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书记视察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媒体,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对媒体人来说,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幸事、喜事、大事。作为一名新华人,我感到光荣与责任在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摆在我们眼前的,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再立新功。
继承新华社的根与魂,牢牢把握政治建社、新闻立社的根本原则。总书记来到新华社,首先观看了新华社历史与发展主题展。新华社栉风沐雨85年的历史,是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贯穿这段历史的,是始终坚定的党性原则,是始终高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始终践行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座谈会召开后,社党组要求我们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烙在心中、融入血液、体现为基因,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务实措施,突出重点和关键,明确责任制狠抓落实,一条条落到实处。老社长穆青说过,一个优秀的记者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宗旨,永远不能忘记人民;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再奉献给人民。他笔下的典型人物,“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劳模任羊成,离休干部郑永和,革命烈士梁雷、孙钊等,都是生活在人民之中了解人民、热爱人民、代表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一个记者没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没有同人民群众火热的感情,就写不出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作品。
紧紧抓住新闻工作的法宝,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总书记尤为关心的话题。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新华社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业务建设的重点,以调查研究为抓手改进重大主题宣传。深入调研写出的作品有感染力。总书记调研新华社时,看到穆青等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手稿,一边俯身察看一边说:“这篇文章是不朽之作!”这篇新闻通讯之所以“不朽”,除了焦裕禄的事迹感人至深外,还有作者行程5000多里、采访了焦裕禄生前去过的120多个村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素材和细节,在新闻中如实地反映了出来,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焦裕禄出现在读者面前。深入调研写出的作品有说服力。新华社记者汤计,从2005年发现呼格吉勒图案存在重大错判线索后,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深入采访,排除困难,不惧威胁,通过翔实、准确、权威的报道有力推动了问题解决。有记者曾问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为儿申诉这9年来,最担心什么事情?老两口回答:“担心汤计被调走”。在这场关乎人民生命、法治尊严和新闻良知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报道中,汤计深入践行“走转改”,忠实履行了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深入调研写出的作品有引导力。新华社记者赵承等,在舟曲泥石流灾难发生后,采写了《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作者没有使用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采访了多位相关专家学者,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事件进行了疏理、比较,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提醒读者对灾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出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被学者称为“一篇全面展现、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闻精品”。
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应势而动、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新华社正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业务创新,紧扣制约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找准深层次原因,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破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旧立新,推动创新。全社推进了以采编经营“两分开”等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海外分社力量配备、组建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为代表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新华社客户端首创的现场新闻报道形式等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全社的新闻生产力。明确采编经营“五分开”、经营工作“十禁止”,清理了60多个不合适的经营项目;强化驻外总分社管理职能,充实国内分社对外报道力量,积极占领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在三大海外社交媒体开通19个语种账号,粉丝总量超过700万,推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相继改版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下载量双双过亿;全媒体报道平台正式运行,“融合”功能更加突出,成为整合报道资源、优化采编流程、带动融合报道的“试验田”;清理整顿各类新媒体账号和终端,加强规范管理,推动全社新媒体健康发展。
继承新华社的根与魂,牢牢把握政治建社、新闻立社的根本原则。总书记来到新华社,首先观看了新华社历史与发展主题展。新华社栉风沐雨85年的历史,是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贯穿这段历史的,是始终坚定的党性原则,是始终高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始终践行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座谈会召开后,社党组要求我们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烙在心中、融入血液、体现为基因,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务实措施,突出重点和关键,明确责任制狠抓落实,一条条落到实处。老社长穆青说过,一个优秀的记者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宗旨,永远不能忘记人民;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再奉献给人民。他笔下的典型人物,“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劳模任羊成,离休干部郑永和,革命烈士梁雷、孙钊等,都是生活在人民之中了解人民、热爱人民、代表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一个记者没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没有同人民群众火热的感情,就写不出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作品。
紧紧抓住新闻工作的法宝,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总书记尤为关心的话题。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新华社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业务建设的重点,以调查研究为抓手改进重大主题宣传。深入调研写出的作品有感染力。总书记调研新华社时,看到穆青等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手稿,一边俯身察看一边说:“这篇文章是不朽之作!”这篇新闻通讯之所以“不朽”,除了焦裕禄的事迹感人至深外,还有作者行程5000多里、采访了焦裕禄生前去过的120多个村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素材和细节,在新闻中如实地反映了出来,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焦裕禄出现在读者面前。深入调研写出的作品有说服力。新华社记者汤计,从2005年发现呼格吉勒图案存在重大错判线索后,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深入采访,排除困难,不惧威胁,通过翔实、准确、权威的报道有力推动了问题解决。有记者曾问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为儿申诉这9年来,最担心什么事情?老两口回答:“担心汤计被调走”。在这场关乎人民生命、法治尊严和新闻良知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报道中,汤计深入践行“走转改”,忠实履行了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深入调研写出的作品有引导力。新华社记者赵承等,在舟曲泥石流灾难发生后,采写了《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作者没有使用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采访了多位相关专家学者,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事件进行了疏理、比较,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提醒读者对灾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出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被学者称为“一篇全面展现、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闻精品”。
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应势而动、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新华社正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业务创新,紧扣制约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找准深层次原因,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破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旧立新,推动创新。全社推进了以采编经营“两分开”等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海外分社力量配备、组建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为代表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新华社客户端首创的现场新闻报道形式等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全社的新闻生产力。明确采编经营“五分开”、经营工作“十禁止”,清理了60多个不合适的经营项目;强化驻外总分社管理职能,充实国内分社对外报道力量,积极占领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在三大海外社交媒体开通19个语种账号,粉丝总量超过700万,推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相继改版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下载量双双过亿;全媒体报道平台正式运行,“融合”功能更加突出,成为整合报道资源、优化采编流程、带动融合报道的“试验田”;清理整顿各类新媒体账号和终端,加强规范管理,推动全社新媒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