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测量的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炎症活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ege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测量的左心房心外膜脂肪(LA-EAT)炎症活性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因肿瘤指标异常升高或恶性肿瘤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8例房颤患者。按照PET/CT检查日期、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设立非房颤对照组(78例)。采用18F-FDG PET/CT测量左心房心外膜脂肪最大标准摄取值(LA-EAT FDG SUVmax)和总EAT体积(V-EAT),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房内径(LAD),并收集血脂和血炎症指标。比较房颤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EAT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价值;采用ROC曲线寻找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最佳界值并据其定义LA-EAT FDG SUVmax增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EAT FDG SUVmax增高与房颤的关系。

结果

房颤组年龄(66.9±10.2)岁,男性55例(70.5%),对照组年龄(66.9±8.0)岁,男性52例(66.7%),两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房颤组的LAD[(44.2±5.8)mm比(35.4±4.4)mm]、V-EAT[(122.1±42.0)cm3比(91.6±34.5)cm3]、LA-EAT FDG SUVmax[(1.6±0.3)比(1.4±0.2)]均高于对照组,LVEF[(60.1±4.7)%比(63.9±2.9)%]低于对照组(P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的作用是提供各类心血管病的流行状况、流行规律及决定因素的系统信息,为制定有效的心血管病预防控制政策、策略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学科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40年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血管病预防政策、策略和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通过概述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学科发展历史和重要研究,彰显这个学科在心血管领域中的重要价值。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予辣椒素受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DavidJulius,TRPV1的发现揭示了温度及痛觉感知的机制,丰富了人们对感知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认识。除在感觉神经末梢外,TRPV1在心血管系统也有丰富的表达,但其生物学意义并不明了。为此,国内外学者对TRPV1调控心血管功能的作用、与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联系及膳食辣椒素的治疗效益进行了探索,拓展了TRPV1的作用,开辟了心血管病防治的新领域。
自从2017年我国学者发表国内外第一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来,研究CMVD的国际文献迅速增多,国内外学会已发表6部CMVD相关的指南或共识性文件,针对CMVD的基础研究发现和临床研究证据硕果累累。本文简介近年来CMVD的国内外指南和共识,围绕CMVD动物模型、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提出了CMVD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我们希望,随着CMVD研究的不断深入,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体系将从单纯心外膜下血管病变扩展到包
抗血小板治疗是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的基础治疗,近年来新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层出不穷,但平衡出血与缺血风险仍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该文将重点解读2021年发布的抗血小板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包括STOPDAPT-2ACS、MASTER-DAPT、HOST-EXAM等,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目的初步探讨在静息状态下,组织多普勒(TDI)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绞痛(ANOCA)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及左心功能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ANOCA患者,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TDI检查、2D-STI检查评价左心功能,使用经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SE)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评价微循环功能。根据CFVR将ANOCA患者分为CMD组(CFVR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可溶型CD137(sCD137)和膜结合型CD137(mCD137)水平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依据是否发生IRI分为IRI组和非IRI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sCD137水平,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提取RNA,聚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差异基因及SCF发病涉及的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住院的SCF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43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集血液测定糖代谢、脂代谢和肾脏代谢相关指标。血液单核细胞中提取RNA,通过RNA测序获得差异基因表达谱。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富集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表型分析。ELISA检测SCF患者和对照组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差异基因。结果SCF组男性27例(63%),女性16例(37%),年龄(
目的探讨营养控制状态(CONUT)评分与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6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衰患者,根据入院时的CONUT评分分为3组,正常组(0~1分)、轻度营养不良组(2~4分)和中重度营养不良组(5~12分)。入院24h内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出院后每3个月进行1次门诊访视或电话随访,随访至2019年3月。终点事件定义为随访期间发生的全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