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敢问”到“善问”的飞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很多教师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养成问题意识。然而,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只是态度的转变,而从“敢问”到“善问”,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給他们提问和解疑的方法,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以问题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教学《燕子》一文中的这些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位学生提问:“赶集是什么意思?”另一位学生解疑:“赶集,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我紧接着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中的‘赶集’是指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课文中的“赶集”指的是美丽的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我引导学生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读读这句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如果你是小燕子,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经过品味语言、展开想象,体会到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这样一个比喻、一个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从而欣赏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生机的画面,体会了“报春归来的春燕”为春天增添生趣的盎然春景。
  二、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多角度思考
  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我让学生思考,“不舍身”可以怎么炸掉暗堡?学生纷纷“献计”:有的说可以用一根竹竿顶住炸药包,有的说可以搬个梯子把炸药包放在梯子上,还有的说可以把桥垛捣个洞放炸药包……我接着问大家:“你们有这么多办法能让董存瑞不用舍身就可以炸毁暗堡,为什么他却要‘舍身’去炸暗堡呢?”经过联系课文的内容,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之刻,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三、以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再见了,亲人》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大娘给战士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应该能够初步理解,但是文中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久远,要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还是有难度的。我把问题再次抛给了学生:“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思考:大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战士们送打糕的?”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了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随后,我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意思,启发想象课文中哪些是属于“雪中”的情况,哪些是写大娘“送炭”的艰辛。接着,引发思考:“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难道仅仅是打糕吗?” 学生经过阅读、讨论,明白了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还有温暖、力量、大娘和朝鲜人民的情谊……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此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课文所处时代背景思考问题等方法。
  可见,敢于质疑,才能发现真理。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绝不能只满足于得到“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敢问”到“善问”,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更要教会他们创造性、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第一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其他文献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平时非常活泼,而在上口语交际课时,突然沉默了不少,不能积极参与交际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即使说了不少,可他们的“说”则更像是表达,不像是在交际。如此种种,优化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交际需求  口语交际与情境是脱不开关系的,恰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质量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低年级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识字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汉字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以使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笔者以《小猴子下山》一文的识字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字理识字,感受形象美  因为汉字主要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乡村田园,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场之一。通过研究实践让语文教育回归乡村田园主场,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需要。“田园亲土语文”“田园创美语文”,体现的正是一种“主场关注”意识。如何构建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体系?如何发挥乡村田园实景资源的独特优势?如何培养儿童的土地道德?如何依据田园美学去激荡儿童的田园情怀与艺术灵性?“田园亲土语文”“田园创美语文”对这些关键问题正在进行实践与探究。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意在唤醒大
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教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但是,对于文本各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却很少关注。有时,文本各自然段之间藏着很多关联、秘密,而这些关联、秘密不是仅靠词句教学就能发现的,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觅、发掘出文本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揭开这些秘密。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见词句之“树木”,还能见段篇之“森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介绍时抓特点、按顺序、讲具体、说生动,为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时真诚有礼、认真倾听的态度与习惯,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等口语交际的能力。  3.发现、体验身边的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介绍时抓特
《语文课程標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语文课不仅仅是要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教课文”转向“学语文”,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职责。那么怎样依据课文特点,择取进行语言实践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小学阶段反映古代人物故事的课文,并不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原版原文”,更多是选自古代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以现代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呈现于学生面前。而古典文学名著赏读有别于现代散文与说明文的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典名著赏读指向学习者本人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力、情感力、领悟力三个层面。阅读力,就是掌握、执行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情感力,就是要培养学生
虽然统编本教材与旧版教材都提到了整本书阅读,但旧版教材更多是一种倡导,属于学生自主阅读,而统编本教材却把整本书阅读及时纳入到了阅读教学体系之中,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整本书”。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笔者就当前整本书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问题一:以练代读,用习题代替阅读  用习题代替学生阅读,“经验”最初源于高中语文教师,其初衷是为了应付高考,能让
【教学目标】  1.懂得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2.学会请别人帮忙时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3.知道说话时要把要求说清楚,正视对方的眼睛,态度诚恳。  【教学过程】  一、导:歌曲故事,激趣明理  1.课前播放歌曲,联系生活(明白“有困难可以请人帮忙”)  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儿歌放松放松。(伸出双手动一动,喜欢的同学唱一唱)他为什么请人帮忙呀?  生活中,你有没有向谁寻求过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活跃的想象,跳跃的思维,简约的语言,恰好契合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歌文化特点。教学中,教师以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为基础,引领学生以诗的形式,诗的语言,去凝练语境,升华意境,渲染情感,让他们在想象、联想、模仿中生成阅读表达的精彩,感受生命的快乐成长,学生便会在诗意中体验语文的魅力,便会由衷地爱上语文。  一、在文本基础上凝练语境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带着诗的韵味。将它们浓缩成一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