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所必需的能力,是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语文教师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更有效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笔者以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的教育是充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直觉、想象、逻辑推理、综合运用、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创设语文学习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己,突破旧框框,开拓新天地。有些学生害怕失败,害怕出差错,怕冒风险,畏惧失败会惹人笑话,这是发展他们创造力的一大障碍。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总会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勇敢的姿态正视失败,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和以后避免失败的方法,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成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能力的源泉。 有些学生自卑感很强,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创新潜能,缺乏自信心。因此,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端正态度,重新认识自己具有的潜能,突破自卑的障碍,树立信心。要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向逆境抗争的决心,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创新能力向纵深发展。
二、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它有利于学生发现各种知识的联系,触发联想,形成新认识。因此,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双基教学和训练,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作为全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使学生有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引导学生去创新、去想象,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注意利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谜语、看图作文、精彩文段赏析、古诗词阅读等,都可以使直观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双关语、伏笔、悬念的设置,则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性地理解课文。
三、创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辟新天地
在语文创新教育实验中,我们创建具有特色的语文教与学的新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发现和探究的全过程,自己独立寻找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创新、去创造。创造性学习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形成个性、创造性的基础。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整合而形成的创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使阅读方式发生变革: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2.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3.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网络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网络的非线性对语文教育的思维训练具有积极意义。超文本使学生阅读时思维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网络迅速建立联系,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最广泛,取得的教学成效也最显著。尽管这些教学模式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但基本都包括三个教学环节:一是情境,即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二是自主,即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三是应用,即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所学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四、积极评估,为创新设置气氛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我们语文教师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更有效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笔者以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的教育是充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直觉、想象、逻辑推理、综合运用、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创设语文学习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己,突破旧框框,开拓新天地。有些学生害怕失败,害怕出差错,怕冒风险,畏惧失败会惹人笑话,这是发展他们创造力的一大障碍。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总会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勇敢的姿态正视失败,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和以后避免失败的方法,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成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能力的源泉。 有些学生自卑感很强,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创新潜能,缺乏自信心。因此,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端正态度,重新认识自己具有的潜能,突破自卑的障碍,树立信心。要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向逆境抗争的决心,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创新能力向纵深发展。
二、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它有利于学生发现各种知识的联系,触发联想,形成新认识。因此,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双基教学和训练,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作为全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使学生有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引导学生去创新、去想象,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注意利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谜语、看图作文、精彩文段赏析、古诗词阅读等,都可以使直观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双关语、伏笔、悬念的设置,则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性地理解课文。
三、创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辟新天地
在语文创新教育实验中,我们创建具有特色的语文教与学的新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发现和探究的全过程,自己独立寻找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创新、去创造。创造性学习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形成个性、创造性的基础。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整合而形成的创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使阅读方式发生变革: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2.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3.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网络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网络的非线性对语文教育的思维训练具有积极意义。超文本使学生阅读时思维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网络迅速建立联系,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最广泛,取得的教学成效也最显著。尽管这些教学模式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但基本都包括三个教学环节:一是情境,即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二是自主,即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三是应用,即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所学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四、积极评估,为创新设置气氛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