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为导,自主先行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m_crs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问题,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则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当今世界发展迅速,这发展急切呼唤教育的创新,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突破时代的潮流。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足,面对近几年语文教学逐渐陷入僵化之境等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探讨了自主学习的定义,力求挖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鼓励其自主性学习,并进一步探讨了自主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模式及其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性;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22
  一、自主学习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虽能够短时间内提高部分学生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要培养的不是成绩突出、思维同一、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群,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些做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教育需要的是一群“会学”的学生,他们会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他的整体素质的生动表现,语文素质本身就是构成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自主性学习有其自身的涵义,其涵义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的结合中,在语文教学中引进自主性学习理念则会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能够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运用已有资源,尽自身所能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从古至今,我们往往遇见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会因为热爱某科教师,对某种学科产生兴趣并由此选择了人生道路。教师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语文自主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的自主性学习。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高品位的语感为教学目的的人文课程。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精神活动。因此基于人类生命本身的语文课程更要通过人本身的语言学习来发展语言能力,其关键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随之修改,语文自主性学习就是要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身对自我进行评价,并制定学习目标。
  最后,语文自主性学习要特别讲究策略,从内容上来说,语文教学过程中包含很多内容,例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从学习者本身来说,不同的学习个体不同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安排。
  三、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体性学习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朝着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方向发展。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保留许多的传统型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缺少人性化色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队伍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新知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改变学生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状态,这个要求教师提前做好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围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
  (2)创造想象的空间
  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开发潜能的机会。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所不知、所不想、所不做寻找别人尚未发现的领域,并逐步建构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放飞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会追溯、发散,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
  (3)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对话、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不吝啬赞美,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在当代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摆到了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   教师如若做到以上几点,少灌输验证,多启发探讨,少指责压制,多宽容引导,少包办限制,多激励创新,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快就能产生了。学习动机产生后学生就会有自主意识地进行学习行为策略。
  2.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策略
  学生的学习需要分为两类: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不同的学习需要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内在需要在学习动机上的反映为:求知性的学习动机和功能性学习动机,具有此动机的学习者占成人学生的大多数。外在需要反映到学习动机上即为:为满足别人的愿望而参与学习活动;为弥补自己已有知识与社会要求的差距而参与学习活动。受不同动机驱使的学习者,其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多不相同。但是学习行为最关键的还是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习动机,那么学习行为就会有内驱力。自主性意识就会被激活。学生自身就会自我分析,自我调控。就学生个体开展语文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而言,自主性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定向
  自主定向,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方法、过程以及文本的重难点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在“心理上(包括注意、记忆、思维)和知识上(感知理解教材的常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那么,学生该如何才能有效地“自主定向”呢?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教师的提示指导。这里之所以提出教师在自主定向中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理解的片面化。如果没有教师参与指导的自主学习,那将是盲目的、形而上的。这一切人中,教师的作用最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背景提示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作初步阅读,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理解。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确定学习的基本目标。在“自主定向”的过程中,学生初次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目标逐步明确,并体现出层次性和多样化,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自主选择
  学生在走近文本,多方对话中生成目标。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制定的这些目标中有哪些是适合我自己的,哪些是我能力所不能及的,这就需要有个自主选择的过程。如果说经过选择后的目标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那自主选择学习就是解决如何学的问题了。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文章特点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不必由教师强求统一。学生选择学法的多样化迸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3)自主反思
  自主反思就是学生自我观照、评价过去的学习表现。学生通过自主反思肯定优点,激励自己;正视不足,鞭策自己;总结经验,促进自己。学生自主反思的基础是即时自我评价,目的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有些学生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而其学习效果不佳,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否有恰当语文学习方法,是否有成功的语文学习经验、做法,是否知晓自己语文学习的不足之处,是否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等。
  (4)自主运用
  鲁迅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写。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吕叔湘先生从掌握工具的基本途经的角度论述语文实践运用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更是从哲学的高度阐述“知行合一”的语文学习思想。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知”和“行”的统一。自主运用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运用中举一反三,如同古人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之隅反,则不复也。”强调的就是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自主性学习在关于人类特别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总体目标。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一个可以达到的境界,只需要我们每一个学习者自觉起来,语文教学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金乡二中 325800)
其他文献
从教十八年来,我始终对教学都充满着热爱。我爱教育事业,也深深地爱我的学生。也许就是因为我对教育,对学生都充满着热爱,从教这么多年,我担任的教学班,无论哪一届,也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班级学习数学的气氛都是特别的浓厚,数学成绩自然是遥遥领先。  仔细想想这些年走过的教育之路,能有着沉甸甸的收获,我想主要是我爱教育事业,我爱我的学生。因为有了爱,对教育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在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现阶段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把“整合”看作一种“时尚”,根本不了解其实质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首先应该考虑学科的本位目标,考虑整合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走向全息化,就是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谓信息
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否被唤醒。本文试从创设情境、展开讨论、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用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动学生等方面进行尝试,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主体意识;兴趣点;讨论;课外阅读;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25  一、一次听课  一次,笔者去听一位老教师
摘要:语文教学要实施德育渗透,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强调教学过程、利用语文活动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
过摘要:正处青春年华的高中生,作文却没有青春的色彩。这与我们高中写作教学有很大关系。高中作文教学中,模式化倾向严重,只有改善高中作文教学,给学生自由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才能有一个新的天地。  关键词:写作;模式化;自主性;发展 高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的生活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他们的思想应是书生意气,激扬文字;他们的个性应是自由不
摘要:在语文课上应该学到些什么问题的争论始终不曾休止,无论语文是以工具性还是以人文性为主,有一种能力都不应忽视,那就是对学生语商(从狭义上说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商(LQ)是指语言商数,是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总和,与智商情商一样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有较高的语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语商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语商;教学方法  中图分
今天在温州中学,听了来自苍南中学的年轻教师吴老师开设的一堂知识拓展类的选修课,我受益匪浅。吴老师亲和自然的教态,激情流畅的课堂用语,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吴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都令我佩服不已。本堂课的成功不仅在于吴老师激情智慧教学魅力的全面展示,丰富有效的知识输入,而且在于学生在课堂中思维得到不断拓展,在知识输出部分更是
摘要: 数学难学,这似乎已成为高中学生的共识,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情感问题,又有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意识力问题,也有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等问题。  关键词:〖HTF〗数学;学困生 ;转化  学生:老师,你一讲我就明白,可是自己做就不会了。  老师:我都讲了一百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在学校经常听到老师们和学生的这么一段对话。这是中学数学中普遍存在的、有着
农民工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壮大贡献着自己力量的同时,摆在了他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工就是把孩子送到他们所在打工地就近的学校,基本上忽视对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培养,这些农民工子女随着他们的父母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像一颗颗飘飞的蒲公英,四处飘荡。文化背景的差别,背井离乡的生活、异常简陋的租住环境、本地人或多或少的歧视,使农民工子女产生焦虑、自我意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多年来,感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每次布置作文时,学生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唉声叹气,让人看了好不心焦。小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小学生来说,打破作文恐惧感,仅靠讲解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抽象的道理是不行的。较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接触作文,觉得作文就像说话一样并不可怕。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 感受习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