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逸清秀之风扑面而来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94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少卿托人把他新画的一批仕女、观音、罗汉作品给我看。让我眼前一亮!感叹他勤奋作画、善于创新之余,一股雅逸清秀之风扑面而来!随后少卿打来电话,请我写几句评论,我欣然答允。因为少卿于我求学、游历、办展多年,而我似乎又从未给他正式写过评论。看过他这一阶段的新作,再回顾以往他的作品,我觉得应该写一下。也算我在少卿博士毕业离开我之后这几年里的一个评语吧!
  作为我众多博士生中的一位,少卿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雅逸清秀、善于思考、让人省心。其一,“雅逸清秀”是其性格特征和审美追求—从不争强好胜,能让则让,谦虚雅驯,总是给人一种儒雅的文人气质,其文、其书、其画均是如此;其二,“善于思考”是其学习态度和创新之源—总是刻苦读书,思辨性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做学问的良材。他的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深受好评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三,让人省心是其做人、做事的准则—几乎没有让我为他操过什么心,博士论文的开题、协作以及答辩整个过程就是和我研讨了几次,几个关键的问题我给指了出来,很快的他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少卿是画画出身,而后又研习美术史,这很难得!所谓“画画最终画的是修为”即是这个意思。读博的这三年对他是一个很好的磨练意志,也是提升修为的过程。这在他的博士论文—《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写作过程中最能体现。从选题上所选取比较的两位画家均为当时的文人逸士,格调高雅,某种程度上讲,与少卿本人的气质十分相像。元代与清代的这两位文人画大家的画风比较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史学意义,少卿能够十分准确地找到了二人比较的异与同,解决了绘画史中很有意义的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其自身绘画创作实践也是有着极为重要启示作用!最终少卿写出的毕业论文文笔优雅,布局宏阔,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具有思想深度而又不失可读性,在我的众多博士生中是比较出色的一位,让我很是欣慰与满意。
  谈了这么多少卿博士期间的学习,是因为这一阶段是他学术研究和绘画创作的积淀时期,也是其思想创新和画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博士毕业之后,少卿又分别进入东南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做了两站博士后研究,也是他继续钻研画史、勇攀学术高峰的追求所在。
  在绘画实践方面,少卿基本上是继承了我所倡导的“新院体”画风。因为他是一直在高校体制内创作的画家,接受的是正统的学院派教学思想和方式。这有利于他打下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较为纯正的绘画风气。少卿在接受、理解、消化我的“新院体”画风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从初步了解到深入钻研再到内化创新。其内化的核心是“三气”—正气、文气、静气,强调作品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堂堂之气、深蕴文气和静穆雅气。少卿主攻人物画,所以他所吸收的是一种文气和静气,这既符合我前面所说的性格“雅逸”,追求“清秀”,又符合其笔下仕女的恬静优雅、佛道人物的肃穆淡定。都说人物画是最难的,其难之处在于如何表现人物的神态、情绪以及思想。少卿从自己的性格特征寻求突破,由己及画中人物,达到与画中人物神游的层面。可以说,所绘的人物就是在画自己的品行、自己的修为以及自己的审美理想诉求。
  少卿人物画题材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仕女,一是佛道人物。其中仕女形象衣着素雅、形态悠然,一派清新自然的趣味。佛道人物形象庄严肃穆,又不失祥和,仿佛是落入人间的神道,退去了神秘感,更易接近。其绘画创作的主要审美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范畴之内—清新灵动、淡雅优美。其画面境界恍如藐姑射仙子,飘然绝俗,潇洒出尘。从技法上看,主要集中于小写意,因其有着很好的书法功底,所以线条流畅、顿挫有致、笔力到位、以书入画。这些都是观看少卿作品时要留意的。画面中的山水、丛石、花卉配景也是清新自然、以少少许胜多许,不娇柔做作、不浓墨重彩,是其雅意清秀风格的一贯体现。博士、博士后的学习使少卿的学识、学养得以增强。其在精研画史之后对其自身绘画创作上的判断和选择,注定了与当下流行人物画风拉开了距离;而喜爱读书、善于读书,勤于思考,书卷气足,一直在高校求学、深造、教书育人,又他减少了受社会上流俗的侵袭。
  “画如其人”—观少卿之画当有澄怀之心、清新飘逸,这也是最值得我推崇的地方。少卿还很年轻,艺术之路才刚刚起步,需要大力关注与推介。应该说,少卿是新时代典型的“‘文人’画”—但这种“文人”的画并非是游戏于笔墨的“墨戏”,而是有着学院严谨造型训练和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文化人”的“画”—而少卿就是有着深厚学术根基的学者型人物画家。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任军伟
其他文献
有印友质我,要刻好印,哪一条最为重要?答曰:把握辩证法最关重要。或谓我是答非所问,或谓我虚语诳人。非也。  笔者在数十年的刻印实践中,才渐渐地悟得了这个切切实实、屡试不爽的心得。  试以篆法和配篆论。以一字之篆法论,方与圆、左与右、上与下、收与放、粗与细、正和欹、急与缓,乃至笔道间的疏与密、隔与畅,都需作恰到好处的处置,这尺度的把握,不到位是失,过了头也是失,要达到一字中篆法的“善处”,正赖于辩证
期刊
张德林,1963年生于安徽省来安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尚》执行主编。出版有《张德林书法集》、《张德林抄经书法集》、《张德林书法对联集》、《张德林楷书金刚经》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张德林便酷爱上了书法。经过近二十年的操练,90年代初,他的努力换得了中国书协的一纸会员证书。尽管,这样的成效,在如今许多靠“速成”起家的同道那里算不得什么,但张德林正是凭着这样的“慢功”,为自己日后的创作
期刊
刘瑩,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辽宁。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展览。  点评:  刘瑩是一位优秀的女书法家。她的字取法高古,从汉魏碑刻上溯秦汉简牍,直至镜鼎铭文。她以敏锐的感觉、透彻的悟性把握住这些字体的内在之美。多年来,她执著地追求以温厚纯朴的笔墨表现这些古代文字的苍莽、古奥。她的作品没有纤弱,没有
期刊
卫俊秀(1909~2002年),字子英,号若鲁、景迅,山西襄汾人。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山西教育学院名誉教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卫俊秀草书古诗》、《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
期刊
张筱膺,1976年生,辽宁鞍山人。199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师从王孟奇。  点评:  张筱膺从传统山水画中研习前人的笔墨技法,从感受南方山水中领会传统中国画的精神,从对景写生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她笔下的皖南山村、浙东田园、武夷景色等,都以枯笔焦墨勾皴,用淡墨浅绛渲染,枯笔与淡墨,浓淡相宜
期刊
一、祝允明草书狂放的来源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中期吴门的一位重要书家,楷书、行书、大草都有相当的成就。要理解其草书的成就,不能忽视其学书的经历。  祝允明的祖父是进士,其父虽仕途不显,但因娶明代大学士徐有贞的女儿为妻,无疑给祝允明找到了最好的老师。徐有贞因“夺门之变”而显赫一时,又因之远贬云南金齿。约1460年释归吴门养老,此时正是祝允明出生之时。徐有贞卒于1472年,故祝允明约
期刊
也许还有点家学渊源吧,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但考大学之前苦于学业之累,总没有时间用力于斯。在我家的书房,堆满了各种书法字帖,闲暇时我总喜欢翻一翻。大学学的专业是动画,都说艺术相通,那么我现在也可以理直气壮多花些时间去学习中国书法、绘画了。确实,近年来,我似乎从那一本本字帖中能读出点味来了,“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如此美妙,真是赏字如赏
期刊
我一直在关注杨涛。他作为一名有思想的书法家,具备了书法文化、技法、悟性、想象力及思变求新考量的全面性。杨涛的篆刻不安于现状,有探索气象;篆书取势于史前,隶书取法于两汉,均古朴率真,自然天趣。我不知道他学习书法是否从篆隶入手,但知道他的书法篆刻尤其是草书,个性之所以如此鲜明,皆得益于篆隶。  我最关注的是杨涛的草书。  细观杨涛的草书作品,中锋用得多,侧锋用得巧,就是在同一线条中,有时既有中锋表现,
期刊
主讲人:沈鹏(书法家、诗人、艺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  时 间:2012年3月  地 点:中国国家画院  任何一门学科,它的“内”比“外”都要小得多,它自身之外的内容都大大多于它自身的内容,无论研究什么概莫能外。哲学也是如此,哲学是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更高层次的一种学问。专门研究哲学的人,用于哲学以外的功夫要远远多于哲学本身。当然研究书法也是这样,为了学好书法,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法本身,
期刊
梁晓庄,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书法院副院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参加全国第三、五、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获第二、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论文发表于《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孤山印证”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第二、三届)等。出版《梁晓庄书法篆刻集》。      治印虽雕虫小技,然方寸之间,大道存焉。  对于这“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