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日称谓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来源 :下一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递信息和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使用语言最直接的目的,“礼貌”的表达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理论”,对汉英日3种语言称谓语的异同进行对比,注意到汉语和日语在亲属称谓中倾向于消极礼貌策略;面对陌生人时汉语倾向于积极礼貌策略,而日语倾向于消极礼貌策略;在职场中汉语和日语都倾向于使用消极礼貌策略;在家庭以外的熟人之间,汉语和日语都倾向于积极礼貌策略;而英语总是表现较为中立。
  关键词:礼貌策略理论 称谓语 消极礼貌策略 积极礼貌策略
  语言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出现,如同器具、服装等生活资料一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将语言的识解看作是人的经验和语言实施的社会过程,创立了著名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具有3大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交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进行思维与调节行为的工具,也是交际交往与交流思想的手段。对于个人而言传递信息和人际交往则是日常使用语言最直接的目的。因此在准确高效传递信息的同时,语言扮演着人际关系润滑剂的角色,甚至在部分场合为使人际交往更加和谐,不惜通过降低语言表达的效率来实现。也就是说,“礼貌”的表达是日常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研究认为语言是人物心理和社会文化的直接体现,因此语言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互为研究手段。1987年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提出“礼貌策略理论”,从言语行为模式选择的角度出发,阐释了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面子1补偿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减轻表达内容本身对对方面子的伤害。同一语言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场合、人际关系、长幼尊卑、事由等,会有不同的言语行为选择;不同的国家民族,对待同一人际和场合等,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表达方式也有不同。这是因为不同文化中对于“面子”的界定有所不同,因此真正的“礼貌”不是恭敬地说话,而是在恰当的场合说恰当的话,也就是更在意积极面子还是消极面子的问题,分别表现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
  本文将利用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理论”,对汉英日3种语言称谓语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产生这些异同的社会背景和认知差异,旨在对汉英日三语学习者产生启发,帮助学习者打开思路,在对比学习中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
  一、称谓语的分类
  称谓语是人们在特定场合对他人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是双方人际关系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认知与文化习俗的表达。称谓语大体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使用中也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2
  二、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一般用于家庭成员间表明亲缘关系、长幼性别等。汉语中有“父亲/爸爸、母亲/妈妈、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儿子、女儿、丈夫/老公、妻子/老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阿姨、舅舅、伯伯、婶婶、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英语中有“father/dad,mother/Mom,grandfather/grandpa,grandmother/grandma,sun,daughter,husband,wife,brother,sister,uncle,aunt,nephew,niece”等,而日语中则有“父(お父さん)、母(お母さん)、祖父(お祖父さん)、祖母(お祖母さん)、息子(息子さん)、娘(娘さん)、主人/夫(ご主人)、家内/妻(奥さん)、兄(お兄さん)、姉(お姉さん)、弟(おとうとさん)、妹(いもうとさん)、叔父/伯父(叔父/伯父さん)、叔母/伯母(叔母/伯母さん)、甥(甥御さん)、姪(姪御さん)”等。
  不论作为第二人称指代听话人或第三人称指代话题人物,漢语和英语都更倾向于对长辈使用同一种称谓语,如“爸爸”和“dad”,“奶奶”和“grandma”既可以当面称呼长辈,也可以用于提及自己或他人长辈,只需加上所属格如“my father/her father”、“我爸爸/她爸爸”;汉语和英语中对于平辈或年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直接称呼对方姓名,如“王红、丽丽”等,提及自己或他人晚辈时,则可使用“弟弟、妹妹、侄子、侄女”、“brother,sister,nephew,niece”此类固有名词。日语不同的是,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有完全不同的名词,即第三人称对外人提及自己亲属时,使用诸如“父、母、祖父、祖母、息子、娘、主人/夫、家内/妻、兄、姉、叔父、叔母、甥、姪”等谦称,而用于第二人称称呼长辈或第三人称指代他人亲属时,则使用敬称诸如“お父さん、お母さん、お祖父さん、お祖母さん、息子さん、娘さん、ご主人(様)、お兄さん、お姉さん、叔父さん、叔母さん、甥さん、姪さん”,其中在称呼平辈或晚辈时,与汉语、英语同样,日语也更习惯于直接称呼对方姓名。由此可见相较于汉语和英语,日语更注重“内外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内外意识。
  亲缘关系中,宗族界限、系脉姻亲和长幼序列等区分都在汉语中有明确体现,如父亲的父母为“爷爷奶奶”,母亲的父母为“外公外婆/姥姥姥爷”,“姑姑、伯伯、叔叔”和“姨妈、舅舅”分别指代父系和母系的亲属,“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与“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分别表示父系同姓和父系母系中不同姓的兄弟姐妹;不仅如此,在严格区分系脉姻亲和宗族界限的基础上,长幼序列也在汉语亲属称谓中有明确的体现,如“大表姐、二叔、三舅、四姨”等。而英语和日语中没有严格的界限,如cousin包含了表兄弟和堂兄弟,日语中的“いとこ(従兄弟/従姉妹)”总括了表/堂兄弟和表/堂姐妹,也没有类似“二舅”之类特定表示长幼序列的称谓语。可见相较于英语和日语而言,汉语更注重亲缘关系中的类别和序列,在亲属称谓中有着较为严格的区分使用。   英语中使用第二人称称呼亲属时,不仅可以对平辈或晚辈直呼姓名,在称呼长辈时也很常见,尤其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哥哥姐姐,如“Mrs.Smith”、“Tom”等。而汉语和日语中对于长辈的称呼绝没有这么“随便”,要使用固有的亲属称谓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可见相较于汉语和日语,英语语言使用中对长幼尊卑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在现实场合中亲属称谓也存在泛化的现象,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称呼非亲缘关系的人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汉语中较为普遍,如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陌生的老年人让座时,会说:“奶奶您来坐这儿吧”,小朋友到商店买东西时会说:“叔叔给我拿瓶可乐”。而英语中虽不能说完全没有类似用法,但一般而言面对陌生年长者时,普遍使用“Miss.”,“Mrs.”,“Ms.”,“Mr.”,“Sir”,“Madam”称呼对方。在日语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也并不常见,偶有称呼年轻女性和年轻男性“お姉さん/お兄さん”的现象,一般而言在长者面前,为了达到礼貌的目的,往往省略称呼,比如很少称呼陌生老年女性“お祖母さん”,也不称呼年长女性“おばさん”,除特定行业如“八百屋さん”以外一般也不用“さん/様”,而是使用诸如“あのう”、“すみません”此类打招呼或道歉的表达方式,引起对方注意,进而提出话题。由此可见,亲属称谓的泛化在英语和日语中并不常见,尤其是日语,更习惯于省略称谓,因此汉语的表达更有亲近感,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日语倾向于采取“不称呼”这种回避态度,是一种消极的礼貌策略;而英语表现为中立,既不亲昵也不回避,称呼语相对客气。
  三、社会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用于在社会群体中因交际需要,人们根据对方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所使用的称呼。大体包含职业称谓、职务称谓、头衔称谓和姓名称谓。汉语中根据职业、职务和头衔,有严格的称谓语,如“王大夫”、“赵经理”、“李工(工程师)”等,而英语中除了教授和医生常被称呼为“Doctor.Brown”或“Professor White”,皇族、军职和神职有特定的称呼,如“Queen Elizabeth”、“President Clinton”、“Father Black” ,其他情況下,无论身份地位高低,都可直呼姓名,如“Mr.Brown”或“John”。日语中,老师、医生、教授、律师等职业都可以称呼为“先生”,根据职业、职务和头衔也都有特定的称谓,如“八百屋さん”、“部長”、“教授”等。汉语和日语的语境中一般认为,在正式场合下称呼对方的职业、职务和职称,是一种礼貌的称呼方式。相比英语的直呼姓名,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礼貌策略,是为了避免直呼姓名给对方造成的面子伤害,是一种回避的语言策略。
  在普通人际关系中,最常使用的是姓名称谓,如前所述英语语境中对于上司、长辈等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也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姓名称谓,如“Mrs.Smith”、“John”,而汉语和日语中有“小”、“老”等称谓词,配合姓或名如“小王”、“老赵”,但无论是“小”或“老”,都不能对上司、长辈等使用,只能用于平辈或晚辈、下级。日语中也有类似用语“くん/さん”,同样也只能跟在姓名之后用于晚辈或下级,比起直呼姓名,更体现亲近感。日语中的“様”可用于称呼长辈或上级,翻译为汉语的“大人/阁下”等,一般用于极为正式的场合或身份地位悬殊的关系中。由此可见,在日常人际关系中,相较于英语,汉语和日语都更注重长幼尊卑之别,在面对长辈、上级时更倾向于使用消极回避的礼貌策略,设置一定的心理距离表示恭敬,面对家人和同事之外的人时倾向于使用积极的礼貌策略,拉进双方心理距离,而英语没有严格的区分使用,均使用较为绅士的表达,因此与汉语和日语相比更显中立。
  四、结语
  综上分析,由于历史上中国长期形成的严格家族内部等级制度,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因此在家族内部形成了复杂的区分宗族界限、系脉姻亲和长幼序列的亲属称谓语;日本人比起家族观念,更加具有“集团”意识,这种集团既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学校、公司等,日本人恐惧被集体疏远、排挤,因此在语言中更加注重内外意识,这一点也体现在称谓语的使用上;而英语对于长幼尊卑和内外关系没有严格的界限,倾向于直呼对方姓名,或在姓名前加“Miss.”,“Mrs.”,“Ms.”,“Mr.”,或称呼对方“Sir”,“Madam”凸显绅士的感觉。面对陌生人,中国人更喜欢使用亲属称谓语来拉进和外人之间的距离,而日本人采用回避不称呼,或使用打招呼、道歉等开场方式引起对方注意,英语依然使用“Miss.”,“Mrs.”,“Ms.”,“Mr.”,“Sir”,“Madam”等来称呼对方,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是同样礼貌的称呼方式。而在职场或家庭之外的熟人之间,汉语和日语均习惯于以职业、职务和职称等来称呼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职场中的平辈下级、熟人朋友间常常使用“小/老”加姓名,日语使用姓名加“くん/さん”等,显示出双方心理上的亲近感,而英语依然采用直呼姓名或姓名前加“Miss.”,“Mrs.”,“Ms.”,“Mr.”,或称呼对方“Sir”,“Madam”。由此可见,汉语和日语在亲属称谓语中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礼貌策略;在面对陌生人时汉语倾向于积极礼貌策略,日语倾向于消极礼貌策略;在职场中汉语和日语都倾向于对上级使用消极礼貌策略,对平辈下级使用积极礼貌策略;在家庭以外的熟人朋友之间,汉语和日语都倾向于积极礼貌策略;而英语一直表现较为中立。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Brown,P & 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佐竹秀雄·西尾玲見.敬語の教科書[M].東京:べし出版,2005.
  [4] 徐慧.中英称谓语差异[J].科教文汇,2008(09):250-263.
  [5] 王晶.试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25-126.
  [6] 徐冯原.文化差异视角下的汉日称谓语对比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71-72.
  1这里所说的“面子”与中国传统说法中的“面子”有所不同,这里更倾向于广义上的“社会价值观”,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包含其中,属于较为极端的心理状态。
  2本文仅探讨“称谓语”中的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即只研究对他人的称呼,对自己的称呼另做研究。
  作者简介:
  杨维玱(1984)男,汉族,甘肃省镇原县人,本科学历,甘肃省天水市天水师范学院 741001 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青春既是一场毛毛细雨,又是瓢泼大雨、极其霸道的雨。在青春结束之前,你不会这场雨知道它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但我们心甘情愿,因为我们年轻着,也热泪盈眶着。  关键词:青春;雨  青春是一场雨,即使感冒了,也总盼着回头再淋一次。  青春这场雨有时好似毛毛细丝,没什么攻击性,却无孔不入地卷进来沾湿衣摆。细碎的雨打屋檐声带来一个又一个睡不着的夜,我的目光开始频频寻觅那个少年。他在幢幢人影中仿佛镀了层光
期刊
摘 要:历史教学在对于传承道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要确立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与情操、并以史为鉴,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学校教育应当携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地全人。  关键词:传统道德; 德育; 综合素质 ;新课改  历史是我
期刊
摘 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多种人际关系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与教师缺乏有效溝通、与室友缺乏有效包容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素质差,学校缺乏应有的教育等。为此,解决学生人际关系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关键词:和谐校园理念;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策略  在我国社会健康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目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要加快和
期刊
摘 要:為了在光学加工过程中提高紫外增透能力,我们开发了一种有效的制造工艺。在紫外光范围内透射增强显著。透镜表面的局部测量显示,对于紫外光而言,其反射率大大降低,而这种现象在整个透镜上都是均匀的。由此可见,本研究在提高光学加工中的紫外增透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光学加工,紫外,增透,工艺  抗反射表面是许多光学应用的基本要求。它们可以在许多光学产品中被找到,包括眼镜镜片和照相机物镜,以及高度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进步,高职音乐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并快速发展这,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发扬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多元文化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不断的渗透和发展能够更好的去传承我国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职音乐教育中引入多元文化的作用进行探究,分析出如何有效的在高职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学
期刊
摘 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点推动的职业教育重大改革。而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贯通(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一直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专本贯通培养,不仅涉及国家教育管理体制、高校招生制度等层面,也涉及微观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衔接融通,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核心的无疑是两种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衔接。课
期刊
摘 要:文化类纪录片对文化的记录和传播有重要意义,归属于一种影视作品。以影视拍摄手法对相关文化主题发行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文化广泛传播并且深化其内涵意义。文化纪录片一般是选择真实的故事发生地区或者某一特定的民族文化,以影视作品的方式展示该地区该民族的价值观念、人文状貌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传承。随着国际化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我国文化传播需要面向世界,将纪录片翻译成英文版本展现在世界面前,增强中国
期刊
摘 要: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教育的生态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在知識学习、数据处理、智能教学及战略发展四方面的时代特征,发现了教师存在丧失行为决策权、专业智慧受击及主体性让位“AI教师”的现实难题,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师决策科学、鞭策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师培训路径以及增进教师人文关怀四方面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师教育  一、
期刊
摘 要:千年的文化沉淀,古老的民风传承,成就了宁海乃至浙东最古老的历史名村——长街镇西岙村。家乡的发展促使着人的进步,我校积极引导学生对古老的村落开展项目学习,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调查,激发自身的创造、探究意识,采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追溯西岙古村的前世今生,自主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家乡记忆 调查探究 生活体验 课程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我们在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因此老师们便各显神通,在课堂上注入鲜活、灵动的元素,课程改革以来,很多老师都在追求诗意的课堂、火热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但我认为课改绝对不是一个“花瓶”,我们不能痴迷于“花花绿绿”课堂场景设计,更应该注重饱含丰富营养数学问题的设计。毕竟数学知识是严谨的,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真实、朴实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