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的领路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nle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科研负责人的费伦猛刚从学校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又在为下一次“教科研”讲座奔忙。近一年,费伦猛为辅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已进行近50场辅导讲座,面授培训5 100余人,远程培训21 000余人。
  “小课题研究”这一诞生于中小学,以教师短期内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采用适宜方法进行实践改进的研究形式,因其非凡的意义广受中小学重视。当下,“小课题研究”的热度正在持续攀升,它为解决一个具体而微观的教育教学问题而确立,具有“自主、自立、自为、自用”的鲜明特色,既服务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又使教师在实践反思和经验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一、费伦猛的六把“钥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费伦猛看来,“教科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否则,研究只会陷入盲目状态。“小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涉及“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观察分析”和“行动研究”。在费伦猛看来,只要抓准各类研究法的要领,“小课题研究”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调查研究”被视为第一任务
  费伦猛在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时,“调查研究”被视为第一任务。教育现状是展开研究的基础。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之时,可采用现场考察、观察、问卷、访谈和成品分析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自身的教育情况作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并作为制定具体改革措施的依据之一。费伦猛特别提醒教师,调查所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决定研究的成败。如果信息是准确的,便可作为制定改进工作对策的重要依据。在“小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费伦猛还让教师以访谈或问卷的方式(包括测试、考试方式),用质性的素材和量化的数据,检测、对比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之前和“小课题研究“之后所显示的差异,即用“事实”证明实效。
  2.“文献研究”助力教师扫清障碍
  在教学一线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很多教师会“做”不会“写”,也就是说,其个人的隐性知识在进行显性转化时出现障碍。对此,费伦猛指出:“‘文献研究’可帮助教师扫清这一障碍。‘文献研究’,即查阅文献。在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养成查阅文献的习惯。它既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指南,又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基础,还关系到研究的速度、质量和成果。”因此,教师在查阅文献时,应围绕研究思路、研究证据和研究方法这三方面进行。此外,教师在查阅文献时,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标准进行筛选和加工。
  3.采用“叙事研究”,记录动人故事
  指导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时,费伦猛提倡采用“叙事研究”,即让教师记录发生在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事件,概述所得和所思,发掘其中隐含的思想、理论和信念,解释、发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叙事研究”本应生动而鲜活,然而“叙事研究”作为最易操作的研究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容易走向空泛,缺乏对执教经历的写实记录、对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及对教育事件的追问和思考。针对这一现象,费伦猛给出他的“药方”:选择最令自己动心的故事,有重点且生动地记录故事的经过,简要写出所得、所思。
  4.通过“案例研究”,促进共同成长
  “案例研究”因其目标明确、研究手段多样和细节要素清晰等显著优势被费伦猛视为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费伦猛积极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案例,他认为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既是培养问题意识和改善思维品质的过程,又是构建个人知识与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还是分享彼此经验,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当教师从搜集案例素材、确定案例主题、将课堂实录和访谈内容转换到课堂教学案例等角度,真实还原案例的开发和撰写过程时,研究者和学习者便得到共同提升。
  5.强调“观察分析”,保证专业素养提升
  费伦猛坦言:“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在观察过程中应实现平等对话、思想碰撞和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的确,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在“小课题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用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现课堂全貌,为听评者理解、诠释课堂提供依据,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单元,透过观察点进行定格、扫描、搜集、反思、分析和推论,促使听评课者通过观察他人课堂,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汲取经验和教训,改进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6.螺旋式不断加深的“行动研究”
  费伦猛强调,最能描述“行动研究”过程的模式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互相依赖。其实,“行动研究”过程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取向,还是一种操作模式。其中:“观察”不是独立环节,而是在全过程中搜集资料和监督;“反思”是对行动效果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目标。问卷、访谈等方法都可运用到“观察”和“反思”中,整个“行动研究”过程就是螺旋式不断加深的过程。在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时,完成了单个过程并不是终结。要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元实践”,要持续结合教学实践,将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行动与研究糅合在一起,创建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方法,并继续在具体行动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提升。
  二、牵引形式多样的成果表述
  “小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效表达研究成果。既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又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使解决方法更有条理,更具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实现“小课题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价值。“小课题研究”成果的有效表达既是中小学教师形成论文、专著等的重要依据,又能让中小学教师在此基础上写出质量较好的论文、专著。因此,引导教师完成“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达极为关键。
  1.研究成果输出相对质朴
  “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案例、精品课例等,又可以是“行动研究”小报告、小论文等,甚至可以是听评课稿、沙龙材料、学生作品、音像作品、图表和教具等。这些研究成果没有晦涩、艰深的理论阐述,有的只是自由表达、直抒胸臆和理性提升,即教师们用朴实的语言叙述生动的实践经历,从实践中提炼观点,让隐性知识显性化,与同行分享成功经验。   2.巧用自己的“话语体系”
  费伦猛指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达并无定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精品课例、教育案例、“行动研究”小报告等均是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可根据自身实践、研究模式、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自由选择,关键是让研究成果的表达模式与中小学教师自己的“话语体系”特点相契合。“小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实践的改进,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智慧,享受研究过程,促进专业发展。
  三、费伦猛的校本区域管理思路
  “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校本教育教学的研究方式,涉及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有效利用。教师日常工作的协调运行和管理部门的有效指导,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迫切需要教育部门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1.优化“小课题研究”的校本管理
  费伦猛说:“为了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必须优化‘小课题研究’的校本管理,突出其实践性、操作性和专业性。”为此,他建议学校在“小课题研究”的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和内涵,形成规范的校本管理和指导范式,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创新教研结合的形式,搭建多种校内研究平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研究过程,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此,费伦猛特别研制出《小课题研究手册》这一“校本管理工具”,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关键问题作出专业指引。
  2. 细化“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
  在一个区域推行“小课题研究”,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最大引擎。在费伦猛看来,这种机制的建构必须结合“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分析其可行性,发挥其科学性。毕竟,“小课题研究”只有在区域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教师自身工作的需要相一致时,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费伦猛提出,创新区域科研管理制度对“小课题研究”具有两方面意义。第一,创新区域科研管理制度可对“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等作出具体、详实的规定或指引,使“小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有据可依,有据可循,有力推动“小课题研究”的区域覆盖。第二,将“小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反思与批判、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与专家指导等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要素,有效整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为教师提供综合性学习平台。
  四、向“浮于形式”宣战
  费伦猛表示:“既然老师们有热情,我们就应该引导。”他积极投身“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培训,缘于他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勇敢的实践精神,缘于他在不同学校负责过“教科研”工作的经历,源于他担任过区县和学校“教科研”方面的行政职务,源于他丰富的进修经历……这一切让费伦猛具备了倡导“小课题研究”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费伦猛发现,随着中小学“小课题研究”的流行和普及,“浮于形式”等问题逐渐暴露。
  1.“小课题研究”的三个负面倾向
  费伦猛强调: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将“小课题研究”纳入教育科学规划系列,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出现三种负面倾向。一是“换汤不换药”,即采用以前空泛的课题设置,只在课题前面冠以“小”字。二是让“研究不成研究”,即脱离“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方式和“教科研”行为的根本。三是追风赶潮流,即不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没有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研究。
  2.“小课题研究”应采用适当方法
  费伦猛指出:“‘小课题研究’之所以存在三个负面倾向主要在于中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时,没有采用适当的方法。”毕竟,“小课题研究”必须包含思维变革的过程。所以,中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找到适宜的方法。近年来,费伦猛对中小学教师研修进行调研,对“小课题研究”不断深思,终于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使“小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设计特点]  运用“非指示性”教育自主成长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具体体现为“三自主、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的引导体现为主动说明,说明学习的任务、时间、方法、要求等;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体现为有效组织,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去,不做旁观者和无关者i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的引导体现为及时
【关键词】情境,测评,效度,高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对学习、课程、测评也有了新的理解。《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的陆续发布正是新时代、新要求、新理解的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
【摘 要】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如何在区域层面实现教师科研素养提升?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研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进行了6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激发种子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开展分阶段提升种子教师科研素养的课程再建与实施、建立并完善提升种子教师科研素养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教育科研素养 自我发展 保障机制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
“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可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因此,班主任要想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班里的“刺头”  依稀记得初为人师的那份紧张与忐忑,也是在这份忐忑中,我初识了万钢(化名)同学
这是一节研讨课。内容源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个单元教材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开展一次活动。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说(写)具体、抒真情。执教者为李华明老师。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懂你》,在轻缓的音乐声中,师生互致问候,开始上课。  2、背诵古诗《游子吟》。  我们学过一首
【教材分析】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三年级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美丽的西沙群岛》、《“东方之珠”》和两首描写祖国美丽山河的古诗之后。因为有前面几篇课文作铺垫,学生的交际情感更易激发。从话题上看,这一内容既可以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属于“介绍”类话题。展开这一话题需要老师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从学情来看,三年级学生介绍一处景
在陇原大地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妇女,她们不仅掌握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用一份“匠心”精神,認真、执着地对待她们的工作,对待她们手中的“产品”。她们手中的“绝活”,是许多个不眠之夜、年复一年地坚持与钻研的成果。她们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精美绝伦的作品,她们身上体现的更是一种无比可贵的工匠精神。在追求速度、追求利益更大化的当下,她们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传承与发扬值得社会的肯定,她们的精神值得每一
我跟陈贺文结婚了。小姐妹调侃说我嫁给了“信用卡”。大家调侃的话里夹杂些许嘲讽的味道,因为谈恋爱时陈贺文送给我的定情礼物不是浪漫的玫瑰花,也不是象征爱情恒久的戒指,而是一张信用卡。陈贺文并不是大款,大家只是以此比喻嘲笑他不懂风情。于是,婚后我暗暗定下一个目标,决定对老公进行“情趣熏陶”——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他的浪漫情调。  婚后第一个情人节的前一天,我循循善诱:“明天是什么日子啊?”老公看看手机,
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验教材正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搞清这些问题,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坚持在学期末组织区域实验教材试用情况调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对一年级教材试用情况的调查感受。二年级的调查分别在三、四册期末进行,涉及257个实验班,回收书面问卷调查表514张。通过对调查表的阅读、统计和分析,初步明确了二年级教
编者按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更是体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性问题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新时代深入探索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具迫切性和针对性。  劳动教育不仅是助力和增强其他几育的路径和手段,更是育人目标的内在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