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净居”的魅力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1日,我荣幸地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红6号楼,要瞻仰一下启功先生和他的“坚净居”书屋,亲耳聆听章景怀先生讲讲启功先生的故事。
  章景怀先生是启功先生的内侄,因启功先生无儿无女,生活起居全由他照料。热情善良的章先生大高个,六十多岁,听说为了悉心照料启功先生的生活,已申请提前退休。笑容可掬的章先生告诉我说,为了尊重启先生,保留他传统的文化风格,从先生2005年走后,“坚净居”里的物品仍保持原样,没有做任何改动。
  启功先生为什么将自己的书屋取名为“坚净居”,自己叫“坚净翁”呢?章先生笑笑说,原因来自于启先生收藏一块流传到清代的古砚,砚石后面刻着“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两行小字,先生看后非常欣赏,故将书屋命名为“坚净居”,自己命名为“坚净翁”。
  “坚净居”书屋仅有18平米。但屋内四周全是书架,里面的书籍琳琅满目,有存藏多年陈旧发黄的,也有近些年出版浅黄色和淡白色的,一层层的如同起着波浪的岩石,广无边际。启功先生一幅尺余长的半身彩色照片摆放在右面书架前的办公桌上。看着老人家慈祥、亲切地微笑着,我轻轻地走到跟前,虔诚地看着他。心里默默地说:启老,晚辈向您学艺取经来了。您为了育人,整整奋斗了93年,50多年在这间小屋里,一点一横打造着自己静气、正气、雅气、贵气自然通达的书学思想,一撇一捺培养着自己学为人师的品格。因此,您的书法字迹修长、清秀,力透纸背,赏心悦目。您的繪画清雅俊秀,温润秀美。现在我已经62岁退休了,但一想到您,我浑身充满了正能量,精神不减,情感不退,一定要在赤峰地区传承好您的精神,弘扬好您的文化,创办好以您的名字命名的赤峰启功书院。老人家似乎像是听见了我说的心里话,夕阳下,那笑容灿烂如霞,两眼笑眯眯地看着我。通过瞻仰“坚净居”书屋我才知道,为迎接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启功先生决定创作一幅《山涧竹石图》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完成这幅画坛巨作,先生用了整整一个暑假时间。当时他家的环境和条件还很简陋,18平米的书房,四周靠墙都是书柜,中间摆了一个只有1.4米乘0.8米的写字台,丈二匹的宣纸无法展开,先生在写字台的一头拼了一个折叠小方桌,才勉强展开丈二匹的一半。先生请一位学生帮忙,先把纸卷起一半,分段作画,着色后待晾干卷起来,再打开另一半接着画。如此画一画、晾一晾、停一停,持续了一个暑假,终于完成了这幅巨作。图中巨石岿然,瀑布倾泻,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新竹拔节,枝繁叶茂,象征着人民教师高洁无私的奉献精神。于是我感慨万千地坐在启功先生已经坐过多年的那把椅子上,轻轻地把启功先生那张印着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的照片放在我跟前,我打开桌上那本《启功讲书法》,幸福地同老人家合影留念。
  上午十一时从章先生家里出来后,在绵绵飘洒的秋雨中,我感到周身的血液向外奔涌着、燃烧着。我仔细地回想着启功先生在书海般的“坚净居”书屋里,是如何写下《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论述绝句》和《论书札记》等鸿篇巨著的?那一本本著作,一篇篇书法绘画凝结着老人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啊?特别是读着1978年他66岁时自撰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那不朽的墨迹,每读完六个字,心里便收紧一次,越读越紧,待到读完,不禁潸然泪下。此刻,我似乎明白了启功先生为自己取名“坚净居”内涵之意。坚者,代表着坚持、坚韧、坚决。坚,是启功先生对事业一往无前追求的精神,是先生坚定做人的风骨;净者,代表着清洁、净心、纯净。净,表现着启功先生心地纯净,不掺杂质,正直立品,清白传家的高贵人格,是先生一生干干净净做人的道德修为。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办公室主任侯刚先生告诉我说,启先生虽九旬有余,但晚年意识非常清楚,他孩童般的气质,令人敬佩,言谈语吐间流露着鲜明的是非标准,确实如水之净,着实让人感受到拳石之坚的品格。已七十九岁高龄的侯刚老人是启功先生的挚友,曾长期协助启先生处理日常对外事务和接待来访求学者的有关工作。启功先生去世之后,他任《启功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出版委员会主任。那天侯老将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启功韵语精选》签名赠送于我,叮嘱我一定要很好学习领会,争取把赤峰启功书院办好。
  2014年10月22日,在侯刚先生和卫兵先生的引领下,我又一次走进了启功先生的“坚净居”书屋。当时章景怀先生正在屋里会见着客人。看见我们来了,他高兴地站起来为我们沏茶倒水。欣喜地告诉我说,在中国文联、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积极努力下,《启功》电影已经开始拍摄了,他和侯老已经去参加了几次会议。他指了指坐在身边的客人说,这位就是电影里启功书法的扮演者——谭向彤先生。
  为了珍惜大家的宝贵时间,我向章先生和侯刚先生简要地汇报了赤峰启功书院一年来的工作,并将正式改版的几期《山河》杂志面呈给他们请求指教。章先生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十分感动地说,你们传承启功精神,传播启功文化,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很感谢你们。侯刚先生接着说,启功先生和赤峰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赤峰二中的校名是启先生亲笔题写的,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校训也是启功先生亲笔题写的,还有赤峰汽车站和赤峰工艺美术厂也是他题写的。候老稍停顿了一会儿,深情地回忆说:“那是1997年的冬天,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的巴益尘校长来找我,请求启功先生给题写“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厚德博学,报国为民”的16字校训。当时启功先生工作特别忙,可巴校长软磨细说地不走。我一看两个人远隔千里顶风冒雪地来了,于是就答应了巴校长。我安抚他们先回家,等启先生把字题好我负责邮寄过去。几天后,启功先生的工作稍微轻松了一点,我便和启先生说了给赤峰巴校长题写校训的事情。启先生看了16个字后很高兴。他说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培养人才,没有个训导和理念不行。于是,启先生找好纸墨回家就写。那天启先生早晨起来下楼锻炼可能穿得衣服有些单薄,当他上楼题写了8个字后,就感到身体不适住院了。等几天出院后,学校通知他要陪同乔石委员长出访日本。十多天启先生回来后,仍对题写校训的事儿念念不忘,便挤时间写出了其余的8个字。”候刚先生说到此,两眼已经流出了晶莹的泪水。他断断续续地说:“这16个字虽然是写给内蒙古赤峰的,但启先生也是行为世范的践行者。2005年启功先生去世后,柴剑虹先生我俩之所以陪着章景怀先生亲自把启功先生心爱的帽子、眼镜、砚台、毛笔、铅笔、笔洗、笔筒等物品送到赤峰,赠送给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其原因就是喀喇沁那块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文化的传承,巴易尘校长就是一位有识之士。他多少年来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的目的也想在赤峰的锦山有一间‘坚净居’才好,那是对启功先生最大的安慰。”   我的两眼已经湿润的。临别时,我整理了一下衣角,虔诚地走到启功先生的照片前,再一次把心里话告诉给他:启老,您的“正直立品,清白传家”我懂了。愿您的精神永在。在您的福照下,《山河》杂志像小鸟一样,已经飞到了美国、德国、新加坡和港澳台。您放心,我们一定要好好办。培养更多的人读您的书,学习您的文化,坚持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志,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让您的根深扎在我们内蒙古草原,让‘坚净居’温暖着赤峰的大地。
  侯刚先生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热泪盈眶地告诉我说:“启功先生之所以被人尊敬仰慕,就是他一贯保持着平民本色,能以一种平视的态度去爱别人。我们一定要学习他广博精深贯通古今的治学精神;学习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名师风范;学习他豁达乐观淡泊名利的无私胸怀。侯刚先生说着说着忙转过身去,擦拭着满脸的泪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候先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将在图书馆里珍藏多年的14本启功先生的著作赠送给赤峰启功书院。章景怀先生深情地把1987年由启功先生亲笔签名盖章的《当代书法家精品选——启功卷》赠送给我,并与我合影为念。
  春天来了,启功先生“坚净居”里的那盆迎春花一定开放了。2015年1月24日,我第三次走进了启功先生的“坚净居”书屋。
  屈指算来,启功先生离开我们十年的时间了。十年间,有无数人在想念他,想念他的谦和、热情;想念他的善良、厚道。站在启功先生的照片前我要再次告诉他老人家:启老,我是带着赤峰无数想念你的人来的。在纪念您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赤峰市教育系统40多万中小学生开展了读您的书,习练您的书法和绘画的活动。赤峰市教育局举办了全市首届校园读书节“启功杯”读书征文大赛。启老,您随我们一起回赤峰去看看吧!
  当我向章景怀先生和侯刚先生匯报,赤峰启功书院从3月1日起,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一次“启功杯”千佳小读者读书征文大赛,并在7月份召开大型的座谈纪念活动,邀请全国有关人士参加。侯老和章先生听后当即表态,春节过后,要安排专人到赤峰启功书院讲启功的故事,讲启功的书法。章先生还亲笔为我写了授权书,授权我编辑出版《启功文化在赤峰》一书。他负责联系《启功》电影2015年7月在赤峰首映的事宜,以此感谢赤峰人民对启功文化的重视,并将启功先生办公桌前的启功照片和启功先生于1990年元旦书写的“水仙不负终宵冷,浓赠迎曦满室香”等两幅作品赠送给我们赤峰启功书院。
  谭向彤先生将他在《启功》电影中书写的一幅书法赠送给赤峰启功书院。《启功全集》编委、《启功》电影编剧李强先生说,启功先生是在我们师大工作,可赤峰启功书院却十分重视弘扬文化传承这项工作,不但办起了刊物,还编写了《阅读启功》的文化读本,材料很全面,很新颖,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帮助做好各项宣传工作。
  《坚净居》热了,一股股春潮在涌动着。听着专家学者们激情的话语,手中托着沉甸甸的善良、美好和不朽的灵魂,我激情澎湃,百感交集。我要说,感谢启功先生,是他的思想启迪了我们,是他的文化香染了我们。我同大家紧紧地拥抱着,深感“坚净居”的温暖。
其他文献
夏 至  外面在下雨,雨点匆匆路过我居住的地方  没有带来任何令人快乐的消息  一片茶叶,在刚煮沸的山泉水里沉沉浮浮  想起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总是令人不安  玄关的那棵幸福树,叶子越来越翠绿  但关于幸福,我依然知之甚少  这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  我有足够的时间擦拭室内的床头,柜与书架  我有足够的孤独,将鼓噪的蝉鸣  拒之门外  王家大院  来过四次了,请原谅  我依然是个容易迷路的人  一座院
期刊
一  故乡的那条河,已经死亡,在这个春天里。  从此,对于它,我只能怀念,而不能相见。  一台台抽水机将河水抽干,一辆辆挖掘机将昔日的河床填平,反反复复地辗轧。一条宽阔的河,一条伴我成长的河,一条泽被一方乡土的河,为什么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去年的这时,还芦苇青青,河边的白杨抽出了嫩绿的叶芽,只是向前转动了一个年轮,这条河却天翻地覆。  从这个春天起,这条河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从此,再也没有流水的
期刊
荆永鸣(1958.6.7-2019.4.11)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赤峰市作家协会主席,当代知名作家荆永鸣先生因病不幸于2019年4月11日在四川宜宾逝世,享年61岁。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平庄煤业集团中学教师、宣传部干部、办公室秘书、科长等。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
期刊
“幸福里”是一个小饭馆的名字,几年前我曾在那里打过工。说它小,确实不为过,十几平方的地方只有几张条凳搭成的饭桌,上面摆着几双筷子,几个调味瓶,满是油渍的桌面灰蒙蒙的,怎么擦都擦不出原来的颜色。老板是个中年男人,五十岁左右,就像赵本山在一个小品里描述的那样: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他身上飘着一股葱花味儿,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在厨房里忙碌着,偶尔空闲了就坐在木凳上抽烟,对着锅灶上的瓶瓶罐罐出神。 
期刊
荆永鸣每一次回到平庄,都是文友们记忆中的一段快乐时光。  当天下午,或是第二天、第三天……上午,总是能接到那种电话,通知你,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  “永鸣回来了,大家在一起坐坐……你就直接去吧!”  于是,又一番“兰陵美酒…琥珀光…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样的电话,并不是谁随便就能打得上的,有时候想打的人多,就得提前申请,排队。  这一回,也是这样,电话里传来的声音是熟悉的;那个地方也常去,北
期刊
4月11日,夜。天降噩耗,满天星斗黯然神伤,北京时间就此凝固。  4月11日,夜。江南宜宾,三江河水呜咽翻卷,北京邻居与世长辞。  永鸣兄,你不是说到老了我们还要一起玩吗,你怎么就这样不管不顾地自己先走了呢,让你的妻儿老小度日如年,让你的老伙伴们情何以堪!  12号中午,我和徐迅在首都机场等待起飞,赶赴宜賓。坐在大厅里我想,我们乘坐的是同一架次的航班,24小时前,你也曾在这个大厅里候机,那时的你是
期刊
四月是春光明媚的季节,然而,这个美好的时节里也会出现黑暗的片刻。4月12日,永鸣在四川参加文学活动时因心梗突发离世,让我们这些煤矿的作家朋友们格外痛惜。  连日来,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信群,悼念永鸣的诗文比比皆是。《十月》《北京文学》等期刊公众号也都推出了纪念专辑,那些文字让人落泪。看着永鸣的音容笑貌,仿佛他就在身边,依然谈笑风生,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接受他已离去这个残酷的现实。  记忆是忠实的朋友,
期刊
永鸣是内蒙汉子,体形削瘦,没有内蒙古套马的汉子那么骠悍,但也一样豪爽,一样嗜酒。我们见面,不喝酒时很少。  荆永鸣是内蒙平庄局的,平庄局作家多,号称煤炭作家村。那年煤炭基金会给一些作家请创作假,有几个直接进京。永鸣是其中之一,有些人就此机会长假消解改入了别的事业,永鸣则携妻在北京最繁荣的王府井开了个小饭铺,那是寸土寸金的地段啊,实功实码地插入进北京市民生活中去了。外来人对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
期刊
燃 烧  燃烧,是一种使命  亿万年的身体  被燃红,明亮如旭日  曾经漫山遍野的绿  曾经春风雨露,风姿摇曳  这短暂的光彩,难胜不过变迁  绿过之后  地底深处,是珍贵的黑色  熊熊的烈火,被用来  温暖万户千家,燃烧千锤百炼  从木到煤的过程  就是从鹰到太阳的过程  母亲在运煤的路上走着  母亲在运煤的路上走着  捡起一颗煤粒,那上面  流动的光彩,是儿子的热汗  母亲将这些热汗紧紧攥在手
期刊
写在前面的话:今天(2019年4月12日)上午九时左右,我的手机微信公号上忽然蹦出了《中篇小说选刊》发的一篇永鸣兄的作品,前面赘上了”纪念荆永鸣“五个字,我迅速浏览了一下公号文字,没有发现别的迹象,心里一抖,忽然有种不祥的感觉袭上来。过了一会,那个公号作品删除了。我迅速划到永鸣兄的微信页面,看到他在今年3月26日发的一条微信,心里稍有一丝安然,也便没有给他发信息过问。过了不到半小时,《中篇小说选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