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tar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论述了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探索了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律的分层教学方法;统筹规划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建立了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分层结构的划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模块化设计、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组合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学
  [作者简介]杨秦建(1954- ),男,陕西神木人,河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研究;李玮华(1959-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0213)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99-02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准确地把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一、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新变化与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迅速发展起来,这对各院校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衡量高职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教育部已经制定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渐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因此,在高职新生中计算机知识的起点将有所提高。就现阶段而言,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中小学计算机知识普及程度不一致,使得高职院校的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开设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
  4.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具体要求。一些专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全面采用计算机作为专业工具的阶段。显然,今后各专业计算机能力上的要求差异不是体现在高与低上,而是体现在不同的应用类型和不同的应用领域中。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满足所有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则会使该课程的教学面对非常宽泛且庞大的内容体系。这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所以,根据有限的学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要求,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分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探索分层教学的方法
  
  1.以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为基点,采用鲜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有很强的应用背景,但仍然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以及让学生长期受益的内容需要教授。所以,在核心基础课的建设中,要注意概念、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都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应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大屏幕多媒体教学,同时发挥网络辅助教学方式,以“演示+操作+讲解”等鲜活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让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实验教学根据“基本应用技能”的要求,将上机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两部分,最好能通过一些大作业的方式将多种应用技能贯穿其中,如课题总结报告、设计网页等。实验软件应选用常用的普及应用软件。
  2.以新生不同的起点分层施教,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衔接。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建立在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非零起点”前提下的,但就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现状来看,并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根据试验数据显示,高职新生入学后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达标测试,合格率仅能达到2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后继专业课程及社会生产实际的要求。所以对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仍需进行。但是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在这方面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分得过细,这样才能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因此建议新生入校后,首先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达标测试,根据课程达标测试结果,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的同时,开设“信息技术基础”选修课,学时为20学时左右,考试合格后给1学分。这样既实现了计算机基础与信息基础课程的衔接,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按不同专业的性质和需求分类,实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的分层教学方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应用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中并不针对特定的专业,仅为了满足某些专业课程的先修要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与应用方面,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经过教学实践,可将这些专业分成3个层次分别制订教学方案:(1)高要求专业。在一些专业中(如电类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要求相当深入,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大技术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程序的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多媒体以及硬件技术基础等方面应该增加理论深度和技术难度的要求。(2)侧重型专业。有些非计算机专业(如工业设计、医学、建筑等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在内容上要求更贴近其专业,主要侧重于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学习。(3)工具型专业。某些专业(如美术类专业),把计算机完全当做一种专业工具使用,这些专业大多侧重于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对这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进一步降低要求。
  
  三、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1.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分层结构的划分。根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划分为面向4个层次的4个领域:(1)面向计算机普及教育层次的概念原理、基础知识性计算机系统与平台。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工作平台等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等内容。适用于各种专业和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2)面向计算机通用技术应用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和方法基础。涉及面向过程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内容。适用于用计算机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工具的各种专业的学生群体。(3)面向计算机专用技术层次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分析的技术与方法、數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控制技术、辅助设计技术、数值计算等。适用于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特征比较明显的实际问题的各种专业的学生群体。(4)面向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主要涉及大型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如网络应用软件的架构技术、软件开发过程等内容。适用于在实际应用开发中需要掌握的一定应用性技能较高水平的学生群体。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的4个领域中,“计算机系统与平台”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涉及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涉及典型的信息分析处理方法,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技能;“应用系统开发”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较高层次的要求,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模块化设计。根据以上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的4个领域及4个层次基本概念和要求,将计算机基础教学重点核心课程划分成六个基本课程模块或课程平台(如图1所示)。其中“高职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课程,涵盖了上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四个领域及前三个层次中所有内容,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应为理工科专业必修课程,其他课程则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设置。
  3.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组合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以上提出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六个基本课程模块,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不同的模块组合方式为:“1+X”模式。即“高职计算机基础+若干专业必修/选修课程”。部分专业“1+X”模式组合模块举例如图2~5所示。课程组合模块的构成,可根据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培养对象对教学内容需求的不同,适当增减相关内容。课程模块的应用,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选择,具体由各学院各专业教学计划来实现。
  


  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而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又要注意与各专业中计算机教学的配合与衔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连续性。总之,准确地把握住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冯博琴,陈文革.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冯博琴,陈文革.计算机网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5]徐煜明,等.(高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旅游业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行业,因此人文素质的培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而旅游院校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则担负着这一重任。文章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相关层面,探讨了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课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及实施策略,以期对目前我国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 文化基础课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汪亚明(1957- ),男,浙江桐庐人,浙江旅游职业学
【摘要】文化育人是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合唱活动作为音乐艺术中群众性强、参与面广的声乐艺术形式,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对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有积极的作用,文章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阐述了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特征,合唱活动与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将大学精神融入合唱活动,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合唱活动;文化育人;作用  一、高校文
[摘要]双语教学近年来在高校中得到了普遍推广,这种教学手段在面临着良好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很大程度缘于对双语教学目的与意义的理解偏差。文章通过对研究样本的调查分析,指出应将双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注意好双语教学的几个要素,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化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毕晓芬,女,山东文登人,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教学办主任,助理研究员;孙志
【摘要】艺术本身是来源于生活,终究也是要回归于生活,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艺术也逐渐的开始与其他领域的碰撞与结合。其发展历程也是曲折反复的,结合、分离、再次结合、高度结合,进而艺术在发展中进入了教育领域,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学科,与之联系颇深的诸如哲学、政治、心理等等学科。在深层次的结合的同时,艺术在学科中的地位也是逐渐的水涨船高了,较于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言,也就出现了艺术教育。接下来我们就展开讨论艺术教育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激烈竞争加剧了工程项目利润的下滑,为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本文结合中种迪卡种子有限公司甘肃临泽种子加工中心建设项目成本
分析当前煤矿巷道排放瓦斯所存在问题以及在巷道排放瓦斯中应用瓦斯抽放泵的优点,探讨应用斯抽放泵进行巷道排放瓦斯的具体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参考与
薄煤层工作面综采机械化装备配套要科学合理,以使各设备的结构尺寸达到最优的配合状态。本文重点分析薄煤层对输送机的要求、对采煤机滚筒装煤的要求、液压支架的配套等技术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三维地质结构的掌握成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基本前提,三维地质模型的创建也得以迅速发展。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可以直观展示地层空间分布
在农村基础教育(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农村教育应有别于城市的教育,不能以普及高中教育为主要任务,而应该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取向。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
2005年6月,已知天命的韩立凡就任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校长。  此前,他在该校工作了整整16年,期间担任了长达七年的副校长职务,一直主管着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重要工作,为学校实现育才、科研、服务多赢式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7年11月中旬,《教育与职业》专访了韩立凡。在他看来,职业学校的责任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拔型的“精英”教育。      做职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