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新情况出现,还像从前那样让人瞩目。除了"小产权房",重庆实施的"以土地换社保"和上海提倡的"土地入股",都是值得更多关注的新变化。
2007年春节,在安徽西南部一个偏僻的县里,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正蹲在路边,对着一堆建筑废墟抹眼泪。
这个男人姓黄,是当地的一个农民。几年前,他在自家的承包田里辟出一块场地,制造预制板。大量打工农民回乡,带动了一轮持续十多年的盖房热,预制板生意让黄老板挣了不少钱。2006年,他目睹县城里的房地产开发热潮,预感新一轮发财的机会到了,于是决定在制造预制板的场地上开发房地产。没有任何审批和手续,"胆大包天"的黄老板在自家的田里盖了一栋商品楼。2006年下半年,大楼结构已经封顶了,土地部门接到举报,认为黄老板未经许可,擅自变更土地用途,在耕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屡经通知未见整改,在2007年春节前,当地政府调动警察包围了黄老板的工地,铲车将竣工在即的商品楼铲成了一片废墟。
黄老板的"商品房"距离县城5公里,在被拆之前,至少已经预售给了8个客户,他们都是距离县城7公里左右的一所乡村中学的教师。黄老板的存在足以证明,中国人并不缺少为了追求财富而冒险的精神。如今,像黄老板那样的试图越界者越来越多,所体现的是中国农村的一个严峻现实:资本的逐利本能正在冲击现行土地制度的堤坝。
就在黄老板式的"商品房"被摧毁之后不久,另一种在北京远郊悄悄生长10年之久的"小产权房"终于进入公众视野。首都房价高企的时候,京郊农村在村集体土地上盖起了商品房,以远低于平均水平的价格向市民销售。这种房产开发项目和黄老板的商品房相同之处是,都没有取得建设用地许可,因此不可能获得国家承认的产权。不同的是,黄老板的房产项目地处偏僻乡镇,只涉及8位乡村教师,而京郊"小产权房"位置敏感,涉及业主人数众多,而且牵涉到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如何解决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命题了。
从安徽到北京,从黄老板的商品房到"小产权房",我们可以看到,土地制度仍然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新情况出现,还像从前那样让人瞩目。除了"小产权房",重庆实施的"以土地换社保"和上海提倡的"土地入股",都是值得更多关注的新变化。
从强征到交换
推动今天的土地制度发生改变的动力,和1970年代末期有很大的不同。从历史上来看,土地承包制度的动力是为了解放农业生产力,而今天,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最大推手是城市化。城市和工业发展需要土地,基本的解决方法,无非是将农业用地变成工业和建设用地。
大多数情况下,土地用途变更的方式是政府征用。2006年之前,强行征地和一次性补偿是征用的主要形式。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失地农民问题。土地制度改革再次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的目光。实行土地私有化一度成了争论的焦点。
那些反对实行土地私有化的经济学家在讨论问题时,常常提醒对手要重视一个前提,即除了土地,中国的农民目前没有任何制度形式的保障。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国家所有的耕地和集体所有的宅基地,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和居住所需。一旦农民失去土地,谁来保障他们这两项基本生存所需呢?尤其是缺乏在城市和工业中谋生所需的现代技能的农民,失去了耕地,就失去了最后的生存工具和空间,谁又来接纳他们呢?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是需要接受现实的挑战。经过30年成功运行之后,农村土地制度不可能继续维持现状。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诉求,这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和农民的宅基地。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证农民的利益变得至关重要。
征地过程中,补偿标准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