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音乐中美学内涵的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1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肖邦的钢琴作品以其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浪漫气质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世界音乐遗产中极富个性,但又极难把握的组品。如何阐释肖邦作品的内涵,如何在演奏中对其作品进行恰当的把握,成了学者们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对肖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以及美学构成等特点予以分析。
  关键词:肖邦 浪漫主义 旋律 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俄国的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曾这样评论肖邦:“不管表面上看来多么小多么有局限性的形式,他的前奏曲、夜曲、练习曲、玛祖卡曲、即兴曲等,都充满了伟大的、深刻的内容……间或插进静穆的大自然美景——这正是肖邦的领域和强大的王国,正是在这里,肖邦实现了伟大的音乐秘密。”那么,这种伟大的秘密究竟体现何在呢?笔者将从肖邦音乐中对“夜曲形式”的独特创造、“浪漫主义精神”的美学追求、“悲剧精神”的内质构成3个角度来予以探讨。
  一 肖邦对“夜曲”的独特贡献
  肖邦的创作,像任何其他艺术家的创作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早期作品,和声语言与结构比较简单,钢琴织体倾向于优雅、华丽的技巧,大多是明朗情绪的充满了青春的欢乐。肖邦的舞曲以激越的情感中统驭着一切,这些热情奔放的乐曲,不仅生动活泼、形式优雅、姿态高贵,而且表达了人类所有的情感,特别是爱国者那种慷慨激昂、豪放壮阔的气概。当然,最重要的一种体裁——“夜曲”,更是凝结了肖邦巨大的艺术创造力。
  “夜曲”这一体裁在19世纪初由英国作曲家、钢琴家菲尔德首创。他可能受到英国天主教会中夜祷的启发而创作了一种表现静夜沉思性的抒情钢琴曲。这种最能体现浪漫主义情怀的体裁给了肖邦很大的影响,但肖邦反过来给夜曲增加了更强的艺术性。或许夜曲最能体现肖邦的优雅与抒情,他那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敏感、典雅的气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肖邦不仅大大地扩展了菲尔德简单结构和织体的夜曲形式,而且他也真正为这一体裁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美感。像《A大调前奏曲》,表达渴望爱情。期待,像是一首器乐浪漫曲,在低声部和弦伴奏的背景上,静静衬托出洋溢着喜悦的高声部旋律,就像是温存、柔情的娓娓细语。乐曲发展到第三句时显得略微激动起来,但随即又回到了安静的气氛直到乐曲结束。全曲的歌唱性旋律与朦胧的和声伴奏,共同编织成了一幅非常静谧的水彩画,或可说是肖邦在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
  毋庸讳言,肖邦的旋律和俄罗斯民歌、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也有相似之处。俄罗斯民歌的有一个特点就是变体发展,而肖邦的音乐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旋律的变奏。才气洋溢的夜曲是变奏最出色的例子。整个作品中,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一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乐曲的开头,在很纯朴的固定低音的背景下,奏出有明显民间色彩的旋律。肖邦虽然喜欢用“装饰”型的各种变体手法来改变它,但始终保持着音乐的总的温柔诗意、宁静安谧的亲切性质。
  苏珊·朗格在论述“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时指出,“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和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的程度上,在生命感受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准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在肖邦的“夜曲”作品中,爱好抒情的人能发现无穷的诗意与感情;爱好史诗的人能找到勇猛的飞翔、战斗的冲动、甘美的恬静;喜欢古典精神的人可以欣赏到恰如其分的节奏、条理分明的结构;而长于技巧的人会发现这是最能发挥钢琴特性的乐曲。
  肖邦是音乐文化中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肖邦的旋律风格的基本特点与波兰民间音乐的旋律风格有许多共同之处。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21首夜曲是留给后人不朽的音乐华章。面对肖邦,舒曼从心底发出感叹:“先生们,脱帽致敬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是的,如果没有肖邦,钢琴音乐世界将会失去最绚烂的一笔。。
  二 肖邦钢琴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精神的诠释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演奏流派都按自己的观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样板。肖邦作品的诠释是最难以捉摸的奥秘之一。肖邦的音乐灵感源自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亦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李斯特认为培养听觉的音色感知能力是钢琴家面临的最重要任务。肖邦的音乐气氛充满了演奏感和随意感,在他逐渐的音乐创作中,他去除了多余的厚重音响和音响难点,使音响结构达到无比细腻、完美的地步。如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从中可以感受到所体现的英雄气质。作品通过对大型体裁和曲式结构的创新运用,以及音乐中呈现的强烈的戏剧性与对比性、音乐元素的复杂性等,都体现了他在巴黎时期的创作特征。在这里,肖邦对艺术的处理与他的抒情小品相比,运用了更为复杂的音乐手段,更多的体现出大胆的艺术革新,既与传统保持紧密联系,又很少受传统公式的束缚。音乐手法处理得自由得当。巴黎阶段的创作风格总的趋向,在更大程度上从纯粹抒情性的篇幅较小的体裁向较大型体裁扩展。音乐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更强烈的戏剧性力量和悲剧性冲突在更加庞大、复杂,充满动力型和内在张力的音乐结构中进一步迸发出来。音乐时呈现英雄性、史诗般的激情,悲壮而豪迈,时而陷入深沉的忧郁与悲哀,时而又进入梦幻般的意境,清澈而宁静,让人在美丽朦胧的声音画面里,浮想联翩。肖邦钢琴音乐中的这种既刚强、豪迈,又细腻、柔美的诗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音乐中独树一帜。
  肖邦创造性地使用前奏曲发展成为独立的钢琴音乐体裁,创作中既吸收了巴赫的深沉和含蓄,同时又汲取了莫扎特的高雅、流畅和精致。因此,他的前奏曲既有中国水墨山水的静穆,也有西方油画的绚丽,更有诗人的心灵感悟,并且呈现着超凡的艺术技巧和精致的艺术构思。难怪有人说肖邦的前奏曲是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我们来分析几首肖邦的作品。一首是《G大调前奏曲》,像是在表现潺潺的流水声。乐曲采用自然音阶写成,在大调的布局中运行,调性与和声运用异常朴素和简明,仅是在近关系调中游离,主旋律略带神秘感,明亮而愉悦。犹如云雀在天空中婉转歌唱,天鹅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轻轻双翼,更似晴空下划过的几道美丽的闪光。另一首《bE大调前奏曲》,像是一种呼唤——恋人啊,快来到我身边。这是一首较为明朗、柔和的前奏曲,活泼的快板,华彩音型的和弦显得新颖别致,宽阔、流畅而富有动力的旋律在大三和弦上迅速跳进两个八度,亮丽的和声运用使乐曲的欢快形象得到进一步肯定。
  再有《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乐曲虽然标为练习曲,但气势汹涌,思想深刻,主题悲壮而激昂,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不仅突出表现了波兰人民的民族反抗精神,同时寄托了对民族厄运的忧虑。正如诗人诺尔威德在悼词中所言:“他收集起洒遍了波兰田野上的泪珠,用它造成一颗富于和谐美的晶莹宝石,镶在人类的王冠上……这是一个艺术家所能达到的伟大顶峰。”
  李斯特曾对肖邦做如下评价:“在音乐里像在文学和平时生活中一样,所有传奇剧的东西都使他感到难受。他摒弃了浪漫主义的狂激和奔放的一面,眩惑效果和过分到荒诞的地步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这一特点在《升T大调夜曲》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钢琴家尼克斯曾对本曲做过如下评价:“外界的光及温暖渗透到心头,装饰的花音像蜘蛛丝般飘渺地围绕着我们而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是太阳并不失其温暖,反而稳定了沉沉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中那一道彩霞,慢慢地消失。”从对乐曲材料及发展手法的分析上看,这首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修饰旋律的炫技式手法、丰富的不协和和弦等。其中,复杂节奏如错位节奏的运用,对旋律的延伸扩张有推动性。在这种作用下使旋律达到声乐歌唱中的花腔色彩,增添了音乐思想表达的内在力量。这一创新,在钢琴音乐抒情性旋律的创作中,成功地解决了旋律的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织与并置,大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了浪漫乐派的典型特征。
  三 悲剧精神的凝结
  肖邦音乐的悲情内涵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阐释。一方面它从忧伤、惆怅、孤独、痛苦等情感发展成一种更加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性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因肖邦的个性,表现为在充满矛盾和对立情境中的感情宣泄,焕发出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于是,肖邦的悲情被定为“悲剧——戏剧性”,这正是肖邦音乐里最为宝贵的人性意蕴。
  肖邦生于波兰,而出生时已被俄国所占领。华沙起义失败后,波兰沦为异族统治,祖国悲惨的命运使身处异邦的肖邦深感悲愤痛苦,这对于肖邦的性格起了深刻巨大的影响。当时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利地,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1830年以后,肖邦一直定居在巴黎,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作曲家悲郁不已。这种身处异乡的强烈思乡之情始终反映在肖邦的作品中。除了民族感情以及思乡情结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肖邦感情生活的坎坷。初恋的悲剧给诗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然也给了他无尽的灵感。他的小圆舞曲几乎都是献给康斯坦西亚的。后来为世人熟知的还有与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刻骨铭心的爱恋,这段感情亦由于知趣与性格的差异,最终走向破裂,这给肖邦以致命的打击。在肖邦的一生中,有着太多因素使他悲伤,这种种因素造成了肖邦注定的悲情,即使他的表面生活看上去那样繁华、绚丽,令人羡慕,但内心世界的寂寞决定了他是个孤独到彻底的人。因此,其音乐充满悲剧性,注定具有如此哀伤的整体基调。
  自从波兰起义失败后,肖邦的音乐便添加了戏剧性、悲剧性和英雄性的形象。尽管如此,肖邦的音乐毕竟是一种有统一风格的艺术,对受压迫的祖国的热爱是他的艺术的一生始终不渝的基本思想内容,他的音乐与波兰民间创作也同样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说悲剧通常分为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的话,那么纵观肖邦的一生,这3种悲剧方式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祖国波兰在肖邦生活的年代战火纷飞,国土的沦丧,民族起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都刺激着他的心扉,而当时的他又远在他乡,不能亲自参加到战斗的行列中,这更加使他的这份对祖国的牵挂浓重起来。他在家乡的第一次恋爱是纯真炽烈的,却因门户不对,遭到恋人家庭的反对而被逼分离。和乔治桑的恋爱长达10年,却在他离世的前一年关系决裂。体弱多病导致了肖邦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甚至有些自闭。忧闷的心情得不到调节,而又恶性循环地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如此种种,都注定了肖邦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悲剧的美就在于其本身的崇高。肖邦的一生无疑也是崇高的一生,他用音符当做武器,捍卫他心目中的圣土。他的夜曲是精致的,是高尚的,是华美的,但在其中仍隐蔽地反映出他内心为祖国,为人类,为至真至纯的爱情的呐喊。悲剧性的美在他的所有夜曲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总体而言,肖邦的音乐中有宏伟的史诗,有英雄气概的篇章。在他音乐的悲剧性段落中,我们可以听到一颗丹心的哀痛。这哀痛不是使人气馁,而是使人坚强地走向生活,使人感到做人的自哀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充满信心。肖邦的艺术是爱国艺术家的艺术,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也是人道主义艺术家的艺术,是作家受他生活和创作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先进理想的鼓舞而创作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朱雅芬:《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钢琴艺术》,2000年第1期。
   [2] 高原:《肖邦钢琴音乐的革新作风》,《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
   [3] 王丹丹:《西方音乐载体发展概要及载体研究意义》,《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黄小敏,女,1964—,湖北襄樊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理论与教学,工作单位:襄樊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音乐鉴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运动过程,音乐鉴赏的心理运动过程对于鉴赏者所受教育及时代、地区的音乐熏陶,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来鉴赏作品,在鉴赏进程中乐曲会对鉴赏者产生
苹果炭疽病初发期病株率,病果率的测定,习惯上通用排列组合随机取样,这种测定法可以在少量的取样中,迅速测定出大面积果区的病情,但是这种方法测定出的数据.往往与实际病情有
规定指出,凡是实行统一核算的经济联合体,单位内部相互提供产品不征产品税;不实行统一核算的联合体的产品(除烟、酒、化妆品外),可先交纳增值税,没有条件实行增值税的松散联
建立以分税制为特征的财税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较为理想的目标模式,也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通用的办法。国家财政部体改司副司长刘克崮对记者说,这种新体制
达珍区批为藏族人,1931年出生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东旺乡新联村,是藏族锅庄舞传承人。东旺锅庄唱词有“低吟浅唱,娓娓叙来”的风格,舞姿庄重稳健,一招一式都显得古朴
提到党政机关经济实体的税收征管问题,有人说它是一个“红色暗区”。姑且不论这种说法准确与否,我们且来透视一下这类经济实体的税收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党政机关办的经济
1992年12月9日国家物价局、财政部以[1992]价费字623号文,联合复函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该局及地方外汇管理部门从1993年1月1日起,在发放出口收汇核销单时向出口单位收取核销
哈密瓜采后用清水和FN500ppm1000ppm分别在20℃、55℃和60℃下处理1分钟,以比较防治外界侵染的瓜把霉斑及瓜皮霉菌。试验结果表明,用FN1000ppm在60℃下处理,防治瓜把霉斑和瓜
德宏每年6至10月的雨季,夜雨、晨雨多。据瑞丽气象站资料及我站多年观测统计,割胶前后和割胶期间下雨的天数平均为60天(次)左右,其中1981—1983年5至10月,2—12时下雨的天数
【正】 一、目前批发营业税存在的问题 1、同种商品由于进货地点上的差别而税负不同。批发营业税以商品的进销差价额为计税依据,而其差价是商品销售价减去实际进价后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