意思,一个三岁的孩子看到天上的半月仰起稚嫩的小脸问爸爸:“那是什么?”爸爸笑着说:“那是月亮。”孩子立刻争辩道:“那不是月亮,那是我乘坐过的小船。”雨后的低洼地上留下一摊积水,街上霓虹灯闪烁的影子映在水中显得五彩斑斓。孩子拉住爸爸的手问道:“爸爸,那是什么?”爸爸反问道:“你说,那是什么?”孩子笑着说:“那是天上的星星太顽皮,掉到地上了。”回想我们的孩提时代,我们会看着蜻蜓、蝴蝶翩翩起舞,看着看着就傻傻发呆,仿佛自己也长出翅膀飞了起来。因此,我常带着学生接近自然,接近花草,接近小生灵,让“潜藏”于孩子心灵深处的感性细胞在情景复现中重新活跃起来。
  
  二、获取独特感受
  
  诗歌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随着生命的成长,孩子的诗性心灵也会随着外界的干扰与诱惑逐渐“潜藏”起来,甚至逐步退化。而在繁重的课业负担面前,诗性的精神与心灵也逐渐紧缩。我们常看到孩子面对眼前的景物无动于衷,也经常在孩子的诗文里读到干巴巴的文字和艰涩的语言。因此,我们不得不用感性的策略唤醒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的独特体验;要用诗性的心灵召唤潜藏在孩子天性中的“诗性”,解除他们精神与心理的压抑,释放他们郁积在心里的诗性,扩张他们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对世界的审美观察中重新获得生命的活力。
  家长朋友们可以带孩子亲近自然,陪伴孩子在小溪边,让孩子的小脚丫浸润在冰凉清澈的溪水中,无拘无束地拍打着小水花,忘记一切负担,抛掉一切烦恼;也可以在夕阳西下,牵着孩子的手,漫步在柳树下,倾听知了的鸣叫,欣赏“夕阳无限好”“月上柳梢头”的美景。
  老师们可以在诗文创作课上,播放肖邦的《小月曲》,柔和的旋律伴着孩子们笔尖流露的沙沙声,将是一种多么怡然的享受。在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在脑海中先描绘出自己所联想到的春景,以口述或者用笔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所思所想,接着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投于屏幕中所展现出的画面:粉嫩桃花初放、江暖茸鸭嬉水、青青芦芽初露。在画面展示过程中,同时配有老师的深情吟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学生陶醉于这美妙的情境中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在涵咏中使学生深刻感知诗情画意,品味诗中生意盎然的初春晨景。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启发学生从画中所没有的“河豚之景”领会诗人的高妙想象——他能看到画外,以及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这样,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轻松地品味出诗的意境,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三、滋生诗性心灵
  
  随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感觉力的敏锐,感受力的深化,孩子开始对外界事物保持着感性的认识。孩子虽然先天具有形象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也存在一定的跳跃性、单一性、受干扰性、模仿性。教师可以在诗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会想到些什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寻找秋天,望着天边的云朵,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孩子本来就是插着想象翅膀的天使。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六种训练想象力的技术:想象性呼吸训练、听觉想象训练、形象想象训练、动作想象训练、物品功能想象训练、音乐情景想象训练。在诗文学习中,经常运用一些想象训练策略,让诗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乃至于“布乎四体”,同时通过多读诗文,感悟诗的和谐韵律,感受诗的艺术魅力,品味出诗意,领悟出诗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激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效能。长此以往的训练才能促使“诗性细胞”不断滋生,从而产生“诗性细胞群”和“诗性细胞链”,最终生成真正的“原生态”的诗性心灵。
  
  四、熏养书卷之气
  
  在孩子的诗性被逐渐唤醒并萌发新的生机的时候,更要注意“养”住这种极为珍贵的“诗性心灵”。我们要养的是孩子细腻的心思,敏感的触觉,敏锐的眼神,聪慧的听觉;从而养成一种审美习惯,一种审美情趣,一种想象乐趣,一种言说冲动。当孩子在长期的诗歌熏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时,一切外在的事物刺激,都可以在对象与孩子的感受之间产生一种形式结构上巧妙的对应关系。例如看到红色,人们自然就想到了热情、激情;看到绿色,人们就会想起生命、生机;看到橄榄枝与鸽子,人们自然就想起和平的召唤。这样达到外在对象与人的内在情感的物我同一,从而产生审美感受,然后把内在情感化为外在语言的冲动与能力。
  诗意就像拂面不寒的杨柳风,似一场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当孩子慢慢得到诗意的滋养浸润,渐渐地,他们的诗性细胞活跃了,他们诗文表达的欲望也增强了,诗文素养也随之提升了。
其他文献
讨论了船舶辅助推进装置集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结构与信号的密切关系,以及信号系统的设计方法。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组急性发生的共同性内斜视,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及成人,为罕见疾病。其特点是急性发病,先有主觉复视,而后出现内斜视。复视为水平同侧性,复视像的距离多为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种精神、制度、文化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
纳雍枝铅锌矿床是近年来贵州省境内发现的一大型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成矿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处黔中隆起南侧,于五指山背斜核部发育。矿区内矿体旁侧及近矿围岩均有不同程度的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笔”能力,让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真正“互动”起来
当今时代,新媒体风行,自媒体当道,媒体林立成为一个显著特点,媒体融合任务紧迫又艰巨。同时,媒体与受众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讨论媒体与受众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是需要重
2017年1月10日,从廊坊市农业局获悉,廊坊市研发的“猪冷冻精液技术”的核心——《冷冻精液稀释液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冷冻精液配种与鲜精配种同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