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对钢筋砼框架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楼梯对钢筋砼框架动力响应的影响,然后对框架结构楼梯的主要震害及其抗震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楼梯;钢筋砼框架;动力响应;抗震
  中图分类号:TU756.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楼梯对钢筋砼框架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MARC有限元软件,模型主要模拟8度地区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按4种工况计算。动力荷载选用2组4个实际地震记录。其中,ELCENTRO波和TARTAR波为Ⅱ类场地地震波,EMC波和CPC波为Ⅲ类场地地震波。持时30s,时间步长为0.02s,加速度峰值为4m/s2。模型底部采用固端约束,先施加重力荷载,并保持始终作用在结构上,然后沿Y向施加动力荷载,模型加载过程主要采用Table表格实现。
  2动力响应分析
  通过MARC有限元软件的对两个模型的4种工况的计算结果的提取及相应的数据处理,对比分析了顶层3395节点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
  2.1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
  BD1和BD2两个模型顶层3395节点加速度响应数据对比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ELCENTRO波作用下顶层加速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数值也不同。BD1最大值在2s附近,值为12.3m/s2,此时BD2的值为13.3m/s2;BD2最大值出现在13s附近,值为13.6m/s2,此时BD2的值为4.62m/s2。从整个动力响应来看,在前段和后段基本一致,而中间区段5s~20s区间BD2模型顶层节点加速度响应比BD1对应点数值要高,表明在地震波的中间段楼梯对于结构顶层节点的加速度响应起到了放大作用。在TARTAR波作用下BD1和BD2顶层节点的加速度响应变化基本一致,最大值均出现9s附近,依次是7.49m/s2和7.09m/s2。从图形上来看在11s之后,BD2比BD1顶层节点的加速度衰减略快,表明在地震波后区段楼梯对于结构顶层节点的加速度响应起到了减低的作用。
  
  图1地波作用下不同模型顶层加速度响应曲线
  在EMC波和CPC波分别作用下两个模型顶层节点的加速度响应最大值出现基本一致,且都在12s后开始明显下降,表明在这两种波作用下,楼梯对于结构顶层加速度响应的降低作用较为明显。
  2.2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BD1和BD2模型4种工况下顶层节点位移响应对比分析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ELCENTRO波作用下
  
  图2地波作用下不同模型顶层节点位移响应曲线
  两个模型顶层节点的位移响应差别较大,BD1在3s附近出现最大值,值为0.129m,此时BD2位移为0.118m;BD2在12s附近出现最大值,值为0.159m,此时BD1的位移为0.065m。从整个图形上来看,显然BD2相比BD1在4.5-19s位移增大的较为明显,表明楼梯使BD2模型顶层节点位移变大。
  在TARTAR波作用下,从整个曲线图上可以看出,BD1和BD2在位移响应的前区段变化基本一致,最大值出现在4s附近,依次为0.069m和0.065m。从12s后BD2比BD1的顶层位移响应衰减明显加速,表明楼梯在响应的后区段起到了降低位移响应的作用。
  在EMC波作用下BD1和BD2在位移响应的前区段变化基本一致,最大值出现在10s附近,值依次为0.046m和0.04m。从此时之后BD2位移响应衰减略快,表明楼梯有助于结构位移响应衰减。
  而CPC波作用下BD1和BD2位移最大值出现在10S附近,值依次是0.095m和0.163m,在11s之后BD2的位移响应迅速下降,表明楼梯在中间段放大了结构的位移响应,在后区段加速了结构位移响应的衰减。
  二、框架结构楼梯的主要震害
  1梯段板破坏
  梯段板震害主要发生在楼梯施工缝(梯段板1/3跨)处和距离两端支座约1/4跨处位置,表现为水平裂缝处混凝土酥碎,梯段板面下挠,甚至断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梯段板实际配筋计算时,梯段板按单向板力学模型进行配筋计算,上部负筋通常按照跨度的1/4长度布置,当楼梯板在考虑地震作用时,会出现失稳破坏(压弯构件),提前退出受压工作,只能受拉(钢筋作用);当楼梯板因地震作用受拉时(拉弯构件),由于楼梯板面筋经常是不贯通的,故发现楼梯板在1/3附近出现裂缝(即出现在面筋截断处以外),甚至钢筋拉断(楼梯掉落)。(2)上下两层楼梯的自振频率可能略有不同,会造成上、下梯板的水平位移出现差值,有可能造成梯板断裂。(3)由于施工原因,施工缝一般留置在梯段板1/3跨处,即楼梯踏步的上三步或下三步的位置,施工时施工缝质量不好控制,常存在夹渣,新旧截面粘结力受到削弱,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再加上当第二次再浇筑时,新入模的砼自重及冲击力,会使刚度较低的突出部分悬空局部压碎或产生裂缝,形成隐形内伤,反而不利于構件的质量控制。
  2楼梯间框架角柱的破坏
  楼梯间角柱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柱跨中部位出现钢筋屈曲,混凝土酥碎,发生剪切破坏。分析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板式楼梯休息平台是通过平台梁与框架柱相连,使楼梯间框架角柱净高约为其他位置框架柱的一半,易形成短柱,楼梯间角柱将承受比其他位置框架柱更大的地震剪力,致使大震下角柱跨中发生剪切屈曲破坏。
  3梯柱的破坏
  大震中支撑休息平台和梯段板的梯柱,出现梯柱柱头破损,混凝土酥碎破坏。分析原因:①支撑梯段板的梯柱是双向压弯、双向剪切构件,而实际梯柱设计通常是按构造配筋,截面尺寸为200mm×200mm或240mm×240mm,未考虑实际地震产生弯矩和剪力。②由于休息平台的约束,易形成短柱。
  4楼梯平台梁、板的破坏
  楼梯平台梁和平台板的破坏主要是在平台梁的两端和跨中出现混凝土保护层剥落、钢筋外鼓破坏。原因是梯梁(平台梁)在承受梯板传来的竖向力和水平力时,地震时还要承受反复的地震作用,由于梯段在框架中的“斜撑”作用的存在,使平台梁、板在空间上承受弯矩、剪力和扭矩复合应力作用,受力状态变为极为复杂,导致楼梯平台梁在跨中发生剪扭破坏,梁中钢筋过早屈服,两端节点出现塑性铰。
  5非结构构件破坏
  如果楼梯间或楼梯口周围的非结构构件填充墙等破坏了,将会影响震时疏散的生命通道的畅通,其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楼梯间填充墙倒塌堵塞逃生通道填充墙典型震害现象是墙体出现“X”型裂缝或倒塌。主要原因是墙体受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在往复变形时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散落。楼梯踏步与墙体连接处出现裂痕,可能是其没能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拉接,或者连接部位没有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有关,如缺少拉接筋或是拉接筋长度不够或拉接筋的间距过大等。
  三、框架结构楼梯的抗震设计
  1楼梯设计的“抗”
  (1)宜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梯板的斜支撑作用,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可与所在的框架结构相同。(2)支承楼梯段的横梁应考虑楼梯段引起的推力和扭矩作用,设计时应按双向受弯扭构件并按框架梁的要求进行设计。平台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梯段板上部负筋沿板通长布置。(3)避免形成短柱。楼梯间的框架柱由于休息平台板的约束可能形成短柱,为了避免短柱剪切的破坏,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当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柱的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小于4的梯柱,轴压比应降低,箍筋应沿柱的全高加密,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2楼梯设计的“放”
  从抗震概念设计上来讲,“放”的思路要优越于“抗”的思路。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种:(1)对楼梯敏感的结构体系,应将楼梯单元作为一个子结构体系的概念加以分析和设计,可不考虑抗震要求。在休息平台设4根梯柱(无平台梁的折板楼梯设2根梯柱),休息平台与框架柱设缝脱离,使其成为非抗侧力构件,改善楼梯系统的受力状态,尽量消除其对框架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在楼梯梯段板与平台板或楼板连接处设置滑动支承的构造,使梯段板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不产生“斜撑”的受力状态,只发生相对水平滑动,不产生拉压变形,楼梯板将由拉弯、压弯受力状态还原为受弯状态,对结构整体的抗侧刚度影响也相应降低很多。采用滑动支座的力学分析模型,楼梯设计简单。滑动支承的形式,梯段上端与中间平台梁或楼(屋)面梁整体连接,下端则简支于楼(屋)面梁或中间平台梁上,且支承长度不小于踏步宽,这样可消除梯段的地震轴力,在强烈地震下仍可保持楼梯的整体性,施工也相对简单。
  3楼梯间填充墙构造
  楼梯间填充墙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与框架梁和楼板密切结合,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置间距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处(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与柱之间应加强拉接,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采取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措施,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大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四、结论
  通过以上楼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用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在局部区段中结构的动力响应有放大现象。(2)在Ⅱ类场地波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加速了结构动力响应的放大;在Ⅲ类场地波作用下其主要表现是加速了结构动力响应的衰减。(3)由于楼梯对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结构设计和动力计算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楼梯对结构的影响,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任彧。楼梯系统对于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福建建筑,2009,16(3)。
  [2]张风亮.浅谈楼梯的抗震分析和设计分析[J].建筑结构,2010(4).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1O kV配电站中的电气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首先简要分析了配电站开关站的布置方式,在此基础上对配电站电气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给出了一次电气系统设计布置方案,并就其中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展开了探讨,最后分析了电气系统抗干扰措施的应用。  【关键字】10KV配电站,电气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对电力的需求
摘要:介绍了百米高空中塔吊整体移位的施工工艺、安全技术措施及效益分析。该工艺填补了国内高空中塔吊整体移位的空白,并获得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关键词:塔吊;高空;整体移位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echnical measures for safety and benefit analysis of
摘要:本工程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某饭店改扩建工程,系五星级酒店,按使用功能分为裙楼和主楼。裙楼总共四层,一二层为挑空的宴会大厅,三四层为挑空的游泳中心,顶棚为钢结构支持的玻璃幕墙。此种结构布局对游泳中心承重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要求较高。本工程经过综合考虑,设计采用了型钢混凝土结构。下面浅谈一些工程中的经验,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结构    Abstract: The pr
摘要:建筑设计施工中防雷接地系统设计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建筑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居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建筑电气防雷设计和施工,是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以及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关键环节。本文对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提出了防雷系统设计方法,希望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字: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本文阐述了注浆技术原理,目前应用广泛的注浆材料,介绍几种注浆方法,注浆技术在岩土工程方面的应用。注浆技术作为项目建设辅助手段,不仅能够保证工程质量,而且能够增加工程的安全性。  关键词:注浆原理、材料、应用  中图分类号: U445.5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注浆法,也叫灌浆法, 原理就是利用液压、气压和电渗等方法将浆液注入介质内,待其凝同后形成结石体,提高介质强度和
摘要:加强正态分布理论在企业内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正态分布理论在企业内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 工程造价 正态分布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年是公司旅顺基地一期建设项目基本建成时期,随着城铁分公司生产用厂房等建设项目的竣工,一期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未处理好
文首先分析了终端区容量和限制因素,然后重点阐述了基于偏置进近程序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和基于动态预测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最后作了一下尾流间隔缩减技术的展望。
[摘要]信息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当今理论界、产业界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关心的热点问题,认真研究和探讨这类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走向,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工作做了论述,最后提出了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287.2
摘要:居民小区是一个城市的最基本构成因素,一个城市现代化进程在小区的现代化建设上有着最直接的体现。此外,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慢慢暴露了诸如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盲目扩张,忽视小城镇的独特文化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分析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問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关键词]小城镇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