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瑰宝寿山石是我国四大国石之首,其色泽瑰丽雅致,品种丰富多样,几乎是历代皇帝刻制“御玺”的专用石料,可谓倾国倾城。目前其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是福州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矿产和文化资源。然而寿山石的近况却令人堪忧:有些唯利是图的投机者私自开采、倒卖寿山石,已经对这一稀有国石的保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号召人们爱护寿山石、珍惜稀有资源,以及向年轻一代传承寿山石的文化,成为每一个福州人关心的重要议题。福建省科技馆围绕这一当地热点话题,以青少年作为受众群体,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和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走近寿山石,了解寿山石,爱上寿山石,从而激发他们对当地这一特色资源的呵护之心、传承之志。
设计思路
本项目旨在以福州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寿山石为依托,让孩子从欣赏、体验、实验探索、刻制、交流等方面的经历,对寿山石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让孩子因为探究而了解,因为了解而热爱。最终实现“知之深,则爱之切、护之诚”的活动目标。
整个活动设计分为3大模块:感性认识、实验探究、情感激发。
首先,在感性认识模块中,孩子们化身为“小小探矿员”,亲身实地走进富产寿山石的矿区,亲自体验“赏石、探石、捡石、磨石、刻石”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切身体验,让孩子们了解寿山石的质地、性状、产生、分类等第一手资料。
接着,进入实验探究模块。在感性认识模块中,孩子们获得了大量的感性体验,如何进一步将这些感性体验上升到科学认识,是实验探究模块的主要活动目标。基于此,本模块策划了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如使用硬度计测量硬度值,利用盐酸滴定的方法考察寿山石质地,采用排水法测量寿山石体积等。通过这些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收获有关寿山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动手实验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方法。
最后,在情感激发模块中,主要目标是期望通过上述活动激发孩子们保护稀有寿山石的意识,以及培养他们对家乡特色资源的热爱。这种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也正是本次活动的点睛之笔。
活动流程
·赏石 参观当地“寿山国石馆”。欣赏寿山石之美,学习如何鉴赏寿山石,培养审美意识。
·探石 到“寿山石矿洞景区”探索寿山石挖掘的方式和形成的奥秘。
·捡石 在景区捡石区捡自己心仪的石头,辨别石头质地。
·磨石 在磨石区体验打磨石头,形成自己的寿山石毛坯。
·研石 在福建师范大学地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研究岩石分类和辨别方法,对寿山石的硬度、种类、成分、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撰写探究报告。
·刻石 在当地石刻专家的指导下,了解篆刻艺术,学习寿山石篆刻技术,并亲自体验刻制一枚自己的印章。
·写石 制作寿山石探索海报,表达自己此次活动的体验及收获,传播寿山石文化。
·谈石 邀请寿山石相关专家和孩子们一起座谈,交流寿山石的知识,解答孩子们在此次体验活动中的困惑。
·挺石 进行网络签名,支持“爱我国石、爱我家乡”活动。
反思与总结
秉承“因为探究而了解,因为了解而热爱”这一活动设计理念,科技馆展教人员带领孩子们经历了深层次、系统性的探究,通过科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孩子们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同时培养了孩子审美及沟通表达能力。最终,让孩子们通过切身体验增加了对寿山石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热爱,树立了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珍贵的自然资源的意识。回顾和反思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流程,该项目具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探究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从感性体验出发,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最终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科学认知。这一逐层深入的活动设计思路充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龄初期阶段的儿童,其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尚未成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感性体验和具体的表象,从而形成科学认知。
本活动从考察体验开始,到亲手磨石和篆刻,到动手进行实验研究,从感性认知和体验到实验及理性分析,整个探究过程逐层递进、系统深入,既符合该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现有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思维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探究内容紧密结合学校科学课程
科技馆作为校外教育资源的代表,如何与学校教育相衔接,一直是科技馆教育人员思索的重要课题。学校的科学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点,它反映了孩子目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水平,而这正是科技馆进行展教项目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本次活动涉及的探究活动与小学4年级科学课程“认识岩石”、“岩石会改变形状吗”等内容契合,很好地实现了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
科普教育融入艺术鉴赏和文化传承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教育与文化的互相渗透。把寿山石形成及成分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寿山石篆刻艺术体验与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体现了科普活动目标的多元化与丰富化。同时,这次科普教育活动取材于当地特色的寿山石文化资源,深深植根于当地的石刻文化,既普及了有关寿山石的知识,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因此,本活动不仅是一次科学探究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之旅。
设计思路
本项目旨在以福州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寿山石为依托,让孩子从欣赏、体验、实验探索、刻制、交流等方面的经历,对寿山石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让孩子因为探究而了解,因为了解而热爱。最终实现“知之深,则爱之切、护之诚”的活动目标。
整个活动设计分为3大模块:感性认识、实验探究、情感激发。
首先,在感性认识模块中,孩子们化身为“小小探矿员”,亲身实地走进富产寿山石的矿区,亲自体验“赏石、探石、捡石、磨石、刻石”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切身体验,让孩子们了解寿山石的质地、性状、产生、分类等第一手资料。
接着,进入实验探究模块。在感性认识模块中,孩子们获得了大量的感性体验,如何进一步将这些感性体验上升到科学认识,是实验探究模块的主要活动目标。基于此,本模块策划了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如使用硬度计测量硬度值,利用盐酸滴定的方法考察寿山石质地,采用排水法测量寿山石体积等。通过这些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收获有关寿山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动手实验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方法。
最后,在情感激发模块中,主要目标是期望通过上述活动激发孩子们保护稀有寿山石的意识,以及培养他们对家乡特色资源的热爱。这种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也正是本次活动的点睛之笔。
活动流程
·赏石 参观当地“寿山国石馆”。欣赏寿山石之美,学习如何鉴赏寿山石,培养审美意识。
·探石 到“寿山石矿洞景区”探索寿山石挖掘的方式和形成的奥秘。
·捡石 在景区捡石区捡自己心仪的石头,辨别石头质地。
·磨石 在磨石区体验打磨石头,形成自己的寿山石毛坯。
·研石 在福建师范大学地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研究岩石分类和辨别方法,对寿山石的硬度、种类、成分、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撰写探究报告。
·刻石 在当地石刻专家的指导下,了解篆刻艺术,学习寿山石篆刻技术,并亲自体验刻制一枚自己的印章。
·写石 制作寿山石探索海报,表达自己此次活动的体验及收获,传播寿山石文化。
·谈石 邀请寿山石相关专家和孩子们一起座谈,交流寿山石的知识,解答孩子们在此次体验活动中的困惑。
·挺石 进行网络签名,支持“爱我国石、爱我家乡”活动。
反思与总结
秉承“因为探究而了解,因为了解而热爱”这一活动设计理念,科技馆展教人员带领孩子们经历了深层次、系统性的探究,通过科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孩子们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同时培养了孩子审美及沟通表达能力。最终,让孩子们通过切身体验增加了对寿山石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热爱,树立了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珍贵的自然资源的意识。回顾和反思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流程,该项目具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探究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从感性体验出发,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最终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科学认知。这一逐层深入的活动设计思路充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龄初期阶段的儿童,其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尚未成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感性体验和具体的表象,从而形成科学认知。
本活动从考察体验开始,到亲手磨石和篆刻,到动手进行实验研究,从感性认知和体验到实验及理性分析,整个探究过程逐层递进、系统深入,既符合该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现有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思维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探究内容紧密结合学校科学课程
科技馆作为校外教育资源的代表,如何与学校教育相衔接,一直是科技馆教育人员思索的重要课题。学校的科学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点,它反映了孩子目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水平,而这正是科技馆进行展教项目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本次活动涉及的探究活动与小学4年级科学课程“认识岩石”、“岩石会改变形状吗”等内容契合,很好地实现了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
科普教育融入艺术鉴赏和文化传承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教育与文化的互相渗透。把寿山石形成及成分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寿山石篆刻艺术体验与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体现了科普活动目标的多元化与丰富化。同时,这次科普教育活动取材于当地特色的寿山石文化资源,深深植根于当地的石刻文化,既普及了有关寿山石的知识,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因此,本活动不仅是一次科学探究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