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梨树园 盘活一方人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engli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扶贫是提升造血能力,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是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汾西县高寒农牧合作社的实践为建立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租金+股金+薪金”的脱贫增收新模式,做强扶贫产业,强力推动脱贫攻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进入汾西县团柏乡,沿着乡间的柏油路往山里走,扑面而来的梨花淡雅清香。放眼远眺,连片的玉露香梨树花开,素装新裹,如烟似雪。
  出生于1975年的刘耀山是土生土长的团柏乡柴洼庄村人,从小经历过缺食少衣的苦日子,他誓言要带领乡亲一同致富。2012年,他多方筹备成立了以栽植玉露香梨为主打产业的汾西县高寒农牧合作社。在团柏乡西山集中连片流转当地茶房、枣坪、上团柏、柴洼庄、福洼庄5个自然村旱地3000亩,全部用于栽种玉露香梨树。7年的时间,3000亩10万余株玉露香梨树已由“牙牙学语的婴儿”茁壮成长为“神采奕奕的少年”。来自十里八乡的农民跟着合作社不仅学会了技术,更有了钱赚。
  高标准建梨园 发展步步为赢
  生活在汾西县城的杨文珍相约友人专程赶来这里赏梨花,她透过摄影记者的航拍相机俯瞰3000亩梨园的如雪盛景感叹不已。她说:“谁都知道这里曾经是荒草灌木丛生,有三分之一是撂荒地、瘦塬薄坡,亩收入都不足百元。现在这里的繁荣景象,真是后来者居上啊!”
  现在的3000亩梨园彻底颠覆了百姓曾经对这里“贫瘠的注解”。21公里水泥路“全循环、无死角”延伸到田间地头,5座新建水库满足梨园用水需求,9.2万米管(滴)灌网铺设高效节能,深施近万方农家肥确保土质养分打造绿色有机梨。
  有了好园子还需配上高人才。刘耀山表示,合作社不断开设“充电课”以增进农民内生致富动力。近年来,合作社依托省果研所的技术力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既邀请省市县果树研究所专家“现身说法”,又组织本地“土专家”果树栽植爱好者外出学习。近5年来,合作社共举办了42次各类大型农业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3000人次,合作社打造出的精英技术团队更成为业界的香饽饽。
  园区管理走上了一个新水準,这里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梨产业体系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玉露香梨实验推广基地、玉露香梨汾西示范园区,并荣获2017年“临汾市市长创新奖”。2017年玉露香梨出口海外,实现了临汾市出口水果零的突破。
  补“成员”之短板 发展稳步向前
  在第五片区,每天清早都能听到生产队朱玉明骑三轮摩托车的轰鸣声,他家住在距梨园2.5公里远的羊反村。30多年前在一次工作意外中,他的左腿没了,与所有的工作再无“缘分”,全家5口人仅靠妻子耕种3亩地维持生计,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梨园”来了,朱玉明的春天也来了。刘耀山在得知朱玉明的情况后,专程前往朱玉明家中,把梨园的轻体力活逐一讲给他听,并邀请他前往园子里工作。
  朱玉明深知修剪果树技术要求高,他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园区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他总是最早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经过一年多的磨练,他在修剪技术上已成为队里为数不多的“好剪子”。他说:“剪枝这技术,刚开始接触感觉很简单,可是越学越感觉剪枝技术的道道还真深,现在我是勉强出师了,去年收入了一万多元,这也是我30多年来收入最多的一年。我要在这园子里拼尽全力干好活儿,离开这儿我什么都不是,又得过上从前的苦日子。”
  梨园里,跟朱玉明一样的残疾劳动力还有17名,其中有5人已成为园区中的骨干力量。第十生产队2组的贾小伟常自豪地对村民说:“梨园是咱的天,咱的家,有了她,咱就不愁没活干、没饭吃。一把剪子、一把锯,护好梨树、养好家。”
  为使身有残疾的农民端上“铁饭碗”,合作社在每年多次举办的技术培训中,有意让他们多吃些偏饭,提高修剪技术。为鼓励学习积极性,合作社还免费发放工具、增加工时补贴等,近3年来,仅在助残方面的倾斜补助累计投入达8万余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梨园产业共拉动残疾户146户268人,其中土地入股分红18户41人,入园务工34户59人,利益联结扶助87户173人,由梨园发展衍生出的第三产业拉动了(销售、运输、食宿等)7户13人的收益,其中一家单户最高收入达到17600元、最低受益者也有500元。
  产业链拉动强 农民稳稳有钱赚
  去年的一场春寒,让柴洼庄村贾玉兰的十万余株梨树绝收。前些天,她收到气象预报夜里有降温,虽然合作社当晚采取了烟雾防寒措施,可她还是放心不下,每隔一小时看一回手机,只要预报显示气温没有降到“零下”,她再睡觉。就这样持续了一晚上,天蒙蒙亮,贾玉兰顾不上洗漱,一股脑快步跑向地里,看着满园的梨花安然开放,她含泪笑了。
  实际上,自从村里的土地统一流转后,贾玉兰和丈夫率先承包了一个队的果园生产。家中的十几亩地每年有几千元的土地入股红利,自己和丈夫每天在园子里干活,还能另外赚到工钱,一年下来收入也有5万多元。7年来,她看着梨树一天天长大,心里早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她常说:“锅里有了,碗里自然有了。老板讲信用,答应我们的事儿都做到了。村里的贫困户都在这里打工挣钱,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盼着梨园年年风调雨顺。”
  贾玉兰奋斗的样子,仅仅是梨园辛勤工作的农民中的一个缩影。在梨园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吸收本地农民务工、利益联结扶助等多种形式,共拉动22个村396户贫困户1044人。更为农村普遍存在的老年人、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未来梨园如何稳步向前发展?刘耀山表示,企业增收与三产发展同步拓展是分不开的,与其外延产业链的发展是一对共生体。要做大梨文章,梨产品的外销,必然会拉动冷储、物流、电商、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链条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更多的本地农民创造了务工岗位。产业的稳步发展为下一步开展田园一体化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也将会自然地参与服务行业的发展之中,成为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的又一产业依托,为助农增收再添亮点,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汾西路径”。
其他文献
英国《自然》杂志4月3日在线发表的一项老化研究称,日本科学家发现由一种胶原蛋白驱动的“干细胞间竞争”,对于维持“年轻态”皮肤至关重要,他们同时还鉴定出了可能代表一种全新抗老化干预手段的化合物。这项成果标志着皮肤再生和抗老化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皮肤老化的特征包括皮肤变薄、脆弱、伤口愈合缓慢以及皮肤细胞(如角化细胞和黑素细胞)含量减少。“干細胞间竞争”指一些干细胞的无性系后代生长超越另一些干
期刊
笔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乔振华课题组与南方科技大学张立源课题组等合作,经过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级的碲化锆材料上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引发学术圈关注。国际同行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这一新的实验发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材料体系,其中也能产生拓扑序。”  碲化锆是一种三维层状结构的新型材料,具有特殊的热电性质和反常的电阻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在上世纪被广泛关注
期刊
怎样才能使伤口快速愈合?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能在数十秒内完全止住大动脉损伤和心脏穿透伤大出血的仿生水凝胶材料,这种材料的效果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未来有望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相關研究成果5月1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期刊
运动凝聚力量,青春放飞梦想。5月14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实体火炬传递临汾市起跑仪式在尧庙广场举行,拉开了二青会火炬在临汾的传递之旅。  临汾火炬传递活动时间从5月14日开始至5月22日结束,将围绕“中国根·黄河魂”尧文化旅游圈和黄河文化旅游圈进行传递,途经该市17个县(市、区),历时9天。路线顺序为:尧都区、襄汾→乡宁、吉县→大宁、永和→隰县、蒲县→汾西、霍州→洪洞、古县→安泽、浮山→翼城、侯
期刊
近日,山西省科技廳发布消息称,2019年科技活动周定于5月19日~26日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今年的主题为“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  活动周期间,将组织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资源,各类科研机构、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以及各类科普场馆、省级科普基地向社会开放。公众可以参加多项科普博览展示活动,包括超级稻、青蒿素等一大批国之利器;领略山西省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成就,包括装备制造
期刊
最近,一段3D效果的传统建筑群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多名观众用手机对着一整面墙的电子显示屏在拍摄,边拍边发出阵阵惊叹。电子显示屏上不断出现各种传统建筑,如同参观者漫步其中,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  视频配文称:“上面是5G视频,请点开看看,感觉如身临其境,像坐飞机一样穿越空间和时间,美妙极了……”  这段玄乎其玄的视频,果真得到5G的加持了嗎?随后的调查证实,网传视频实际上是安徽黄山城市展览馆
期刊
笔者日前从联合国“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ICGEB)获悉,其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型疗法,通过植入基因药物,可以帮助诱导心脏细胞再生,治疗心脏衰竭。  这项已于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称,该团队在心梗模型猪的心脏上植入了一小塊名为“微RNA-199a”(microRNA-199a)的基因药物,一个月后,模型猪的心脏功能几乎完全恢复。  这是第一个证明可以通过植入有效的基因药物来实现
期刊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5月13日报道,一个国际团队历时5年,最近完成了兩台超级计算机中第一台的工程设计工作。该超级计算机如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将比目前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25%。  这两台超级计算机一起被称为“科学数据处理器”(SDP),主要负责管理“平方公里射电阵”(SKA)望远镜收集的海量数据。SKA是由位于澳大利亚珀斯和南非开普敦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的网络,由数千个较小的碟形天线构成,将
期刊
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两处“排队景观”让人印象深刻。一处是在监测身体指标的区域,眼睛诊治、健康监测等高端仪器前,观众们排队等着体验感知测试,“互联网+医疗”格外火爆;另一处是在文博与VR区域,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排成长队,饶有兴致地体验文创产品与互动游戏,“互联网+文娱”充满吸引力。数字应用改变着健康与文化生态,从“排队景观”足见需求侧的新变化。  然而,场馆里有“排队景观”,也存在着“冷清
期刊
提及DNA(脱氧核糖核酸),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遗传。诚然,在传统生物学中,DNA的主要功能是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以保证生物体的某种特征延续性存在。  但在一些材料学家的眼里,本质为核酸的DNA不再是神秘的生命密码,而是合成某种生物材料的最基本单元。这类生物材料因由DNA分子“搭建”而成,故称DNA材料。  不得不承认,生物本身充满了未知,包括DNA材料在內的生物材料也存在无限可能。近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