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最能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它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如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起:
一、培養幼儿体育兴趣,提高锻炼热情
要提高幼儿体育教育质量,教师要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新课程理念重视兴趣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强调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乐学、好学。成功的幼儿体育教育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先导,着力提高幼儿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将体育教育简单化为一门传授动作技能的枯燥课程,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所在,体现体育活动之于幼儿的独特魅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会为幼儿编织一套故事情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让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层层递进的锻炼。例如,在练习平衡的活动中,准备了一些动物玩偶道具,请幼儿穿过平衡木将这些小动物送回家,平衡木下是河,小动物不会游泳,掉到河里会溺水,所以小朋友要小心保护小动物。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了非凡的热情。
二、在体育表演游戏中渗透德育
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情节和内容,通过角色和游戏动作进行表演就是表演游戏。这种游戏也是以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游戏,但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反映童话故事的内容。幼儿所喜爱的童话故事大多蕴含着品德教育的因素。如故事《小熊请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狐狸?”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狐狸狡猾不诚实、好吃懒做、专门偷别人的东西等。幼儿在表演中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心理,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勤劳的道理。这种有正反人物鲜明对比的故事表演,使幼儿容易分清是非、好坏、善恶,从而使幼儿对周围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弃恶从善。
三、在体育游戏中帮助孩子理解谦让
要让幼儿明白谦让不是失去。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让别人,是因为他们认为谦让别人自己就失去了许多。教师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谦让不是失去,是一种耐心的等待。谦让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自己让了别人,别人也会回报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活。开展角色游戏“公共汽车”时,航航向老师告状:“刚才阳阳把我的位子抢走了。”阳阳辩解说:“没有,我没有抢过。”我没有去解决这件事,而是让幼儿们讨论该如何解决。大多数孩子认为阳阳做得不对,应该向航航道歉。最后,阳阳和航航相互道了歉,握手和好了。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不会两人合作着一起玩,不会互相谦让,甚至用攻击的行为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矛盾也就因此而起了。要为幼儿提供一些相互合作的活动机会,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收集这种谦让、互助、合作的现象,以加深对此的理解。
四、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主意识
在游戏中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己动手准备游戏材料,自己确定所扮角色,从内容、材料到玩伴完全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搭配。
小班幼儿游戏能力较低,往往不会明确提出游戏主题。这时,我们就用参观、谈话、建议的方式,让幼儿不断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如“娃娃家”的游戏、“食品店”的游戏等等。当确定某一主题后,立即与孩子们商量准备哪些材料、怎么准备,让幼儿在互相交流中达成共识,然后自己或与家长共同搜集材料。这样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己动手准备游戏材料,自己决定所要扮演的角色,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幼儿自己手里,孩子的内心感受得到了体现,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玩耍就是孩子的工作”,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而有吸引力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可塑性强的游戏材料,重视游戏的开展,不断地研究游戏理论,挖掘游戏中的教育因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意识的有效发展。让他们进一步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成为自己的小主人。
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在一次玩《沉与浮》的活动时,我就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鼓励幼儿猜想铅笔、泡沫、木珠、玻璃珠、铁块、橡皮、木架子、皮球、石头等,在水里会怎么样?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水里实验,让幼儿在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沉浮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提醒和指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如:姚磊小朋友发现皮球、泡沫、木块和铅笔是漂在水面上的;唐宇凡小朋友发现石头、铁块是沉入水底的;并用“+、-”符号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了下来。在操作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解决难题,让幼儿学会在操作中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记录,回答了自己的猜测。
因为木块、铅笔、皮球、泡沫“轻”浮在水面上,而石头、铁块、玻璃珠等“重”沉入水底。同时孩子们还发现了与“沉浮”相关的事物,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如:徐丹鹏小朋友发现把泡沫弄湿了,它就会沉入水底……。在这样的学习中,幼儿不仅积极地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而且学习了用讨论与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学习经验。
一、培養幼儿体育兴趣,提高锻炼热情
要提高幼儿体育教育质量,教师要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新课程理念重视兴趣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强调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乐学、好学。成功的幼儿体育教育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先导,着力提高幼儿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将体育教育简单化为一门传授动作技能的枯燥课程,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所在,体现体育活动之于幼儿的独特魅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会为幼儿编织一套故事情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让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层层递进的锻炼。例如,在练习平衡的活动中,准备了一些动物玩偶道具,请幼儿穿过平衡木将这些小动物送回家,平衡木下是河,小动物不会游泳,掉到河里会溺水,所以小朋友要小心保护小动物。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了非凡的热情。
二、在体育表演游戏中渗透德育
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情节和内容,通过角色和游戏动作进行表演就是表演游戏。这种游戏也是以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游戏,但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反映童话故事的内容。幼儿所喜爱的童话故事大多蕴含着品德教育的因素。如故事《小熊请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狐狸?”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狐狸狡猾不诚实、好吃懒做、专门偷别人的东西等。幼儿在表演中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心理,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勤劳的道理。这种有正反人物鲜明对比的故事表演,使幼儿容易分清是非、好坏、善恶,从而使幼儿对周围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弃恶从善。
三、在体育游戏中帮助孩子理解谦让
要让幼儿明白谦让不是失去。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让别人,是因为他们认为谦让别人自己就失去了许多。教师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谦让不是失去,是一种耐心的等待。谦让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自己让了别人,别人也会回报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活。开展角色游戏“公共汽车”时,航航向老师告状:“刚才阳阳把我的位子抢走了。”阳阳辩解说:“没有,我没有抢过。”我没有去解决这件事,而是让幼儿们讨论该如何解决。大多数孩子认为阳阳做得不对,应该向航航道歉。最后,阳阳和航航相互道了歉,握手和好了。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不会两人合作着一起玩,不会互相谦让,甚至用攻击的行为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矛盾也就因此而起了。要为幼儿提供一些相互合作的活动机会,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收集这种谦让、互助、合作的现象,以加深对此的理解。
四、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主意识
在游戏中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己动手准备游戏材料,自己确定所扮角色,从内容、材料到玩伴完全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搭配。
小班幼儿游戏能力较低,往往不会明确提出游戏主题。这时,我们就用参观、谈话、建议的方式,让幼儿不断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如“娃娃家”的游戏、“食品店”的游戏等等。当确定某一主题后,立即与孩子们商量准备哪些材料、怎么准备,让幼儿在互相交流中达成共识,然后自己或与家长共同搜集材料。这样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己动手准备游戏材料,自己决定所要扮演的角色,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幼儿自己手里,孩子的内心感受得到了体现,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玩耍就是孩子的工作”,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而有吸引力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可塑性强的游戏材料,重视游戏的开展,不断地研究游戏理论,挖掘游戏中的教育因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意识的有效发展。让他们进一步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成为自己的小主人。
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在一次玩《沉与浮》的活动时,我就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鼓励幼儿猜想铅笔、泡沫、木珠、玻璃珠、铁块、橡皮、木架子、皮球、石头等,在水里会怎么样?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水里实验,让幼儿在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沉浮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提醒和指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如:姚磊小朋友发现皮球、泡沫、木块和铅笔是漂在水面上的;唐宇凡小朋友发现石头、铁块是沉入水底的;并用“+、-”符号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了下来。在操作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解决难题,让幼儿学会在操作中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记录,回答了自己的猜测。
因为木块、铅笔、皮球、泡沫“轻”浮在水面上,而石头、铁块、玻璃珠等“重”沉入水底。同时孩子们还发现了与“沉浮”相关的事物,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如:徐丹鹏小朋友发现把泡沫弄湿了,它就会沉入水底……。在这样的学习中,幼儿不仅积极地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而且学习了用讨论与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