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以民间视角记录时代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哥不姓安,千万别搞错。他原名彭振戈,笔名安哥,曾用名彭安哥、彭安鸽。1947年生于大连,北京长大,在云南西双版纳当过七年知青,在广州当工人四年。1979年起在中新社广东分社当摄影记者,后又在香港当记者编辑六年,现在也是知名策展人。
  安哥是广东摄影圈乃至中国摄影圈都不得不提到的人物,除了良好的职业素质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件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大事情,那就是用镜头记录下时代的发展,且一做就是三十年。安哥在《结图纪事》一书中曾写道:“我入行虽晚,已经32岁,但是在入行之前就已经是有故事的人,知青和工人的经历让我的足迹已踏遍大半个中国,但有感于我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主流媒体上连影子也见不到,所以入行后有一个梦想,要用手中的相机去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见证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中反映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历程。这么多年,相机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我用相机拍下了十数万张底片,图片稿在海内外的上百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万张次。作为一个比较边缘的门类,这些年来摄影一直在不停拓展自我表现空间,在观念实验化、技术傻瓜化甚或材质多元化的支撑下,在日益频繁的摄影节或综合影展的裹挟下,人民既有的摄影认知边界一再弯曲变幻——有太多深沉的、亢奋的、虔诚乃至近乎自虐的、梦游般的、无所不用其极的、百无聊赖的、诡异的或者精于商业利益算计的图像扑面而来,致使人们的感官不得不屡屡遭受突破,在看似越来越宽阔的摄影之河上,委实有着太多的水纹、浪花或者泡沫。”安哥知道一本图录的选取规模远不足以涵盖整个非创作摄影的全面景观,但表示入选作品都是公认的最具标志性的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但愿当我们被牵引、穿行于这些来自不同主体、不同视点又都同样并不伴随着喧嚣与尖叫的图像中间时,便能返回或直达一个无须争论就应豁然的质朴的视觉定义——真实乃摄影之本质,而被浓缩或被理解的真实,则是摄影质量之所系。”
  2001年,一本名为《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图文书在全国各地热卖,这本以南方的改革开放为题材的摄影书,将人们的视线带入在歌舞厅跳舞的广东老太太、在广州泰康路木排头的小巷婚礼、在简陋教室里学走模特步的妙龄女郎等等熟悉又陌生的回忆里。上百幅摄影作品让人们意识到,一个时代结束,而另一个时代已经到来,那一幅幅司空见惯、触手可及但又极其普通的生活画面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时代的符号和记忆,安哥一夜成名。
  记录安哥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的《哥哥不是吹牛皮》一书面世了。书中讲述了他伴随新中国诞生的童年故事,在侨委大院的日子、校园时光、在西双版纳相濡以沫的同学和老工人、知青的生活、回城成家、80年代的改革春风、民间摄影的故事及其摄影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一种真名实姓的方式,以原生态的故事情景、细节,向我们诉说了属于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故事,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因果相袭的故事。安哥是个有故事的人,正因为这点,他的摄影作品才客观、真实,富有时代感、又不伯意境、情趣、狡黠……说起这些照片,他说:“从80年代起,中国纪实摄影者无论是抓拍、摆拍,或真或假,更大的主旨还是民间的立场和民间的影像。好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人如何来拍中国人以及自己周围的生活,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了。就算是‘玩’当代摄影的人,他们无论用什么手法,也都是在以民间的视角来追求自己的好作品。而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贫困落后转向逐渐富裕,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这种时代是最适合摄影表达的,是一个最出图像的时代。”
  安哥拍摄的广东照片内容很杂、很多,大部分是黑白照片,摄影风格和现代主义、唯美风尚都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朴素平实,机智幽默,却让人过目难忘,因为都是百姓的身边所见。就是这一张张朴实的照片见证了广东人的生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在我看来,用图片诉说历史,是再好不过的手法了。
  安哥是个有亲和力的“老头儿”,他精神抖擞,讲话时思路清晰,语速很快,基本是有问必答,和他聊天让人很放松。提到老照片和自己的家人他就特别兴奋,我想正是这种热情,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造就了他的影像和今天的成就吧。现在,退休后的安哥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策展上,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做一个正式的展览,再印几本画册,把自己重要的作品手工放大,保存得更长久。
其他文献
初冬的北京,冬意渐浓,寒风凛凛,虽不刺骨,却将绚丽的秋幕褪在了身后。2011年11月29日下午2点,《摄影世界》杂志社和北京绿森林户外用品商贸公司主办,新华网摄影频道协办的磬雾杯“秋色任我拍”摄影比赛正式进入最后的评选阶段,由著名风光摄影家谭明、新锐摄影师董经宇、《摄影世界》总编辑李根兴、绿森林户外用品商贸公司经理张澜等人担任评委。  征稿自9月20日开始至11月20日结束,共收到全国各地700多
期刊
要想拍摄到与众不同的照片,就一定要有创造力。那么如何提高和激发摄影师新的灵感呢?本期英国《实用摄影》杂志的主题是“如何提高你的创造力”,从4个方面给读者拍摄建议。    灵感一:怀旧人像照片  每年,历史爱好者都会举行各种各样怀旧的历史纪念活动。本期杂志将以一次活动的拍摄为例子向读者提供如何在这种怀旧纪念活动里拍好人像的几点建议。  一个周末,我们的摄影师前往伦敦大中央车站拍摄一个“二战时光再现”
期刊
5月3日下午,朱宪民、王玉文摄影展览暨作品研讨会在新华社新华影廊举行。来自新华社摄影部、中国摄影家协会及多家媒体的20余名领导、专家和学者出席了展览和研讨会。会上,两位摄影家介绍了各自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理念,与会嘉宾就二人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讨,并对新华影廊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朱宪民是黄河岸边生长的农民子弟;王玉文是东北老工业区的工人后代。从1970年代起,朱宪民开始关注和拍摄黄河,以平
期刊
“中国雪乡”坐落在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境内。公园内风景秀丽,景色神奇。险壑的山峰,幽深的河谷,多姿的林海构成了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苍茫浩瀚的原始森林、明澈清幽的海浪河、冰清玉洁的中国雪乡,让人尽情感受大自然的幽深与古朴、瑰丽与神奇,尽情体味返璞归真的超脱与惬意。  “中国雪乡”是雪乡国家森林公园内四大景区之一,由于山高林密,北面袭来的贝加尔湖冷空气和南来的日本海暖湿气流在此频频交汇,造就了雪乡夏
期刊
在数码摄影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摄影者似乎遗忘了使用外置的闪光灯,因为除了专业级的数码相机之外,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均有内置闪光灯或机顶闪光灯。然而,当你需要用更多摄影语言和技术手段来表达构思时,外置闪光灯又是严肃摄影师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人们不爱使用闪光灯是因为与镜头平行的闪光灯光线使画面的空间缺乏纵深感,画面经常是一片平光,毫无层次。但实际上,使用闪光灯的关键是对自然光或弱光、逆光的补充,恰当的
期刊
近些年来,我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想拍好照片,相机前的“头”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头”。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摄影是人加相机的结果,所以使用什么样的的相机不仅会影响拍摄的最后结果,也会影响使用相机的人的头脑。人的头脑中有视觉的部分,肯定会随着相机的发展而改进,逐步得到开发。只要相机的功能继续发展,人类视觉功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止。回想我的摄影生涯,也的确如此。在我使用胶片的时候,所学习与掌握的摄
期刊
朱宪民,1943年出生在山东一个地道纯正的农民家庭,1968年成为《吉林画报》摄影记者,2002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玉文,1948年出生在辽宁一个世代矿工的工人家庭,1973年成为《阜新日报》摄影记者,2002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一个农民的儿子,拍了40年农民。  一个工人的儿子,拍了40年工人。  暂不表二人间的默契与砥砺、中国摄影界最无间的友情见证,且不说观看者的赞叹
期刊
开篇阅读  野生动物摄影师Brian W.Matthews在马来西亚Bako国家公园拍摄了一对亲密无间的寄居蟹的照片。由于限制游人数量,Bako国家公园人流较少,是野生动物摄影的理想场所。摄影师用了3个小时在海岸线上拍摄寄居蟹。如果靠得太近,寄居蟹会缩进壳里;如果摄影者保持静止(通常1分钟即可),它又会慢慢伸出头来。在大多数的时间里,Brian都躺在地上进行近距离拍摄。他使用佳能100毫米微距镜头
期刊
展示佳能最新影像科技成果和商务解决方案,让观众现场体验影像“今天”和“明天”的2011佳能博览会,5月1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这是佳能集团第一次将5年一届的佳能博览会引进中国。本届上海博览会是佳能集团继去年9月至11月在纽约、巴黎、东京之后全球巡展的最后一站。佳能公司董事会主席御手洗富士夫(图左三)、总裁内田恒二(图左一)和多名常务董事等高官,以及佳能形象代言人成龙(图右二)等数百人出席
期刊
叶健强在广州的横街窄巷长大,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仔”。自小喜欢美术、书法,见证了广州30年来的变迁。1971年,高中毕业的他进入广州新闻图片社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从在暗房冲洗胶卷、放大照片学起,将兴趣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广州新闻图片社工作时,他得到的告诫是:拍照片一定要拍漂亮、完美的。因此,在那个时期,他所拍摄的照片无论是风光片还是人物片,都很讲究用光等摄影手法,且一律都是摆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