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那一点点疯狂吧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ping121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青春是孙燕姿
  孙燕姿有蹿红的一切基础条件:出众的外形和气质,有辨识度的声音,很高的音乐领悟力。她的运气也是一等一,2000年刚好是华语乐坛新老交替的一年,上世纪90年代叱咤风云的天王天后们声势渐弱,华语歌坛急需新鲜的血液。这时候的台湾乐坛,最出挑的年轻一代,男歌手莫过于周杰伦,女歌手正是孙燕姿。
  翻看孙燕姿从出道的2000年到暂时宣布退隐的2004年,一共发行了8张唱片,销量全部超过25万张,位列千禧年后台湾华语唱片销量榜的前30名。2004年,蔡依林接连推出《看我72变》和《城堡》,华语女歌手的风格才从抒情变成了舞曲,走向了新的篇章。两年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彻底来临,抒情乐曲再不复当年盛况。不得不说,孙燕姿统治华语乐坛女歌手榜单的那四年,正是华语乐坛抒情歌曲最后的白银年代。
  与张惠妹、邓丽君那样的顶尖歌手相比,孙燕姿不属于唱功极好的那类人,她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对情歌的阐释非常到位。我常听一些教音乐的老师说“口气”,它包括了声音强弱、遣词断句、气息等诸多因素。在唱功相似的情况下,好的“口气”会让歌手更能打动人。孙燕姿的“口气”就完美地展现在了歌曲当中,高、细、尖,带有独特的倔强和韵味,换气声中能够集低沉、静思、奔放、热烈的音乐风格于一体,形成了一种少有的清亮音色。
  一对夫妇因为她的歌曲《遇见》而相知相爱;一个叫刘硕的女孩在西班牙读书的时候把孙燕姿的专辑《克卜勒》的小卡片带在身边,去歌曲《我的爱》的拍摄地巴黎,去走她当年走过的路;还有对姐妹花小时候一起存钱买了她的卡带,但因为只有一盒,怕打架,于是规定每人轮流听一天……有人说,孙燕姿是80后、90后情感记忆库里无法丢失的一张明信片,大多数人说:我的青春是孙燕姿。
  39岁,迎来一次疯狂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梵高在生前没有被誉为天才,死后却声名鹊起?”得票数最高的回答是:“他跑得太快,时代在他身后气喘吁吁。”这也是在孙燕姿第13张专辑《跳舞的梵谷》推出后,我看到很多类似“不好听”“听不懂”“不是自己期待的孙燕姿”的评论后的最直观感受。当然,我不认为这张专辑在当今华语乐坛的位置,可以和梵高对欧洲后印象主义的先驱意义比拟,也承认每个人对音符旋律的喜好各异。但我也不得不说,在对音乐事业的探索和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孙燕姿的这张最新专辑,担得起“惊艳”二字。
  对大多数歌迷来说,孙燕姿的音乐就是青春,她的作品也陪伴了大部分人的青春,失恋的时候可以听,挫折的时候也可以听……她的歌曲都在诉说一个故事,有起点,有过程,有结局。但是大部分歌迷也忽略了一个问题:孙燕姿39岁了。
  和刚出道时的孙燕姿相比,39岁时的她,已不是那个背着双肩包到学校学习音乐的女孩,早已没有了第一张专辑《天黑黑》里的那种“下着雨,也要勇敢前进”的勇气。和朋友们聊孙燕姿,他们也总爱说:“如果让现在的她去唱《我怀念的》《我不难过》《天黑黑》,她一定唱不出19岁时的感觉。”
  孙燕姿自己对《跳舞的梵谷》的主旨诠释为:“理智与疯狂一直在我心里挣扎,我想说,我不可能是单独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一样被赋予了一些疯狂的人。”在人生新路口上,孙燕姿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再次站在歌迷的面前,对所有人说:“请接受自己那一点点疯狂吧。”
  接受自己那一点点疯狂吧
  专辑《跳舞的梵谷》可以分为三部分:面对孤独还有我,孤独背后就是我,狂欢过后只剩下我。
  专辑主打歌《风衣》是略带遗憾地去追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很愉快》是极度压抑的悲伤沮丧;《跳舞的梵谷》从前段低沉中炽烈地爆发,演变成最后一个人内心的狂欢;《天越亮,夜越黑》从主歌的黑夜过渡到副歌的光明,在励志的歌词下,整张专辑的气氛也逐渐明朗起来。前四首歌曲当中,孙燕姿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抚摸梵高画作里的孤独,她特地用压抑的唱腔去诠释这些场景当中散落出的落差感。副歌部分,孙燕姿试着透过画作与梵高沟通,她那句“带我跳舞”也是与梵高的对话,表明了画里画外人的共鸣:“在这个孤独的世界,起碼还有你我。”
  《天天年年》《漂浮群岛》微笑着回忆自己的同时,内心却一直想要远离喧嚣,化身飞鸟去追寻生命的最终港湾;《超人类》反对完美主义,想要做那个随心所欲的自己;《充氧期》描述在生活和感情瓶颈中的挣扎与突破。从这四首歌可以发现,孙燕姿已经由景写到了人。乌鸦在麦田中飞窜,就好像自己身上的狂欢与孤独交错,也正由于这种感触太过真实,所以孙燕姿从第一阶段的不想醒来,变为终要醒来。
  《平日快乐》是被社会洪流洗礼后,发出的抓住当下的感慨;《极美》最终再次回归到内心美好的乌托邦。随着编曲越来越激烈,梦醒时分,孙燕姿才发现最孤独的梵高,不过是这一刻在镜子前自编自导的自己。整张专辑在和声和主旋律交错下戛然而止,而这一段与梵高精神交融的过程中,孙燕姿终于认清了自己,并坚定地唱出:“不谢幕,不庆祝,不欢呼。”
其他文献
在河南安阳,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创办了一所全国独一无二的民办学校,只招收中考分数300分以下,既上不了高中,也进不了技校,未来一片灰暗的孩子,并且不收学费。她用全部心血把一个个小“混世魔王”变成了大学生、留学生、公务员……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调教下,他们从无法无天变得有情有义,从四处惹祸变成四方传爱。  一个念头,一所学校  李路静是河南濮阳人,1973年出生,自小和母亲一起生活。家教很严,每天早晨5
期刊
北京故宫面积广大,建筑精美,是我这几年最爱去的地方,可我以前并不这么想。在我的眼中,就连皇帝上朝的地方,最为威风的太和殿里,也没有什么可看的,空空荡荡,还远远地加了护栏,不让人靠近一步……真是一个无趣的地方。  有一回,我打开网络电台“播呀”听故事。一个醒目的标题吸引了我———《故宫里的大怪兽》。啊?故宫里怎么会冒出来大怪兽呢?大怪兽在故宫里又会干些什么呢?我的好奇心彻底被激发出来了。  只听了一
期刊
我妈是一个怪人,她总说自己一辈子的愿望就是去“紫禁城”一趟,但是真的要去时,又死活不愿意。前两天我休假,想着无论如何也得让她老人家出去一趟,就偷偷买了票,逼着她去。没想到,她指着鼻子骂我:“败家孩子。”最终,还是把票给退了。我孝顺她,有错吗?  我爸也好不到哪里去。我拼了命考大学,又拼了命地赚钱买大房子,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把爸妈接到城里过晚年。老爸却坚决不同意,并且放出话:“想让我进城生活,就是想
期刊
“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这不是诗人陆游赞颂菊花的诗句吗?是的,人们把菊、梅、兰和竹并称,当成君子看待。我对花素无研究,却对菊有特殊的感受。  去年金秋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到城南公园游玩,正巧赶上那天举行菊花展销。金秋赏菊,怡情悦颜,哪有不看之理?几个人争相进入了展厅。阵阵馥郁的香气迎面扑来,铺天盖地,遍沾衣襟。绚丽多彩的花色,千姿百态的情状,令人眼花缭乱,真是美不胜收。“十丈珠帘”“紫燕
期刊
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古人学雷锋做好事史书记载很多,特别是清代笔记小说记载甚丰。  当时这些书籍之所以大量记载此类故事,其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辅助教化,弘扬那时社会条件下的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中也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行善得利的良好企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义轻利思想,引导人们一心向善,对于今人也不无启发。  “雷锋”皆视金钱如粪土  在清代錢泳的笔记小说《履园丛话》
期刊
在李渔看来,雨有肥瘦,花懂戒惧;蟹是“命”,可为它倾家荡产;稻米饭的香气,粗朴让人欢喜;秋海棠,是女子的断肠泪……  生在明清换代、兵荒马乱之际的李渔,闲情雅致不缺,但缺闲钱、缺时间。他一家子50口人,全靠他一支笔讨生活。他写剧本、写畅销书、作曲填词、出书、卖书、带着家庭小戏班跑江湖、搞园林设计……忙得一塌糊涂。  四季奔波,却误不了闲情。  春日可踏青,出游宜喧嚷。在李渔看来,春日属“不求畅而自
期刊
这世上不乏爱做梦的人,但敢于造梦的人却极少。在现实生活中,有位灰姑娘,她仅靠着自己的双手,便无中生有,硬生生打造出了一个童话世界。这位灰姑娘叫王雪卿。  创造童话的灰姑娘  王雪卿给自己取名为灰姑娘,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里的她有干不完的活,另一方面她的确有着灰姑娘般的出身。她生于福建省惠安的一个小渔村,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因为家庭贫困,她没有正式上过学,只在夜校念过一年扫盲班。但这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
期刊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有故事的人。一个人的身上没有故事,那就会平淡无奇。  要记住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宣传一个人,讲几个关于他的故事就行了。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志士的名字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有故事。假如这些名人没有“故事化”,其传承力就会大打折扣。  譬如我们要想了解俄国的社会状况,可能要去图书馆翻阅大量的史料,但如果去看看作家契诃夫讲的故事,就能管中窥豹了。契诃夫讲过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的故
期刊
山东章丘的一位朋友常对我讲她小时候就爱上的一道美食。她家附近的一条巷子里,有家店铺常常挂着一块陈旧的黑木头牌子,上面有四个褪色的大字“黄家烤肉”。拿着烟袋的爷爷会带着她一边走一边背诗一般地念叨:“烤肉出炉,异香扑鼻,味飘数百米之外,肥肉不腻,瘦肉嚼之回味无穷。”她说自己一吸鼻子,一股烤肉的浓香味儿就像带着一个小钩子,牵着她的胃,勾着她的魂儿。  这位朋友说:“到了章丘,不吃一个黄家烤肉夹烧饼,就像
期刊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高晓松的这句歌词击中了无数人的“柔软”神经,从而红遍了大江南北。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眼前的“苟且”该如何定义?世界上又有真正的“苟且”吗?也许你的“苟且”对于别人来说,真的不是“苟且”,恰恰是诗。  空口无凭,纯粹的讨论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一场没有答案的辩论甚至是“诡辩”。但是一本叫《无名的道路》的书兴许能够解决很多人的疑惑,而让人见识到真正的美。  这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