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镇规模的扩大,大量历史风貌区被湮没,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历史风貌区作为特色的文化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其本身是否为原真上。本文以沈阳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三台子工人村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历史风貌区的原真性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 历史风貌区 原真性 旅游开发区
一、历史风貌区与原真性
(一)历史风貌区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风貌区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国外在描述历史风貌区的概念时通常采用“historic site、historic area、historic city、historic district”等表达。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提出,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1987 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提出,“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
国内在1986年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发展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在历史文化名城旧城风貌区改造的理论方面,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理论,倡导对城市历史风貌区采用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通过持续的城市“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秋序”;吴明伟教授认为,要从总体上对旧城风貌区进行全面的研究,制定一个系统的旧城改造规划,建立明确的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和控制体系。历史风貌区可以简单概括为历史风貌完整的,保存有一定规模的历史遗存的城镇生活区。
(二)原真性
“原真性”是对英文单词“Authenticity”的中文翻译。它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有“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原初的”(original)涵义,最早应用于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之后运用于文化遗产领域。
1964年在威尼斯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历史古迹的建筑师与技师大会”,通过了《国际古迹和遗址保护宪章》,即著名的《威尼斯宪章》。该文件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个文件中,“原真性”概念首次被引入国际遗产界。1994年《奈良文件》秉承《威尼斯宪章》的精神,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 20 年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对“原真性”概念的新认识,强调与遗产原真性有关的信息包括众多方面的内容。在奈良会议之后,国际遗产界又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进一步扩展原真性概念的内容。这些文件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对人们认识原真性概念有着丰富的启发意义。
阮仪三(2003)等指出,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重要标准,并基于原真性论述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在仿古建筑、复原与重建、搬迁保护中的几个实践误区。邓林(2004)提出“中国特色原真性”这一说法,认为中国人对原真性的理解融入了对场所精神的追求,这是由中国建筑材料、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理念精神所共同决定的。徐嵩龄(2005)对遗址的原真性做出论述,并评价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几种修复方案。张朝枝(2008)从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讨论了两个研究领域对于原真性理解的演变与差异,指出“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保护提供了借鉴之处。
二、三台子工人村的保存现状与现存问题
(一)三台子工人村的历史背景
三台子工人村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属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上世纪 50 年代,在毛主席“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生活”的指示精神下,沈飞集团在工厂周边改造了原有的自然村,新建了大片工人住宅区,解决了职工的住宿问题。工人村的建筑设计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结合了西方与东方的设计理念,是我国上世纪 50 年代建筑民族化风潮的典型,具有“一五”时期沈阳城住宅的特点,是这一时期最早、最大,并且配套设施最为完整的住宅小区。2012年被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列为历史风貌区。
(二)三台子工人村的建筑特征
工人村每四到五座楼构成一组,相互围拢,形成围合式的内院空间,附近有小学与公共活动区。五十栋红房子的建筑布局严谨,有严格的均衡关系,就像是飞机的一个大机翼。工人村建筑外观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采用三层起脊闷顶式建筑,建筑内部设计体现了中国特色。沿牡丹江街往东的单体建筑体现了西欧的建筑风格,而沿牡丹江街往西的单体建筑具有较强的民族风、充满中国现代元素。目前由于一些木质窗子已经腐烂,少数人家改换成了塑钢或者铝合金窗。楼道里面的墙壁残破不堪,部分走廊的窗户被改为养鸽子的地方。室内地板依然是当年的红漆实木地板,但大多已被磨破。
(三)三台子工人村旅游开发原真性保护的现存问题
原真性保护理念不健全是阻碍历史风貌区旅游开发最主要的问题。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历史风貌区原真保护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保护实践中,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保护理论与方法指导。建筑遗产原真性的概念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确定建筑遗产价值和保护目标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不仅指保护建筑遗产本身,还指其本身蕴涵的重要的历史、美学等有形价值。如果政府缺乏原真性保护理念,在历史风貌区旅游开发中将街区中的原住居民全部搬迁,显然违背了原真性保护理念。因此,建立新的历史风貌区原住民保护理论与机制来指导实践,凸现历史风貌区的传统文脉与生活特色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历史风貌区旅游开发的原真性保护对策
(一)保护道路空间
道路空间是体现历史街区风貌最重要的空间要素。历史风貌区之所以成为被保护的对象,往往因为区内存在传统街道。人们认识一个历史风貌区,首先是通过其中的道路空间而得到历史风貌体验的。因此应该加强对街道视觉空间的保护,从而进一步要求对物理空间的原真性保护,同时还对心理空间产生一定的优化作用。还应该使建筑的体量、景观构成都要延续原有街道空间格局,与原有韵律相吻合。对建筑体量、围合方式、街道尺度进行控制保护,避免高大建筑、失调街道尺度的出现对原有街道格局的破坏。
(二)保留部分原住居民
作为空间艺术的建筑物与城市环境,离开了内部的人文活动,就意味着丧失了最重要的历史信息,很多旅游者到历史风貌区旅游是为了看到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因此以保护居民生活方式为前提。具有前瞻性的保护工作必须把保护的层次提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涵文化的高度上来,保护的实质在于改造现状的混乱状况,恢复街区空间体系原有的有机秩序,并使之与现代文明一起实现延续性的发展。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维持其深层社会结构,延续地方特色的居住布局形态等。此外,应在空间设计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非正式交往空间,使人们在不经意的工作或生活中完成交往,以有效地延续历史街区的社会网络。
(三)提升历史风貌区的功能
对于旅游开发中的历史街区来说,功能多样化尤为重要。历史街区面临着不同地区之间不断增长的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这竞争不仅仅来自于历史街区抑或是城市地区。要保持街区长久的活力,使街区永续利用,历史街区更应重视营造多样化的经济基础并在不同的需求之间加以平衡。土地使用功能可保持一定的混合性,如商业与居住的结合、旅馆与居住的结合、商业与文化的结合等,并且这些功能必须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不能相互冲突或与历史街区的价值及内涵相抵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李百浩,彭秀涛,黄立.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J].城市规划学刊,2006(04).
[3]伍锡论.机遇与冲突: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生活原真性保护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
[4]张京祥,邓化媛.城市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与功能重塑[J].中国名城, 2009(01).
[5]李倩,文剑钢,崔鹃鹃.传统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原真性保护对策研究[J].江苏建筑,2012(03).
[6]李雪.留住城市记忆——以特色建筑保护推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Z].辽宁沈阳.
责任编辑:杨再梅
关键词: 历史风貌区 原真性 旅游开发区
一、历史风貌区与原真性
(一)历史风貌区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风貌区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国外在描述历史风貌区的概念时通常采用“historic site、historic area、historic city、historic district”等表达。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提出,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1987 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提出,“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
国内在1986年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发展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在历史文化名城旧城风貌区改造的理论方面,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理论,倡导对城市历史风貌区采用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通过持续的城市“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秋序”;吴明伟教授认为,要从总体上对旧城风貌区进行全面的研究,制定一个系统的旧城改造规划,建立明确的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和控制体系。历史风貌区可以简单概括为历史风貌完整的,保存有一定规模的历史遗存的城镇生活区。
(二)原真性
“原真性”是对英文单词“Authenticity”的中文翻译。它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有“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原初的”(original)涵义,最早应用于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之后运用于文化遗产领域。
1964年在威尼斯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历史古迹的建筑师与技师大会”,通过了《国际古迹和遗址保护宪章》,即著名的《威尼斯宪章》。该文件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个文件中,“原真性”概念首次被引入国际遗产界。1994年《奈良文件》秉承《威尼斯宪章》的精神,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 20 年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对“原真性”概念的新认识,强调与遗产原真性有关的信息包括众多方面的内容。在奈良会议之后,国际遗产界又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进一步扩展原真性概念的内容。这些文件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对人们认识原真性概念有着丰富的启发意义。
阮仪三(2003)等指出,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重要标准,并基于原真性论述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在仿古建筑、复原与重建、搬迁保护中的几个实践误区。邓林(2004)提出“中国特色原真性”这一说法,认为中国人对原真性的理解融入了对场所精神的追求,这是由中国建筑材料、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理念精神所共同决定的。徐嵩龄(2005)对遗址的原真性做出论述,并评价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几种修复方案。张朝枝(2008)从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讨论了两个研究领域对于原真性理解的演变与差异,指出“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保护提供了借鉴之处。
二、三台子工人村的保存现状与现存问题
(一)三台子工人村的历史背景
三台子工人村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属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上世纪 50 年代,在毛主席“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生活”的指示精神下,沈飞集团在工厂周边改造了原有的自然村,新建了大片工人住宅区,解决了职工的住宿问题。工人村的建筑设计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结合了西方与东方的设计理念,是我国上世纪 50 年代建筑民族化风潮的典型,具有“一五”时期沈阳城住宅的特点,是这一时期最早、最大,并且配套设施最为完整的住宅小区。2012年被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列为历史风貌区。
(二)三台子工人村的建筑特征
工人村每四到五座楼构成一组,相互围拢,形成围合式的内院空间,附近有小学与公共活动区。五十栋红房子的建筑布局严谨,有严格的均衡关系,就像是飞机的一个大机翼。工人村建筑外观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采用三层起脊闷顶式建筑,建筑内部设计体现了中国特色。沿牡丹江街往东的单体建筑体现了西欧的建筑风格,而沿牡丹江街往西的单体建筑具有较强的民族风、充满中国现代元素。目前由于一些木质窗子已经腐烂,少数人家改换成了塑钢或者铝合金窗。楼道里面的墙壁残破不堪,部分走廊的窗户被改为养鸽子的地方。室内地板依然是当年的红漆实木地板,但大多已被磨破。
(三)三台子工人村旅游开发原真性保护的现存问题
原真性保护理念不健全是阻碍历史风貌区旅游开发最主要的问题。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历史风貌区原真保护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保护实践中,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保护理论与方法指导。建筑遗产原真性的概念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确定建筑遗产价值和保护目标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不仅指保护建筑遗产本身,还指其本身蕴涵的重要的历史、美学等有形价值。如果政府缺乏原真性保护理念,在历史风貌区旅游开发中将街区中的原住居民全部搬迁,显然违背了原真性保护理念。因此,建立新的历史风貌区原住民保护理论与机制来指导实践,凸现历史风貌区的传统文脉与生活特色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历史风貌区旅游开发的原真性保护对策
(一)保护道路空间
道路空间是体现历史街区风貌最重要的空间要素。历史风貌区之所以成为被保护的对象,往往因为区内存在传统街道。人们认识一个历史风貌区,首先是通过其中的道路空间而得到历史风貌体验的。因此应该加强对街道视觉空间的保护,从而进一步要求对物理空间的原真性保护,同时还对心理空间产生一定的优化作用。还应该使建筑的体量、景观构成都要延续原有街道空间格局,与原有韵律相吻合。对建筑体量、围合方式、街道尺度进行控制保护,避免高大建筑、失调街道尺度的出现对原有街道格局的破坏。
(二)保留部分原住居民
作为空间艺术的建筑物与城市环境,离开了内部的人文活动,就意味着丧失了最重要的历史信息,很多旅游者到历史风貌区旅游是为了看到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因此以保护居民生活方式为前提。具有前瞻性的保护工作必须把保护的层次提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涵文化的高度上来,保护的实质在于改造现状的混乱状况,恢复街区空间体系原有的有机秩序,并使之与现代文明一起实现延续性的发展。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维持其深层社会结构,延续地方特色的居住布局形态等。此外,应在空间设计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非正式交往空间,使人们在不经意的工作或生活中完成交往,以有效地延续历史街区的社会网络。
(三)提升历史风貌区的功能
对于旅游开发中的历史街区来说,功能多样化尤为重要。历史街区面临着不同地区之间不断增长的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这竞争不仅仅来自于历史街区抑或是城市地区。要保持街区长久的活力,使街区永续利用,历史街区更应重视营造多样化的经济基础并在不同的需求之间加以平衡。土地使用功能可保持一定的混合性,如商业与居住的结合、旅馆与居住的结合、商业与文化的结合等,并且这些功能必须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不能相互冲突或与历史街区的价值及内涵相抵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李百浩,彭秀涛,黄立.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J].城市规划学刊,2006(04).
[3]伍锡论.机遇与冲突: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生活原真性保护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
[4]张京祥,邓化媛.城市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与功能重塑[J].中国名城, 2009(01).
[5]李倩,文剑钢,崔鹃鹃.传统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原真性保护对策研究[J].江苏建筑,2012(03).
[6]李雪.留住城市记忆——以特色建筑保护推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Z].辽宁沈阳.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