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体育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不只是将其名改为《体育与健康》,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即如何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的知识和技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体能、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新的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的运用、师生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对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有许多关于新课程的理论研究成果,解决课改中的许多问题,在常态教学中,仍然有不少问题亟需面对,本文征对教学中实际情况,浅谈自己一些认识,以期对同行能有所启迪。
一、新课程继承与发展
1.名称的改变
体育新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可以看出,这次课程在教学中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指导思想的转变
旧大纲关注是教师如何教教材,而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目的任务的变化
新课程沿用了“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表述方法,但其内涵改变了过去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的现象,在教学目的中突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教学任务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身心健康发展和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4.课程结构的变化
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比例,使课程内容弹性化,多样化,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方法更加的开放,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身心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放开、开放”的一种思想。
5.课时安排的变化
初中课时选修教材比重20%增至50%,教材中田径教学时数基本不变,体操教学课时数相对增加,武术教学时间由过去6-8%增至10%。新课程增加了选修课时,加入了教材内容的弹性,为教学留有了较大的空间,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
6.教学评价的变化
新课程在考核评价上作了重大改革,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考核学生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对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
1.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遗传、营养、环境、卫生、心理负担、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等,其中容易调控的因素是体育锻炼,而学校体育就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教与学来实现其目标与任务的。开展健康教育,学生应能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知识,并且实现在行为上,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经常遇到和关系的健康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养成卫生保健行为意识和习惯。
2.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意识
张细谦认为: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可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这几方面努力。
要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且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了解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等常识,不仅学习实际还要学点理论,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体育运动过程或结果所带来的乐趣。体育习惯是一个人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巩固下来的。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身心等目的的行为方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坚持不懈,能为学生形成体育习惯打下基础,并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学习一些自我锻炼的方法。
3.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钟启泉等认为:在体育课程和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各环节,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因此,按这个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中要加以选择,以学生是主体这一观念,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育要为学生服务,并且是为每个学生服务。教材指出: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的教学,在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同时,又特别注重人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联系学生个体的体能和气质特点,这样的教学在积极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了社会化,即成为社会所需的各类型、各成次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建立平等受益的理念,最基本的做法是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通过学习,实现目标,激起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了解新的教学任务,合理的安排好课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本校的选修教材,采用合理的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学生通过新课程的学习,要达到身心的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体育运动兴趣的增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保健意识,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石榴初级中学)
体育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不只是将其名改为《体育与健康》,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即如何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的知识和技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体能、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新的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的运用、师生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对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有许多关于新课程的理论研究成果,解决课改中的许多问题,在常态教学中,仍然有不少问题亟需面对,本文征对教学中实际情况,浅谈自己一些认识,以期对同行能有所启迪。
一、新课程继承与发展
1.名称的改变
体育新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可以看出,这次课程在教学中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指导思想的转变
旧大纲关注是教师如何教教材,而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目的任务的变化
新课程沿用了“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表述方法,但其内涵改变了过去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的现象,在教学目的中突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教学任务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身心健康发展和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4.课程结构的变化
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比例,使课程内容弹性化,多样化,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方法更加的开放,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身心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放开、开放”的一种思想。
5.课时安排的变化
初中课时选修教材比重20%增至50%,教材中田径教学时数基本不变,体操教学课时数相对增加,武术教学时间由过去6-8%增至10%。新课程增加了选修课时,加入了教材内容的弹性,为教学留有了较大的空间,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
6.教学评价的变化
新课程在考核评价上作了重大改革,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考核学生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对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
1.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遗传、营养、环境、卫生、心理负担、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等,其中容易调控的因素是体育锻炼,而学校体育就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教与学来实现其目标与任务的。开展健康教育,学生应能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知识,并且实现在行为上,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经常遇到和关系的健康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养成卫生保健行为意识和习惯。
2.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意识
张细谦认为: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可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这几方面努力。
要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且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了解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等常识,不仅学习实际还要学点理论,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体育运动过程或结果所带来的乐趣。体育习惯是一个人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巩固下来的。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身心等目的的行为方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坚持不懈,能为学生形成体育习惯打下基础,并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学习一些自我锻炼的方法。
3.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钟启泉等认为:在体育课程和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各环节,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因此,按这个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中要加以选择,以学生是主体这一观念,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育要为学生服务,并且是为每个学生服务。教材指出: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的教学,在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同时,又特别注重人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联系学生个体的体能和气质特点,这样的教学在积极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了社会化,即成为社会所需的各类型、各成次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建立平等受益的理念,最基本的做法是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通过学习,实现目标,激起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了解新的教学任务,合理的安排好课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本校的选修教材,采用合理的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学生通过新课程的学习,要达到身心的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体育运动兴趣的增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保健意识,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石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