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是雾都,阴霾的天气令人容易忧郁,一天就能体会四季变化,才会特别珍惜阳光温暖的日子,争取多往外走动,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活动便是伦敦的可贵之处。甜甜说,当年以游客身份到伦敦游玩,心里总有莫名的迷失,外面的一切变化太快太精彩,所有注意力都被外面的事物吸引走,无法静下心来寻找自己。但当她在伦敦住下来,在熟悉的一片小天地中往外扩张慢慢了解伦敦,方才发现伦敦的复杂和精致。一切看起来并不相关,但其实是有规可循。“大提琴的声音最能代表伦敦,古典,有重量,有力量,留得下来,不会飘走。”
朱甜甜,80后新锐声音艺术家,一个满脑子奇怪想法、多才多艺的女生,她说她无法用某种特定的声音定义自己。在中国,她从小就是优秀学生的典范,成绩优异。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无论传统中国古筝还是现代西洋芭蕾,她都手到拈来;理科生的她有着笔瀚如流的文字功底,在沉闷、压力又大的高考期间撰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并且还获得了全国第二名;泡论坛,写诗歌,组乐队,文艺才能突出。她被父母一再强调不能把这些爱好特长作为主业。殊不知为了更好学习“正业”金融,到英国念本科的甜甜把这些“副业”慢慢发展成了“正业”。
率真的她第一天上学就跟导师说她对金融一点都不感兴趣,当时的教授就愣住了,无法理解这个中国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却报读国际金融。2002年只身一人来到英国,那时候,甜甜回忆道,几乎大部分中国学生到英国学习报读的都是商科课程,艺术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类的课程并没有像现在那么多中国学生去读。为了省一年预科的学费,已经在浙江大学读过一年本科课程的甜甜到英国只好继续商科学习,但骨子里都是文艺细胞的她把所有自由学分都选到电影学院的课程上去,学习电影史,声音设计,蓝调音乐等等。
苦中找乐的三年本科过去了,被父母要求再读一个研究生以便获得更大优势的甜甜居然威胁起父母来:再读书的话就必须读一个她自己喜欢的专业——声音设计。考虑到日后找工作还是看重本科专业,父母便答应让她放松一年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这一年,是甜甜认为有生以来最用功学习的一年,她把从小积累埋藏的所有热爱和能量都倾注在学习上,没日没夜地做项目也不知疲倦。“以往一直被认为不务正业的事第一次可以名正言顺地当成主业而努力,用功一定会被承认可肯定。那是非常短暂但美好的一年。”甜甜说。
而这本来只打算还一个心愿、当作休假的一年却从此彻底改变了甜甜的人生轨道。研究生毕业后的她跑到了当初让她有恐惧感的伦敦找工作,从在最大的电影后期制作公司里当跑腿开始,一直到世界闻名的BBC声音设计师,个中的苦与乐让甜甜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重新的认识。2008年,Victoria & Albert Museum(阿尔伯特与维多利亚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为期半年的展览“China Design Now(设计中国)”,受邀参展的甜甜在馆内制作了一个互动的声音艺术装置,而这次的项目使她找到了最终极的目标,“最接近自己想要做的事”。
“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想要做的是先锋音乐,就像国内组乐队的时候,帮一些影像艺术家配乐。但是2008年V&A的项目让我发现艺术才是自己最想要的。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物理层面的,好听或是不好听,最终呈现出来的听觉形式是最重要的结果。而艺术不一样,在我看来,如果把声音放在艺术语境之下让我更舒服,更符合逻辑。艺术关注的是形式背后的想法、立场和话题,更自由更开放一些。实验音乐我认为自己到了瓶颈期,什么结构做法都尝试过了,在音乐范畴内,音乐价值的好坏取决于听众的感受,美就是美,给听觉带来愉悦快感的就是好的。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声音背后的故事,概念是怎么来的,而不是只停留在物理层面的好听。”执着而独立的她决定要读第二个研究生课程——Sound Art(声音艺术)。
最近拿到英国名校Royal Academy of Arts皇家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的甜甜兴奋却又不敢期待太多,但是既然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她决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Q:来英国念本科和第一个硕士的时候你不在伦敦,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A:本科的第一、二年是拼命玩的时候吧,一个星期去三、四次酒吧喝酒跳舞。英国人很奇怪,如果年轻人晚上不出去玩,人家会觉得你是loser(失败的人)。以前会有种潜意识要和国际学生或英国本地学生一起玩,觉得比较有安全感,也能练练英文。现在自己内心强大了,有自己的个性了,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抗拒在中国人的圈子了。其实在英国的中国人圈子有点封闭,很多人会继续坚持自己在中国的习惯,吃中餐,讲中文,只和中国人来往。
Q:后来到伦敦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你眼中的伦敦什么样?
A:2007年以来一直就住在东伦敦,东伦敦五、六十年代一度是贫穷、疾病、混乱的代名词,荒废的土地上是住着社会底层人民、穷人、非法移民等。十几年前一批未成名的艺术家、设计师、文艺青年等因为房租便宜就都住在东伦敦,而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化使得Old Street(老街), Shoreditch(索里地奇)那些区域被主流承认了,发展起一片创意聚集地来。这种无意识的民间力量把东伦敦炒起来了,十年前买下来的房子现在翻了十多倍,没钱的文艺青年们只好又搬到更东一边去。现在因为奥运场馆在东伦敦建造,文化活动也变多了,人口分布也有了变化,教育程度高的中产阶级也有相当一部分驻扎在东伦敦了。 Q:在BBC工作是很多媒体系毕业生的梦想,为什么做了一年半就辞掉了呢?
A:刚工作时真的很兴奋,大家喜欢BBC是因为纪录片,但不是每天都有纪录片的工作,很大一部分节目都是娱乐节目,电视台工作量大,片子播放前几个小时我们还在做声音后期制作。每天早上八点多就出门,到公司进入全封闭的录音室,一呆就一整天,下班后天已经全黑了。以前上课老师说声音设计并不是为视觉服务的,是独立的,可以自我创作和把握,但现实中很多情况下是起辅助作用。电视台的声音后期制作没有太大的创作空间,一年牺牲下来的休息时间只能做两三个自己的艺术项目。如果继续全职做下去我到30岁才十来个作品,所以我决定放弃,要去做我想做的声音艺术。
Q:2008年V&A的项目是怎么找到你的?
A:当时在英国有一个民间组织叫CDR-Chinese Designers Region(驻英华人设计师联盟),大家常常聚会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2008年V&A的策展人找到联盟就邀请我们提交自己的方案,后来我就被选上了做了参展设计师之一,就是这个项目让我受到了启发,重新思考了音乐,声音设计和声音艺术。
Q:既然决定往纯艺术方向发展,怎么会想到去再念一个研究生课程呢?
A:绕了很大一个圈才找到自己,我想更快转变轨道,想从声音设计转变到纯艺术领域。我本来没有抱太大希望能被RCA录取,因为我不是艺术院校过来的,怕自己的作品不够成熟。很多在读的研究生都是成熟艺术家了,自己能被录取是很幸运的。英国的当代艺术圈子跟国内很不一样,国内只需要作品,不在意背景,但英国的艺术圈子是很规范的,看重你的来龙去脉,从师于谁,哪个院校毕业的。我以前尝试各种办法打入圈子,但实在是很困难。因此通过学院从声音设计师的角色转变为声音艺术家是比较快一点的途径。
甜甜的妈妈常戏称女儿是一个大骗子,一走就一辈子了。现在的甜甜在伦敦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室,‘Sound and Music(声音与音乐联盟)’的签约艺术家,与欧洲最好的乐队、当代音乐有名的指挥家合作,接洽BBC的独立项目,她说她还需要继续学习。活泼的她既张狂又大胆,但她对生命的思考却比很多人都认真。对她来说,死亡是一个选择,如果不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她会选择死亡。“活着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人要吃饭、休息、学习才能工作,就像机器要不时上点油、修理一下才能运作。如果这个机器没有生产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不需要维护了,同理,人活着就应该做些值得活着去做的事。现在我足够负担自己的生命,既然意识到什么是自己追求的,就往那个方向奔走吧。”
朱甜甜,80后新锐声音艺术家,一个满脑子奇怪想法、多才多艺的女生,她说她无法用某种特定的声音定义自己。在中国,她从小就是优秀学生的典范,成绩优异。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无论传统中国古筝还是现代西洋芭蕾,她都手到拈来;理科生的她有着笔瀚如流的文字功底,在沉闷、压力又大的高考期间撰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并且还获得了全国第二名;泡论坛,写诗歌,组乐队,文艺才能突出。她被父母一再强调不能把这些爱好特长作为主业。殊不知为了更好学习“正业”金融,到英国念本科的甜甜把这些“副业”慢慢发展成了“正业”。
率真的她第一天上学就跟导师说她对金融一点都不感兴趣,当时的教授就愣住了,无法理解这个中国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却报读国际金融。2002年只身一人来到英国,那时候,甜甜回忆道,几乎大部分中国学生到英国学习报读的都是商科课程,艺术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类的课程并没有像现在那么多中国学生去读。为了省一年预科的学费,已经在浙江大学读过一年本科课程的甜甜到英国只好继续商科学习,但骨子里都是文艺细胞的她把所有自由学分都选到电影学院的课程上去,学习电影史,声音设计,蓝调音乐等等。
苦中找乐的三年本科过去了,被父母要求再读一个研究生以便获得更大优势的甜甜居然威胁起父母来:再读书的话就必须读一个她自己喜欢的专业——声音设计。考虑到日后找工作还是看重本科专业,父母便答应让她放松一年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这一年,是甜甜认为有生以来最用功学习的一年,她把从小积累埋藏的所有热爱和能量都倾注在学习上,没日没夜地做项目也不知疲倦。“以往一直被认为不务正业的事第一次可以名正言顺地当成主业而努力,用功一定会被承认可肯定。那是非常短暂但美好的一年。”甜甜说。
而这本来只打算还一个心愿、当作休假的一年却从此彻底改变了甜甜的人生轨道。研究生毕业后的她跑到了当初让她有恐惧感的伦敦找工作,从在最大的电影后期制作公司里当跑腿开始,一直到世界闻名的BBC声音设计师,个中的苦与乐让甜甜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重新的认识。2008年,Victoria & Albert Museum(阿尔伯特与维多利亚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为期半年的展览“China Design Now(设计中国)”,受邀参展的甜甜在馆内制作了一个互动的声音艺术装置,而这次的项目使她找到了最终极的目标,“最接近自己想要做的事”。
“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想要做的是先锋音乐,就像国内组乐队的时候,帮一些影像艺术家配乐。但是2008年V&A的项目让我发现艺术才是自己最想要的。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物理层面的,好听或是不好听,最终呈现出来的听觉形式是最重要的结果。而艺术不一样,在我看来,如果把声音放在艺术语境之下让我更舒服,更符合逻辑。艺术关注的是形式背后的想法、立场和话题,更自由更开放一些。实验音乐我认为自己到了瓶颈期,什么结构做法都尝试过了,在音乐范畴内,音乐价值的好坏取决于听众的感受,美就是美,给听觉带来愉悦快感的就是好的。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声音背后的故事,概念是怎么来的,而不是只停留在物理层面的好听。”执着而独立的她决定要读第二个研究生课程——Sound Art(声音艺术)。
最近拿到英国名校Royal Academy of Arts皇家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的甜甜兴奋却又不敢期待太多,但是既然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她决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Q:来英国念本科和第一个硕士的时候你不在伦敦,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A:本科的第一、二年是拼命玩的时候吧,一个星期去三、四次酒吧喝酒跳舞。英国人很奇怪,如果年轻人晚上不出去玩,人家会觉得你是loser(失败的人)。以前会有种潜意识要和国际学生或英国本地学生一起玩,觉得比较有安全感,也能练练英文。现在自己内心强大了,有自己的个性了,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抗拒在中国人的圈子了。其实在英国的中国人圈子有点封闭,很多人会继续坚持自己在中国的习惯,吃中餐,讲中文,只和中国人来往。
Q:后来到伦敦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你眼中的伦敦什么样?
A:2007年以来一直就住在东伦敦,东伦敦五、六十年代一度是贫穷、疾病、混乱的代名词,荒废的土地上是住着社会底层人民、穷人、非法移民等。十几年前一批未成名的艺术家、设计师、文艺青年等因为房租便宜就都住在东伦敦,而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化使得Old Street(老街), Shoreditch(索里地奇)那些区域被主流承认了,发展起一片创意聚集地来。这种无意识的民间力量把东伦敦炒起来了,十年前买下来的房子现在翻了十多倍,没钱的文艺青年们只好又搬到更东一边去。现在因为奥运场馆在东伦敦建造,文化活动也变多了,人口分布也有了变化,教育程度高的中产阶级也有相当一部分驻扎在东伦敦了。 Q:在BBC工作是很多媒体系毕业生的梦想,为什么做了一年半就辞掉了呢?
A:刚工作时真的很兴奋,大家喜欢BBC是因为纪录片,但不是每天都有纪录片的工作,很大一部分节目都是娱乐节目,电视台工作量大,片子播放前几个小时我们还在做声音后期制作。每天早上八点多就出门,到公司进入全封闭的录音室,一呆就一整天,下班后天已经全黑了。以前上课老师说声音设计并不是为视觉服务的,是独立的,可以自我创作和把握,但现实中很多情况下是起辅助作用。电视台的声音后期制作没有太大的创作空间,一年牺牲下来的休息时间只能做两三个自己的艺术项目。如果继续全职做下去我到30岁才十来个作品,所以我决定放弃,要去做我想做的声音艺术。
Q:2008年V&A的项目是怎么找到你的?
A:当时在英国有一个民间组织叫CDR-Chinese Designers Region(驻英华人设计师联盟),大家常常聚会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2008年V&A的策展人找到联盟就邀请我们提交自己的方案,后来我就被选上了做了参展设计师之一,就是这个项目让我受到了启发,重新思考了音乐,声音设计和声音艺术。
Q:既然决定往纯艺术方向发展,怎么会想到去再念一个研究生课程呢?
A:绕了很大一个圈才找到自己,我想更快转变轨道,想从声音设计转变到纯艺术领域。我本来没有抱太大希望能被RCA录取,因为我不是艺术院校过来的,怕自己的作品不够成熟。很多在读的研究生都是成熟艺术家了,自己能被录取是很幸运的。英国的当代艺术圈子跟国内很不一样,国内只需要作品,不在意背景,但英国的艺术圈子是很规范的,看重你的来龙去脉,从师于谁,哪个院校毕业的。我以前尝试各种办法打入圈子,但实在是很困难。因此通过学院从声音设计师的角色转变为声音艺术家是比较快一点的途径。
甜甜的妈妈常戏称女儿是一个大骗子,一走就一辈子了。现在的甜甜在伦敦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室,‘Sound and Music(声音与音乐联盟)’的签约艺术家,与欧洲最好的乐队、当代音乐有名的指挥家合作,接洽BBC的独立项目,她说她还需要继续学习。活泼的她既张狂又大胆,但她对生命的思考却比很多人都认真。对她来说,死亡是一个选择,如果不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她会选择死亡。“活着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人要吃饭、休息、学习才能工作,就像机器要不时上点油、修理一下才能运作。如果这个机器没有生产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不需要维护了,同理,人活着就应该做些值得活着去做的事。现在我足够负担自己的生命,既然意识到什么是自己追求的,就往那个方向奔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