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多少种?

来源 :微型计算机·Gee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y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这个标题请各位童鞋表凌乱,请容《Geek》做个解释:本文并不打算讨论人的性格品德什么的归属于哪一种,而是人类种族问题,说白了就是你究竟是神马类型的人的问题。呃,好像还是没说清,看下面的解释吧……
  
  人种,也称为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性的人群。举个例子来说:咱中华儿女和邻邦的日韩百姓长相十分类似,但和C罗、梅西、埃托奥的差异很明显,这是为啥呢?人种概念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人种的划分可以根据一些人类外在的特征(如肤色、发色、面部骨骼结构等)或内在的特征(如基因、自我认同度等)为标准,尽管“种族”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均具有相当大的争议,各个学科对于“种族”是什么、是否存在、到底有几个、应该如何定义、如何理解、如何分析等问题目前均尚无定论或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种族差异的确是存在的。否则笔者为什么是小白脸而不是大黑脸呢?别让我去问我爸,因为我爸也会去问我爷爷的……
  
  人种的起源
  
  原始人类的头盖骨
  人类对人种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结果到现在也没整出定论),由于人类对周围成员的各种外部特征都有着非常直观的感觉,所以自史前时代起,人们就已经存在较为明显的“种族”观念,尽管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人们都知道在世界上有很多区别于自己的人种。
  最早记载种族内容的文学作品是古埃及的《地狱之书》,这本书将人类分为“埃及人”、“亚洲人”、“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四类,其中已体现出明显的人种意识,后来的中国和古罗马由于重视氏族的原因,也对人种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例如我国古代曾记载过“黄毛人”(实为白种人),而唐朝以后也存在黑种人的相关记载。而近现代种族研究成果则是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产物,欧洲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接触到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民族,进而对这些民族间的外表、行为及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许多大胆的猜想,经过慢慢发展,便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在对人种进行科学划分前,《Geek》打算先来探讨一道科学界的难题_^种是怎样形成的?早期的研究是一祖论和多祖论的论战。一祖论认为所有人种都是由同一种古猿发展而来,而多祖论则认为不同的人种是从不同的古猿发展而来,两大派别对于全世界人民是由同一种猴子变来的还是由几个猴子堂兄弟变来的争论不休。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在许多地区出土的人类化石形态都呈共同的阶段性变化,也就是说人类有着相同或类似的进化过程,因此多祖论的观点至今已经被全盘否定,可以确定地说:咱们都是从同一种猴子变来的!
  一祖论确定后,更为麻烦的争论接踵而至,为了确定猴子的起源地,学术界又一分为二,开始了单中心说和多中心说的较量。单中心派认为现代各人种由某一地区的更新世(地质年代名称,约开始于距今250万年前,结束于距今约1万年前)晚期的早期智人扩散而形成,而多中心派则主张它们是当地不同类型的早期智人甚至更早的直立人的后代。单中心说也有相当多的学者支持,美国人豪厄尔斯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在同一地区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颅骨的解剖结构并没有精确的继承性,现代人种的变异性应当是从具有现代形态的一个中心群向外扩散,扩散后在当地选择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魏登瑞则是多中心说的学术起源者,他于1946年首次提出这种观点,认为在直立人阶段的早期或更早的时候,人属已经分布在旧大陆的大部地区,各地的直立人以直线进化的形式沿着共同的方向独立地演化,而小亚细亚、东非或南非、华北和巽他群岛这四个地方则是起源的中心。这些争论到现在也未平息,尽管在起源问题上争论不休,但许多基本事实是清楚的:全世界现代人类属于生物学上同一物种——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Homo sapiens)。
  经科学的考证,世界上的原始人种有多达17种,且这17个人种均有化石予以佐证,在那个部落众多的原始时期,种族数量如此之多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化加上彼此PK的结果,就逐渐融合成新的人种,而原有的人种逐渐消失。最早的人为进行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这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棕色人的开端。
  
  原始人类分布
  不过科学研究可并非停滞不前,17种原始人种并不能很好得到现代科学的严密印证,科学家们由此开始了对原始人种更加系统化的分类。1966年,美国人种学家孔恩大胆地提出:各人种约在35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直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人类开始大规模移民之前,可将世界人类划分为五大原始人种区系。首先是高加索,欧罗巴人种,其人种最初分布在西南亚及地中海区域,后来经过迁移扩展到整个欧洲、甚至延伸到中东及北非地区,在印度也有他们的后裔,这种人肤色较浅,并在东部地区经过不断地融合形成与蒙古人种的混合人种。其次是亚洲,美洲蒙古人种,这个类型的人最初生活在中亚及东亚地区,以后扩散到北亚及南亚,其中一支向北沿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另一支向南扩散至太平洋南部岛屿,其肤色主要为黄色,在西部与欧洲人种形成混合人种,在南亚的西部与东部分别与非洲人及澳洲人形成混合人种。第三个是刚果,尼格罗人种,他们最初生活在非洲东北部,逐渐扩散至非洲中部及南部各地,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森林及荒漠草原地区,形成了黑褐色的皮肤和卷发等特征。第四个是澳大利亚人种,生活在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其肤色较深,体毛浓重。第五个是南非好望角人种,最初生活在非洲中部地区,以后逐渐南移至南非地区,人口较少,主要指现代的布须曼人和科伊桑人。孔恩对原始人种的区划把人种特征与历史形成结合起来,具有重要
  
  原始民肤色
  科学价值,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如今的人种分布情况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补充说一句,在孔恩的学说提出前更早的时期,人种学家根据体质特征差异,对原始人种的分类则大致上分为三大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和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根据当时的科学考证,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这三大人种的主干体质特征是在距今大约35000年的时期出现的(后来的研究貌似都确定为35000年),三种人分别占领着亚、欧、非三个大陆,由于美洲大陆和大洋洲大陆发现和实际居住的时间较晚,加上澳洲土著人的体质特征较为特殊,所以这三种类型的分类也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在起源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蒙古人种 起源于中亚和东亚,在我国北京周口和广西柳江都发现过黄种人的头骨化石。而早期的蒙古人种不断地向北方扩展,进而发展成为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和楚克奇人以及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而另有一批蒙古人种则跨过西伯利亚和美洲阿拉斯加之间曾经存在的“陆桥”跑到美洲大陆并定居,逐渐成为印第安人。所以说,咱们的祖先还是粉强大的。
  化石的复杂构成使得高加索人种起源的确定难度大了不少,不过一般认为最早的白种人的起源地目前只能圈定在南欧、北非和西亚等区域,由于欧洲与附近亚洲、非洲部分的人群混杂很频繁,大约在10000年前,高加索人种再分化为现代的次级人种,包括波罗的海周围浅肤色的北欧人种、浅黑色皮肤的地中海人种和北非埃塞俄比亚人种以及深褐色皮肤的南印度人种。尼格罗人种与在非洲大陆发现的晚期智人在体质特征上的继承关系很明显,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他们起源于非洲本土。
  原本稳如泰山的人种划分足以令所有人信服,但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世界探索之旅却打破了这种平衡。随着资本主义的大肆扩张,世界各地殖民地的建立,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涌向其他大陆,这使得高加索人种的数目迅速增长,世界人种的分布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伴随着种族的混杂,新的人种得以出现,而一些已有人种的成员数量却在不断减少甚至灭绝(例如澳洲土著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大量减少,塔斯马尼亚人的灭绝)。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形成了现代人种分布的基本格局,现代人种如何划分也便成为了我们时下关心的问题:你究竟属于哪种人?
  
  现代人种的划分
  
  前有提及,人种就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性的人群,而具体对人种进行分类的话,划分标准则是多种多样的,原始人种划分存在一定的科学性,但角度的单一却使得划分标准不够全面。在时下的人种学界,外在特征与内在特征是现代人种划分两大标准。
  外在特征标准,即以人体质形态等表露在外的特征作为划分标准,肤色、躯体、骨骼、头发、头型、脸型、五官、体毛等都是外在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划分角度较好理解,操作起来难度也不大,仅凭直观的视觉刺激就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就像你很容易区分韩国人和法国人一样;而内在特征标准则体现出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这是以一些内在的看不见的因素作为表现形式的,例如人的血型、基因甚至自我认同感等等,这种划分角度相对来说更难以理解和操作,但划分更加客观,毕竟骨子里的那些东西是不能轻易够动手脚的。
  近现代的许多人种学家也对人种的划分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由于划分标准的多样化,世界这个大校园究竟应该分几个班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依然是百家争鸣的状态。
  五分法1:早期的学者注重于总结及描述“人类的自然类别”,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便是这种观点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类种族分为五种:1.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2.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
  
  昆首的五分法
  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3、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4、美洲人种(红种),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5、马来人种(棕种),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这种分法风靡了整个19世纪,堪称当时的权威。
  三分法:布卢门巴赫之后的几十年,学者们又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种族的划分方式,逐渐有科学家将布卢门巴赫学说中的美洲人种和马来人种归并于蒙古人种之中去,直至20世纪初,人类划分的人种只剩下三个:1、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2、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3、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这种三分法我们之前有所提及,这也是一个较为经典的分法,时至今日也在许多人脑中根深蒂固。不得不承认这种分法相当的直观,但科学进步却使得划分标准日益复杂,于是也便诞生出更多的区分方式。
  五分法Ⅱ:这是20世纪较为常见的一个种族分法,由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昆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类应当分为以下四种:1、刚果人种,即黑色人种;2、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3、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4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5、开普敦人种(居于非洲南部,因在特征上和传统的“黑色人种”有别,而分列出来)。这种分法严格来说是一次小规模的改良。
  四分法:这是时下最为流行的人种划分方法,四分法将澳大利亚(原著居民)人种单独划出,与前述三分法的人种相并列。澳大利亚人种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这种分法非常利于人们的理解,而且从各个人种的地理分布方面也更易于区分,《Geek》接下来也将按照这一分类法进行介绍。
  除此之外,还有普里查德的七分法,阿加西的八分法,皮克林的十一分法,因为参考的划分标准五花八门,在此也就不赘述了,不过“地理人种”这个概念倒是值得大书一笔(谁让老朱是地理专业的呢)。地理人种是指在相当于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在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又称为洲区人种。这种观点由德国B·伦什于1929年首次提出,美国S·M加恩在1961年给予科学定义。并使用推广。地理人种是人群对相当于洲区范围自然环境的长期而连续地适应所产生的结果,同一地理人种内的不同人群仍有各种差异,但他们的共性要大于差异性,这如同我们常说的夫妻相,长期生活在一个区域内就会变得非常相似。1961年,加恩将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32个地域人种: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加恩的9大地理人种分类的好处是简便好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体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考虑分开归属。由于各种观点的不统一,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7~9个世界地理人种划分的方案。
  
  世界主要人种
  
  传统四分法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学说,客观看来,这种划分方式的确科学性很强,而且也便于我们去理解和区分不同的人种。按照四分法的观点,世界人种分为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及澳大利亚人种,这种划分 格局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而咱们作为大名鼎鼎的蒙古种族(不是蒙古人,是蒙古种族),就以主人翁的姿态来介绍下这四大人种吧,觉得自己是异类的童鞋也正好看看自己究竟属于哪个种。
  
  蒙古人种(黄色人种)
  
  蒙古人种(Mongoloid race),又称为黄色人种,是指所有聚居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当地人群及美洲印第安人,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中部和东南部,在美洲、大洋洲一定区域内也分布有黄种人。当然,并不是说上述地区内的所有人都属于黄种人,只不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东亚,绝大多数的民族是蒙古人种,例如我们熟悉的汉族、壮族、朝鲜族、大和族等等,而中亚的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土库曼族也是当地蒙古人种的主要组成,西伯利亚、东南亚也遍布了蒙古人种。至于美洲大陆上,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也属于咱们黄种人的行列,可以说,黄种人的分布大体上非常集中,但在其他大洲也有一些分布,姑且认为是分支机构吧。
  中国是黄种人最为主要的发祥地之一,黄种人的种族特征出现得非常早,据说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就有黄种人的特有特征,最为明显的则是铲型门齿。不过北京猿人却并非黄种人的真正祖先,山顶洞人才是正宗的黄种人祖先。当然要说起最为原始的起源,非洲应该才是正儿八经的发源地。古黄种人部落在很久以前从非洲开始迁徒,途中受到了其他部落的攻击,于是迁徙组织开始分流,一小部分向南迁徒成为了科依桑人,而绝大部分则向北进发,沿着尼罗河来到了北非和西亚,到了两河流域又留下了部分黄种人,更多的人则继续向东前进,进入西亚和中亚并在当地定居下来。又过了很多年,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又有一些民族从黄河流域向东南亚分批进行迁徙,在那里扎堆,由此便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格局。
  相比其他人种来说,黄种人当然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外部特征。黄种人的皮肤呈黄色或者褐色,肤色在全世界所有人种当中属于居中的(不会太浅也并不深),这也是咱们自己看自己都不顺眼的原因吧。由于黄种人起源于温带地区,所以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黄种人的头发大多为深黑色,不过也有少数为浅色,质地较硬且部分人有卷发的情况。相比白种人,黄种人的体毛并不发达,不过比黑种人体毛会重一些,胡须也是如此,事实上我们也很少见到周围的人有像欧美人那样的大胡子。面部方面,脸型一般较为扁平,下巴不突出但有部分人会比较尖,眼眶较高,眼球呈现深褐色,眼裂中等,颧骨相对突出,鼻梁也不高,嘴唇厚度适中且略向前突出,前面提到的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此外,几乎所有的东亚蒙古人种的新生儿身上都会出现一种蓝色或淤青色的胎记,这种胎记也因此被称为蒙古斑。不过黄种人的特征也并非绝对符合上述情况,美洲的印第安人则因为居住地域的不同产生出一些自有的独特外部特征:例如他们的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尽管被命名为黄种人,实际上许多黄种人比白种人还要白,这同黄种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部份黄种人体内的黑色素比较少,加上习惯于宅在室内而不愿出门晒太阳(尤其是女性或者一些长期从事室内工作的男性),再加上咱们东亚地区的审美观通常都是以皮肤白皙作为美丽的标准,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情况。
  至于黄种人所信仰的宗教嘛,首先要大概介绍—下宗教的分类。宗教大体上分为三大类: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性宗教。原始宗教一般包括图腾崇拜、巫术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民族宗教种类很多,如印度教、犹太教、神道教等;世界宗教是指佛教(包括喇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的信徒估计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在黄种人的这个圈子里,这三种类型的宗教则不同程度的存在。原始宗教尽管现已不多,但在一些民族的聚集区依然存在,最为明显的当属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有一些藏族地区目前还留有原始宗教的残余,而在东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仍存在这种宗教信仰。民族宗教自然不必说,根据民族区域的不同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态势。重点要说明的是世界性宗教,三大世界性宗教在亚洲的分布相对比较繁杂:佛教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国家,在朝鲜、日本、中国也有很多的支持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亚洲的分布较散;而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教派分布于中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什叶教派则主要分布于伊朗,在伊拉克、阿拉伯也门和巴林的阿拉伯人中也有部分什叶派教徒。当然,随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传播,教育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势力的影响正在日趋削弱。
  黄种人语言类别比较丰富,没有什么大洲统一的语系,由于地域辽阔加上民族众多,很多国家的语言都不相通。宏观看来,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例如日语)、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马来语系和诸印第安语系应该是主流,至于韩语嘛,目前还没确定其属于哪种语系。
  黄种人所包含的民族可谓是数量繁多,分布地区的多样性使得黄种人的民族组成也是较为复杂,包括了东亚地区的大多民族(汉族、壮族、满族、蒙古族、藏族、京族、大和族、朝鲜族、岱依族、泰族、芒族、侬族、占族等),不过我国的俄罗斯族和塔吉克族并不属于黄种人。东南亚国家(除了新几内亚)的大部分人口(如马来族、泰族、老族、高棉族、孟族、缅族、掸族、钦族、克伦族)也是黄种人,而中亚的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土库曼族、哈萨克族等突厥语族,西伯利亚的楚科奇族和通古斯语族、尼夫赫人、科里亚克人、雅库特人,南亚的不丹族、锡金族、拉达克族、拉伊族、林布族、亚卡族、马嘉族、塔芒族、古隆族、塔卡利族、塔鲁族、那加人、曼尼普尔人等,美洲的因纽特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玻里尼西亚人及密克罗尼西亚人,俄罗斯联邦境内西南部地区(里海与黑海之间)卡尔梅克共和国与西伯利亚的居民也属于“黄种人”。俄罗斯联邦东西伯利亚地区(与蒙古国接壤)的布利亚特共和国及图瓦(唐努乌梁海附近)也是属于蒙古部落之一,甚至连欧洲的匈牙利之马扎尔人与北欧的芬兰人、非洲马拉加什人(梅里纳人,来自印尼)都是黄种人军团里的成员。
  
  黄种人的数量非常多,分布区域也异常广泛,正由此黄种人也出现了很多分支,这在学术界被称为亚种,每个亚种在表型上相类似但彼此间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黄种人又被分为以下几个亚种:
  
  北亚亚种
  又被称为西伯利亚亚种或大陆蒙古亚种,这是黄种人比较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中央亚细亚和西伯利亚等亚洲大陆的腹地。这类型的黄种人大多面部高而宽大且又扁平,脑袋则是比较低、宽,由很大的垂直颅面指数所反映出低颅高面的性质,鼻根一般比较低矮,鼻型略宽,眼眶比较高,内眦皱褶和单眼皮。这种特征基本能够作为黄种人的代表形象了。   
  东亚亚种
  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黄种人了吧。
  
  南亚亚种
  也被称为马来人种,东南亚一带的印支半岛、马来半岛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越南等地的各民族都属南亚亚种。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比较矮小,皮肤颜色深,体毛发达,鼻宽低,嘴唇厚嘴较大,眼窝深,额头较大。我国岭南一带的居民就属于南亚亚种的过渡类型。
  
  东北亚亚种
  也被人称为因纽特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角和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等极地附近地区,以因纽特人、阿留申人为其主要代表。因纽特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10000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他们属于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其同亚洲典型的黄种人相比在外部特征上也已经有所变化。他们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而阿留申人在体质特征、语言和文化则与因纽特人相似。
  
  美洲亚种
  也称为印第安人种,即印第安人的各个类型群,该人种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大陆,是除因纽特人之外唯一的美洲原著民。这些人群在体质特征上虽然有一定差异,但都属于蒙古人种的范畴,印第安人在外形上更具有亚洲黄种人的特征:头发硬而直,汗毛较细弱,颧骨突出,面庞宽阔,肤色比较深。
  
  P.S.中国的人种
  我国目前居民的主要种族成分是黄种人的东亚亚种、北亚亚种和南亚亚种。东亚亚种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华北和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当然,在我国绝大区域内都云集东亚亚种的黄种人,这也正是东亚亚种是我们最为熟悉亚种类别的原因,而我国的东临韩国、日本的国民也属于该亚种;北亚亚种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的一些地区,内蒙地区居住的蒙古族、满族、赫哲族等民族属于比较典型的北亚亚种,低颅高面是他们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黄种人的典型代表;而南亚人种则集中在两广和海南地区(叫岭南也行),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那里的中国人身材相对矮小,肤色也较深,颧骨较高,和北方常见的东亚亚种有明显区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相貌和身材上大致分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原因。
  
  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高加索人种)
  
  欧罗巴人种(Europeoid race),又称为白色人种或者高加索人种,这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人种,过半数的世界人口都属于欧罗巴人种,其所占世界人口比例在54%上下。欧罗巴人种主要集中于亚洲西部和南部,欧洲西部,非洲的北部以及北美洲的北部。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是白种人的聚集区,例如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还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等国,不过欧罗巴人种不仅仅是在欧洲大陆群居,亚洲也有一些国家有白人居民,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当然他们也彼此分属欧罗巴人种内不同的亚种,《Geek》会在后面做介绍),甚至连我国的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也是欧罗巴人种。而在北美大陆,美国和加拿大是毋庸置疑的白种人国家,甚至连非洲大陆北部的摩洛哥等国家也遍布着欧罗巴人种(对此童鞋们不要感到奇怪,其实很多非洲国家都有白人居民的)。这个大家族的分布比黄色人种更加广,文化传播和交流自然也更加发达。而白种人之所以被称为欧罗巴人种的原因就是几乎所有祖籍欧洲的人都是白人,白人也在一些学说里被称欧洲人或欧罗巴人;被称为商加索人种的理由则来源于神学,因为圣经人物雅弗说是欧洲人祖先,神学里认为他来自高加索地区,所以高加索人种这个称谓就这么定下来了。
  前有所提及,根据化石等多方科学考证,欧罗巴人种起源于南欧、北非和西亚等区域,由于人群的频繁混杂,由此也出现了欧罗巴人种的一些亚种。正是由于欧罗巴人种起源地的多样性等原因,欧罗巴人种在早期时代的迁徙现象并不是很明显,不过随着16世纪以后欧洲殖民的大规模扩张,大量的白种人涌向其他大陆,美洲、大洋洲等地域出现了大量的白种人,他们在当地定居并发展起来,甚至建立自己的国家(美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独立战争中参战的不仅仅是白种人,还有黑种人等),总体来看,在近几百年中,欧罗巴人种是流动能力最强的种族。
  欧罗巴人种也有着自成一派的体貌特征,他们的肤色比较浅(当然也有皮肤黝黑的欧罗巴人种),一般是白色或者浅褐色,颧骨比较高,鼻梁高而且窄(很多人都喜欢白人的高鼻梁)。这是由于欧罗巴人种起源于较为寒冷的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光线较为微弱,紫外线也弱,因此当地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呈浅色,这种较浅的肤色易于吸收微弱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发育:而鼻子高窄使得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此外欧罗巴人种的身体普遍较粗壮高大,体表毛发密稠,为的是减少热量散失,以防寒冷;嘴唇较薄。他们当中不少成员的眼睛为碧蓝或灰棕色,头发非常柔软且多为金黄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发碧眼”。不过眼睛和头发却并非欧罗巴人种的显著特色,因为除了雅利安人拥有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外,其他欧罗巴人种大多呈现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事实上,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仅仅属于隐性基因。
  欧罗巴人种所常用的语言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拉丁语系以及日耳曼语族,两者均属于印欧语系,其中拉丁语系包括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波兰语等等,拉丁语系的各个成员是从同一个祖先发展而来的。在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当时所使用的文言文被称为“古典拉丁语”,在2~6世纪,民众们开始使用白话文,这种白话文也被称为“通俗拉丁语”,通俗拉丁流行了非常长的时间,在中世纪时期衍生出其他种类的语言,这就是“罗曼语族”(英文为Romance,果然浪漫)。而在这个语族中又被细化为中部罗曼语: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萨丁岛方言以及加泰罗尼亚语言;西部罗曼语:包括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东部罗曼语:是指罗马尼亚语。而日耳曼语族则使用于北欧地区、中欧地区(德国、奥地利、卢森堡等)、西欧地区(英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欧洲之外的英语国家和地区,会使用的总人口在4.8亿以上。现存能够找到最早的日耳曼诸语言的历史材料见于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著作,原始的日耳曼语不象罗曼共同语那样保存着详细的文字记录,只能通过历史比较法去构拟。通常的观点认为,日耳曼诸语言是印欧语言内发生“日耳曼语音变”时分化出来的。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德语、荷兰语、南非荷兰语、佛兰芒语、依地语、弗里西亚语和哥特语等等。
  白种人世界里宗教观念是比较强的,甚至 世界三大宗教都是由白种人所创建。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大约21.4亿教徒),在白种人区域的覆盖面非常广,欧洲大陆、美洲大陆和大洋洲大陆的白种人聚集区内都有大量的基督教徒,他们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而西亚、北非的白种人有很多信仰伊斯兰教,这伙人信仰“顺从”与“和平”;佛教大概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人(印度人的祖先也是白种人)创始,所以在白种人的生活圈内也有非凡的影响力,释迦牟尼佛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由于西方许多以白种人为主要居民的国家同我国乃至许多亚洲国家的体制有着天壤之别,加上以白种人为主的欧盟高度统一的集团特征,所以白种人在文化理念和公民性格上也体现出许多不同。白种人相对于东亚黄种人来说,做事更为随性,例如欧洲人就不像中国人和日本人那样苛刻死板,他们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性格也不像传统的东亚、西亚和东南亚黄种人那样内向和腼腆。相对来说,白种人较为开朗的性格使得白人社会更有具有社会活力,于是我们能经常看到许多新奇事情发生在一些西方的白人国家里。此外,白人国家义务教育开展得非常普遍,且教育机构的层级关系非常明确,所以自人世界的文盲率很低,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他们占有着世界上最为现代化的财富,同时也创造着更多的财富。白种人世界有比较强的集团意识,欧盟的超高统一状态可谓是作为经典的例子,而美国的联邦制度也可以体现出这种情况,互利与合作是他们不变的主题,尽管这种现象在其他种族人群中并不鲜见,但白种人的那份集团意识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感觉,也许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白种人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害怕受到伤害,这应当同白人国家为近现代的多次战争的主战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和平与发展应当是全世界的主题。
  
  欧罗巴人种也是一个不安分的种族,其内部也分为若干亚种,各个亚种间也存在些许区别(甚至有皮肤比较黑的亚种)。这就像世界这个大校园分为几个班级后,各个班级又根据一定标准划分为几个小组一样。欧罗巴人种这个班级有如下几个小组:
  1 北欧亚种。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欧罗巴人种亚种,当年德国纳粹党眼中最优秀的人种——“雅利安人种”就是指北欧亚种。这个亚种内部也有分支,分为波罗的海亚人种和巴尔干亚人种。波罗的海亚种包括大西洋人、北欧人和东欧人等,而巴尔干亚种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拉丁人。北欧人种的外形比较漂亮,普遍具有金发碧眼和身材高大的显著特征,而且由于肤色比较浅,北欧人种的毛细血管可以呈现,使得肤色显得白里透红,非常的精神。不过他们的皮肤较其他人种薄很多,相对也比较容易出现皱纹和松弛现象,所以说,他们是更加经不起岁月的洗礼而容易显得苍老的种族,是所有人种中最不耐老的。北欧亚种的聚集区是现代欧洲最为富庶的区域,由于其靓丽的外形和高质量的生活状态,纳粹党视之为最优秀的人种尽管偏激但也可以理解,只不过讽刺的是,这个亚种的欧罗巴人种在德国的分布却并不是最广的……
  2 阿尔卑斯亚种。这是欧洲分布最广泛的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中欧和东欧。阿尔卑斯人种可以看成是浅色素北欧人种和深色素南欧人种在中欧相互融合,并同化当地古老居民所形成的过渡类型。阿尔卑斯人种是以晚近出现的短头化为主要特征,脸型多短圆或方形,发色眼睛多棕黑色,体质形态大体介于北欧亚种和地中海亚种之间,肩膀不阔,内部差异很大。主要涵盖的人群:法国人(凯尔特,日尔曼,拉丁混血的法兰西民族)、南部德国人(日尔曼人)、瑞士人、奥地利人、北部意大利人、提洛尔人(奥地利西部与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匈牙利人、斯洛文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波兰人。
  3 地中海亚种。欧罗巴人种的另一个分支小组便是地中海亚种,主要分布在南欧、北非、中东和印巴次大陆。这个亚种内部也有两个分支,包括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和高加索亚人种。典型地中海亚种包括地中海人(拉丁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亚美尼亚人)、闪米特含米特人、帕米尔人(南亚雅利安人),而高加索亚种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亚雅利安人。他们通常呈现黑色的头发和棕色的眼睛,皮肤的颜色相对也比较深,头发呈现波浪状,鼻子又高又窄,面部细长,脑袋的形状就像半个橄榄球,而且身材较矮。他们创造出了灿烂的古罗马文明和古希腊文明。
  4 印度雅利安亚种。他们主要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其最为主要的特点皮肤黝黑,相比北欧亚种和地中海亚种,他们肤色要深很多,不过不要认为他们是黑种人,人家可是白种人。印度雅利安亚种的体态特征是鼻梁比较高,胡子和体毛十分发达,而且长着一双黄种人和黑种人都不常见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从很多特征来看他们都应当是欧罗巴人种家族的一员(印度与尼泊尔的高种姓者是白种人)。而且从印度人的原居地看,现代印度人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1500多年前,他们集体迁入印度半岛,而由于印度半岛所处的位置属于热带区域,阳光照射比较密集,使得其体内的黑色素由此产生,皮肤逐渐变得黝黑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说他们的肤色变黑实际上是人类迁徙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中逐渐适应而慢慢表现出来的。
  
  尼格三罗人种(黑色人种、赤道人种)
  
  尼格罗人种(Negroid roce),又称为黑色人种、赤道人种,不过有的时候也泛指世界各地的黑人。该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撒哈拉以南,不过因15、16世纪欧洲国家的帝国主义和重商主义兴起,大批的黑种人被迫作为奴隶送于南美洲、北美洲和欧洲,由于在当地的定居生活以及民族融合,所以时下尼格罗人种也分布在欧洲和美洲的很多地域内。我们看到在法国、英国和美国这样的白人国家里有很多的黑人居民,其实他们的老家都应该在遥远的非洲:而时下在很多欧美国家,那些在几百年前祖先漂洋过海到这里的非洲后裔也选择加入其原始国籍,也算是给自己的民族和国籍正个名吧。黑种人在世界上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大,但世界的世俗观念却总是对黑种人不够友好,这与黑种人在近几个世纪的悲惨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他们较深的肤色也成为很多种族主义者的攻击对象。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错误观念也正在一步步地改变。而黑种人在各个领域内的非凡才能也使得这个群体在世界大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明显。
  尼格罗人种的分布区域同其近现代的被迫迁徙活动息息相关。在中世纪以前,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撒哈拉以南,但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一系列罪恶的交易使得许多黑种人被迫作为奴隶被贩卖到南北美洲和欧洲大陆。时下尼格罗人种在几大洲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非洲大陆自然是十分的集中,主要分布在大陆内撒哈拉以南、赤道两侧以及北非地区,可以说在非洲这个地广人稀的世界第二大大陆上,尼格罗人种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 园(当然,非洲有相当多的其他种族成员);在欧洲一些国家里黑人公民已经是习以为常了,这其中以法国较为明显,法国足球队里就有相当多的黑人球员,而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黑种人所占的比例也绝对不少;而在美国社会里,黑种人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有黑人血统。在美国白种人虽然是最大的族群,但黑种人也占有全国人口约13%的比例,他们分布在美国南部的十来个州里,纽约则是黑种人人口最多的州。
  尼格罗人种在体质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肤色非常深,大多黝黑,少数稍微白一些;他们的头发呈现波浪状,还有相当一部分尼格罗人种的头发则是鬈曲状态的,发质硬而发亮,而且头发一般较少;黑色的眼睛和宽扁的鼻子则是黑种人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他们的鼻子非常非常的宽,而且大多很扁而不会翘起,鼻根低矮,鼻孔突出的程度非常非常小但横径却较大:他们的嘴唇比较厚,而且比较突出(其实总体上是腭部非常突出),嘴巴又宽又大:而尼格罗人种的体毛可以说是最为稀少的,相比欧罗巴人种,他们体毛数量简直是分布相当稀少,就像非洲大陆那地广人稀的状况……尼格罗人种的上述特征同其所居住的地域关系明显:尼格罗人种历史上起源干非洲大陆,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大路上阳光照射非常强烈,他们也主要集中在热带区域,由于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体内产生了许多用以吸收阳光紫外线的黑色素,保护皮肤不致因接受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从而引起维生素D中毒(强势插入一句:维生素D就是促进钙吸收的那个,2010年6期《Geek》有介绍哦),所以尼格罗人种的肤色自然会变得黝黑。而尼格罗人种居住的热带森林也使得其鼻孔比较宽阔,其中的缘由是周边的气候大多温暖而湿润,所以鼻子用于温暖和湿润空气的作用显得不那么明显。
  
  尼格罗人种所使用的语言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在非洲的一些地方目前也仍未有语言和文字。按照非洲本地语言的类别不同来划分,非洲本土语言分为以下几种:
  1 闪含语系。这个子项里面大约有240种语言(汗,可真多啊),使用人口约为2亿,分布在北非一些国家,西南亚也有一些人使用,其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豪萨语和阿姆哈拉语等主要语言。通常分为以下5个语族:闪语族、埃及,科普特语族、柏柏尔语族、库施特语族和乍得语族。
  2 尼罗·撒哈拉语系。这个语系内包含100多种语言,大约有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3 尼日尔·刚果语系。这是全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非洲南部部分地区,该语系有大西洋,刚果语族、科尔多凡语族、曼德语族3个语族,它所包含语言种类非常之多,1514这个数字会不会吓到你呢?
  4 科依桑语系。科依桑语系主要为霍屯督人和布须曼人使用,共约15种,分布于非洲南部的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国家。
  上述提到的只是非洲的本土语言,其实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大肆入侵,黑种人所聚集的非洲大陆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语言融合,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采用了非洲以外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例如英语和法语,不过如今亦有本地语言的存在,例如斯瓦希里语被用作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而在其他洲的黑种人聚集区的黑人一般则采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流。
  黑种人信仰的宗教也主要集中在世界三大宗教里,其中佛教的教徒相对较少。主要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非洲本土的黑种人信仰的是原始宗教。由于非洲很多区域仍带有一些原始社会特征,原始部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在很多非洲黑种人的聚集区内,五花八门的原始宗教也在飞速传播着,这就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有着图腾和各种崇拜,当然,我们要认可这种宗教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
  尼格罗人种内部也存在亚种分支,主要分为两大支系:苏丹尼格罗人和班图尼格罗人。他们均为尼格罗火种亚种,在保留尼格罗人种共同特征的基础上也有着自身一些细微变化。
  1 苏丹尼格罗人。这是尼格罗人种的一个古老支系,一般被简称为苏丹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呈长方形的两河一湖地区(两河一湖是指尼日尔河、乍得湖和尼罗河,其中主要集中在尼罗河的中上游),分属于西非和中非的多个国家中。如果按照地域详细区分的话,那则可以分为西苏丹、中苏丹和东苏丹三个类型,而这三种类型的苏丹尼格罗人则在身体形态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西苏丹人通常身材高大,头型比较长而鼻子很挺:中苏丹人多为短头型;东苏丹人主要为尼罗特人,男子平均身高180~182厘米,皮肤为深黑色。在语言上也分属3大语系,即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闪含语系。发祥地方面,东苏丹尼罗特人的发祥地在尼罗河中上游,其中尼罗特人曾参加古埃及文明的创建;西苏丹和中苏丹各族的发祥地则在尼日尔河、乍得湖以及撒哈拉中部地区,他们则创立了苏丹农耕文化,并开发了西非热带森林地。苏丹尼格罗人的传统社会大多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度,而且有着非常规矩的部落风俗习惯。但是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自然是比较少见的。
  2 班图尼格罗人。他们一般被简称为班图人,人口数量大概在2.5亿多,约占非洲人口的1/3左右,也是非洲大陆最大的民族集团。这一亚种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包括刚果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至朱巴河下游(号称班图线),南达好望角。目前主要为赤道非洲十国和南部非洲十国的居民,总共包括超过一百个族体。这是一只比较年轻的尼格罗1人种亚种,他们的历史总共才不到3000年,其发源地为刚果河下游和东非大湖地区,民族众多,其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民族有14个,包括隆边族、马拉维族、祖鲁族、科萨族、聪加族、尼亚姆韦齐族、蒙戈族、基库尤族和茨民纳族等等。体质特征方面,班图尼格罗地存在不同分支,主要为刚果型和大湖一开普型。前者同西苏丹沿海地区的居民较为类似,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而后者则集中在东非大湖地区及南部非洲,在体质特征上含有库希特人、尼罗特人和科伊桑人的某些特征,身材中等,肤色较浅,头型大多也比较长。
  
  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Austroloid roce)起初并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人种被分出来,早期的许多人种研究都只分出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不过四分法将澳大利亚人种单独分出,自然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按照遗传和体质等方面的特征,科学家们认定了澳大利亚人种的遗传基因的独特性,于是这_人种理所当然地“独立”了。澳大利亚人种主要指的是澳大利亚地区的原著民,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利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以及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在19世纪澳大利亚人种被分类为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不过在20世纪初,当不少_人开始重新研究这一 人种时,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同尼格罗人种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澳大利亚人种的肤色为棕色(这也是为啥又被称为棕色人种),或者说是巧克力色,与传统意义上的尼格罗人种的肤色相比要浅得多;黑色的头发尽管卷曲,但却没到尼格罗人种那种程度;澳大利亚人种的胡子和体毛也比较发达,尼格罗人种的体毛则是非常稀少。而与其他三大人种相比,澳大利亚人种有着最粗壮的眉弓,通常为长颅型,下颚粗大、突颌,眼睛深棕色或者黑色。
  根据研究,棕色人种是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岛屿的早期居民发展来的。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棕色人种的祖先败于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蒙古人种,然后节节撤退,直至从亚洲大陆消失、来到孤立的海岛上,才慢慢开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的原著民。棕色人种的数量不多(目前澳大利亚本土的土著棕色人种才40多万而已),所以直未得到学界重视,不过在其特有的基因被学术界注意到之后,这个人种也被区分出来。日本绳纹时代的文化被认为属于棕色人种,阿伊努人(又名虾夷人)是其后裔。
  时下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原著民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回旋镖是他们手中的独门武器,他们用这玩意狩猎,还喜欢住在窝棚里,平时没事喜欢给身上涂满各种颜色,还时不时玩玩纹身(要知道这种纹身非常专业,纹理众多而且还有不同的含义,这不仅是装饰甚至还是他们泡美眉的工具)。他们属于游牧人口,而且游牧的地域非常广,时常在水源附搭起临时的住处,待食物耗尽后再次迁移。一般情况下,土著人以猎取袋鼠等动物为生,而在狩猎时还采用手势语言进行队伍沟通(让人想起《让子弹飞》里面的哨子),作为猎人他们自然是相当专业的。
  
  《Geek》的话
  看过了这么多对于人种的介绍,此时此刻老朱认为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本人对人种的看法,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确,形形色色的人种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太多的不同,在我们周围聚集着相同类型的人,而在远方却存在着和你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情。而对人种的划分则是一个古老而又长期的工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融合,人种会变得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我们无从知晓,也许大量混血儿的出现也会使得这个地球又产生出新的人种亦或是全民大融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地球应该会转得越来越顺,人类也应该越来越和平,相信会有一天,人种的区别将不再成为人与人之间异样眼光的理由;或者想得更远点,指不定还有可能和外星人进行交往,使得宇宙种族大融合呢……到那时,《Geek》还给大家出篇文章以供欣赏。
其他文献
【正】 七十年代,新兴工业国家一直是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出口国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它们的轻工业制成品渐渐失去了以往的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出口量日益增大、资本密集程
丙酮酸羧化酶(PEP)是控制油菜蛋白质/油脂含量比例的一个底物(丙酮酸)更多地朝生成油脂的方向流动,对提高种子的含油量,增加油菜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PCR技术从甘蓝
【正】 日本电气公司(以下简称NEC)是日本最大的通讯机、半导体制造公司,它的半导体产量占世界第二位。目前该公司正以生产电算机和通讯机为中心的综合情报设备为其主要发展
随着价格门槛的逐渐降低,机械键盘正在越来越普及。对于玩家们来说,这显然是一件好事,不仅可选择的品牌越来越多,机械键盘的类型、玩法也在不断提升。今天要登场的这款产品,是一款
本文从语言、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揭示了语言所具有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文化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语,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
【正】 谢基诺工作法刺激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已为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十多年的实践所证实。它能解决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工作人员数量;在不增加国家拨款情
【正】 战后世界经济关系的基础一直是国际贸易和支付的自由化与多边化制度。绝大部分世界贸易是根据这一制度来进行的,但近年来,有不少国家纷纷采取从多边主义基础上倒退的
【正】 汇率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在各国表现不同的原因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1)出口部门的价格构成及其对本国竞争力和国内价格的影响;(2)外汇制约对所谓受到保护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换言之.就是主观上对客观事物美丑属性的反映。正处于由童年向青年过渡这个特殊时期的初中生,在审美意识中普遍存
中华虎凤蝶是一种世界珍稀蝶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濒危物种.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于湖南省桃源县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中华虎凤蝶,并首次在湖南发现了该种较大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