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波浪能技术进展与未来趋势

来源 :海岸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z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化石资源供需紧张而波浪能储量十分丰富.近十年来,我国波浪能研发技术日趋成熟,“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波浪能开发利用之势更是方兴未艾.掌握我国现阶段波浪能利用技术现状并更好地把控波浪能利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方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波浪能技术进步和开发利用.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波浪能发电技术的主要形式并对其原理进行了介绍;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典型波浪能转换装置及其技术手段,总结归纳了我国近十年在波浪能发电技术方面的进展;并从多自由度阵列发电、多能互补耦合发电和多功能综合平台利用三个方面对波浪能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合理展望.
其他文献
在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频繁出现的暖中心活动与高原加热作用密切相关,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本文利用1979-2018年ERA-interim分辨率为6 h的再分析资料,基于暖中心事件的统计及其与降水场的奇异值分解(SVD),探讨了春季青藏高原低层暖中心强度变动对中亚-高原偶极型降水异常分布的调制作用.从年际变化来看,3-4月高原低层暖中心偏强(弱)时通常对应同期帕米尔高原至伊朗高原东北部降水偏多(少)而高原东部至印度北部降水偏少(多)的偶极型降水异常分布.通过高原暖中心与温度、环流和水汽场对应关系的诊断分
利用中国气象局0.25°×0.25°的CN05.1逐日气温(TM)和降水(PRE)资料,分析比较了华南地区9种年和各季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背景,按照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将9种华南地区极端降水归为4类:第1类为极端湿日降水量(R99P)、非常湿日降水量(R95P)、最大日降水量(RX1day)和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第2类为强降水日数(R10day)、特强降水日数(R20day)和湿日降水均值(SDII),第3类和第4类分别为最大连续湿日(CWDday)和最大连续干日(CDDday).在19
西南涡之九龙涡受多尺度过程影响,结构复杂多变.为了研究九龙涡的三维结构气候特征,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在对九龙涡生成区合理细分为子区域1和子区域2的基础上,通过观测统计、合成分析、物理诊断等方法,细致深入地研究了1989-2018年夏季未移动的源地型和移动的偏东型、东北型、偏南型4类九龙涡的三维环流、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30年夏季共产生249例九龙涡,其中,源地型占75.5%、偏东型占13.7%、东北型占7.2%、偏南型占3.6%,4类九龙涡具有不同的局地高频生成中心,九龙涡主要
基于新工科建设对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制冷压缩机课程为例,探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应用可视化资源、模型制作与内容汇报、感受工匠精神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终身学习,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西南涡及其天气影响是高原气象学的一个主要方向,而西南涡的涡源则是其基本的科学问题.由于地形与环流的相互作用是西南涡涡源形成的重要机制,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西南涡涡源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认识到:由于地形与环流的多尺度影响,西南涡的生成涡源具有多尺度分布特征,且不同涡源西南涡的结构、演变、成因和影响都具有明显差异;西南涡的不同涡源存在相互联系,九龙、小金等上游涡源对盆地等下游涡源具有显著的影响;西南涡的“上游涡源效应”、复杂地形下的大气重力波、降水引起的大气内部过程、东亚季风环流的异常影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构建以新工科为导向、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核心,面向现代工程的厚基础、重创新、强能力的机械制图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加强对学生的全程式教育.同时,分别从美育触动情感、合理建设基础实训室和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规范管理和严格考核等方面提出科学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保障措施.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焦点和导向.具体到电子信息类专业而言,针对现有实践教学内容整体性不强和创新性不够的问题,通过应用嵌入式移动桌面机器人实验装置和开展层次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推进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使学习和创新有机统一,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为相关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模拟试验数据,首先评估了45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5-2014年青藏高原地表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表明CMIP6模式能合理地模拟地表气温的空间分布,但大部分模式对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的模拟值偏低,年均偏冷2.1℃,冷偏差在冬季和春季相对更大.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的模拟能力较为有限,尽管它们能模拟出年均降水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普遍存在高估,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年均降水较观测偏多397.8 mm·a-1.基于模拟性能较好的模式,相比于1995-201
结晶凝固形核时,晶核的自由能刚开始随着半径增加而增大,到达某临界值后自由能开始降低.形核是一个热激活过程,需要克服一个形核功,通常认为,临界晶核的数目正比于激活项exp(—ΔG*/kT),临界晶核接收一个扩散原子的概率正比于扩散项exp(—Q/kT),形核率正比于exp(—ΔG*/kT)exp(—Q/kT),在某一个过冷度具有极大值.通过定量的计算证明,相对于激活项exp(—ΔG*/kT),扩散项exp(—Q/kT)的变化完全可以忽略,在实验上无法证实扩散项的存在.
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当前的气候模式对该地区降水状况特别是极端降水的模拟技巧是比较低的.本文基于台站和卫星观测的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ERA5)降水资料,通过与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中的12个模式高、低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评估了当前气候模式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特别是模式水平分辨率对极端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夏季降水气候态方面,各HighResMIP模式模拟与台站观测之间的空间相关系数均超过0.75,总体性能较CMIP5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