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王小波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稿最快
   1995年8月,我接管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留下的残部,成为第四任主编。那时,周刊只留有四个记者,能调度的力量有限,我只能依靠在新闻界与文学界朋友的资源。我想到了要开一个讨论生活态度的专栏,就邀请一帮作家朋友——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写小品,当然也就找了王小波。
   小波交稿是最快的,他给我的第一篇《个人尊严》就发表在我主编的第一期刊物——1995年第五期上,刚开始的栏目叫“生活广场·大家谈”,放在最后两页,是尾声。现在回想,王小波给周刊开专栏所写杂文,要尊严是个大主题。尊严是人的立足之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独立自主的人互為尊敬,不被奴役,才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
   给我的这第一篇文章中,他以春运与公厕的现状,说一节车厢里的人“挤在一起像一个团”,公厕肮脏则是“满眼都黄白之物”。他说,“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关系上定义”,所以,当个人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我称好,示谢。他紧接着又发我一篇《有关媚雅》,调侃大众被格调蛊惑,易在高雅门槛里装态,其实比媚俗害处更大——找罪受也是小波要挖苦的重要主题。他举例自己听布鲁克纳交响曲与巴赫的合唱,前者是“恨不得一头碰死算了”(遗憾的是他感受不到布鲁克纳的感人之处);后者是写老太太唱“哈利路亚”,用力过猛,假牙从口中飞了出来,使神圣的赞颂变成了一声“噗”。
   当时邀稿要求千字文,篇幅在1500字内,他的叙述简练,有投枪匕首的意思,又带冷幽默,周刊同事们读了,人人叫好,以争相传阅为快。我因此就邀王小波专门开一个专栏。
  
  晚生闲谈
   专栏从1996年过完春节他就开始写,刊出是3月下半月那本了。王小波自己给专栏起名叫“晚生闲谈”,与前辈比,他称自己是“晚生”,这“晚生”又隐含些微挑衅的意味。他那时已经用传真机,稿子写完就用传真机传到编辑部。专栏的第一篇是《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是指人人心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暧昧的共识”。小波要嘲讽那种不敢面对自己真实内心,掩藏自己本能趣味,“鬼鬼祟祟”的人。他这样一种姿态,令当时周刊很多人着迷。
   王小波有时也来编辑部找我,还是慢慢拖着步子,歪斜着身子,慵懒疲惫的样子。编辑部的人都崇拜他、喜欢他。那时办公空间很小,他也会跷着腿,随便拉把椅子,与年轻人闲聊。我后来在李银河编的王小波书信集中,看到他给刘怀昭的回信,说到他不喜欢“学以致用”的说法,认为“智慧本身就是尺度”,“人有了智慧才能有出息”,“假如你相信智慧是好的,就应该从善如流”。可见刘怀昭当时可能与他交流深入些,两人居然还有私下的交往。刘怀昭是当时周刊思想最敏捷的才女。
   我们也有一两次走出胡同去吃饭,胡同很长,夏日的阳光耀目。走出胡同,地安门的马凯餐厅是最高待客规格了,但王小波其实对吃不讲究,他对物质的东西,似乎不屑分辨。他确实是独孤的精神贵族,却一直自诩为“粗鄙之人”。
  
  才华喷溅
   他的专栏维持了一年,其中有一些名篇,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现在已经成为人人挂在嘴上的名词了。小波要表达的是,对设置别人生活者、对被设置安之若素者的厌恶。他绘声绘色地写了一头能敏捷地上房顶、在屋顶晒太阳、俯视傲视他类、我行我素的猪。
   再比如《体验生活》,本在生活之中,却还要去“体验”。他调侃的是要把好日子变成苦日子——那个司务长说“这些菜不吃就坏了”,于是,吃掉旧的,新的又老了。持这样愚蠢生活态度的人,自称“勤俭持家”,现在也有得是。
   现在回想,1995、1996年的王小波真是才华喷溅。在极短的时段里,他在小说与随笔两个领域里同时天马行空,旺盛的想象力真如火山喷发,其光焰在喷发中迅速地耀亮,又很快熄灭。人的生命能量其实是有限的,王小波真为这痛快淋漓,奢侈地挥霍了这有限。
   记忆中,王小波给我的文章,经常会以“我插队的时候……”“我年轻时……”开头,文中经常会引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罗素是他的精神导师。王小波告诉我,数学原理本就是他的爱好,数学最能体现逻辑。但我想,还是罗素的《自由之路》,及对权力的社会分析对他影响更深吧!
   净土胡同的那些日子,构成了难忘的记忆。王小波以他幽默、不妥协的特立独行姿态,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态度,这是他的随笔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走了,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专栏作家了。
其他文献
本文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光泽县油菜生产的现状,从思想认识、品种、栽培、气候等方面,分析当前油菜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该县油菜生产的对策:1、加强对发展油菜生产重要意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QDTMT)对缺氧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原代培养、鉴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制备含QDTMT的血清并干预传代的HuVECs。将HuVECs根据不同处理因素随机
当前的演艺界,人才辈出,然而也光怪陆离。我想,在刘琼老师诞生106年之际,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会有些意思的。   刘琼老师生于1913年,与我父亲同岁,确实是我的父辈。他在我生下前8年就开始演电影,出大名。无论从哪方面看,我都是他的小字辈,只有对他仰视的份。但真与他在一起工作,他一点也不会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可谓良师益友。   我有幸能与刘琼老师接触,那是在“文革”后的上影文学部工作期间。我们那
期刊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梗死(MI)后不同时间,梗死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以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的关系,为细胞移植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在MI后不同时间,用PC
从1984年起,福清县倒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育期短的杂优品种威优64,1986年推广面积达30471亩,占全县晚稻面积的15.2%,分布在福清县的平原,海滩地和山垄
1986年我省宿县、阜阳等地区在2800亩甘薯上应用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提供的甘薯增产菌07(M_(38))、08(M_(43))兑水沾根栽插。通过69个点试验示范表明:春甘薯
我因文学而结识的朋友不少,但我与夏志清先生的一段文学因缘,却特殊而又悠久,前后算算竟有半个多世纪了。     对青年作家少说重话   我在台大念书的时期,便从业师夏济安先生主编的《文学杂志》上读到夏志清先生的文章。两位夏先生可以说都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文学启蒙老师。   1963年我到美国念书,暑假到纽约,遂有机会去拜访夏志清先生,同行的有同班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因为我们都是夏先生兄长济安先
期刊
赵德华(1922—1995年)  字当户,江苏南通人,著有《赵德华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在百度网“赵德华”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赵德华(刘海粟弟子,画家)”。1988年美国地方电视台专程来沪拍摄赵德华的绘画和作画表演;1989年日本《吟泳新风》期刊专题介绍了他的艺术绘画;1990年他和黄若舟等四人被聘为复旦大学美术讲座教授。除了1991年上海电视台《文化生活》栏目播出关于他的节目“手足丹青”外
期刊
以动脉粥样硬化(AS)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是预防这些严重致死
是张海迪的一部散文集,文集几乎包罗了其生命历程中的各个领域,这对于喜爱张海迪的读者来说,无异于一把珍贵的钥匙,它开启了一个通往舞台的大门,而张海迪则是那个舞台上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