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据此我们可以掌握三点信息:1.科学课程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2.科学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科学素养”。3.科学课程评价的对象是“每个学生”。科学教师在为学生作出评价的时候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授课班级多,学生数量庞大,与个别学生接触的时间与机会少。如何对每一位学生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难度很大。在具体的操作中或许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一、课堂教学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上课时间,应抓住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等。常有这样的事例,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在某一方面由于得到老师充分的价值肯定,而使他激动不已,最终影响到他今后人生职业的走向。所以科学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细心观察,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肯定学生为自己的进步所作出的努力。
二、分组学习为方式。尝试让学生来参与评价。
所谓“学生参与评价”,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对他人进行评价。他们的评价,可以是针对自己的,也可以是针对组内同学的,还可以是组与组之间进行的。小组学习活动是科学探究非常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会表现出自我意识较强的情况来。他们较少会去倾听他人的想法,而小组活动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除了能独立进行自己的研究之外,还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学生在与他人共同进行一项研究活动时,自然会产生对他人的评价,诸如对方做得好还是不好。只是在过去,他们的评价较少有發挥的余地,通常是教师的一锤定音。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你觉得他的想法如何?你觉得他们组的做法如何?他们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将回顾自身,与自己的活动进行比较,对自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评价。
三、量化评定为手段。鼓励学生养成科学习惯。
要将学生的探究学习量化是非常困难的,一不当心就容易走入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误区。但事实上,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日常表现中抓住一些蛛丝马迹。如他们是否经常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是否经常会在上课前准备好该堂课必须的实验材料?是否认真完成一些书本的基础练习?是否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是”与“否”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教师可以适当培养一些小助手,由他们来作为此项评价活动的延伸,在自己小组相应的评分表上记录——这些评分表可以认为是“评定量表”的一种——组员如果认为组长记录不公平,可以申诉,再由教师来仲裁。
四、学习结果为依据。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外显。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学习结果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事实上,新的科学课程教材所编写的练习内容,就已经是非常出色的用于记录学习结果的载体,如果把科学课程的记录部分收集起来,就基本可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了。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非常宽泛,可以是科学方面的图画、实验记录、调查报告、小报、活动成果等,还可以是他们的各类小制作。但如何把成长记录袋应用于每个学生的评价中,于我目前的教学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把握好每一次学生的习作反馈,如实验报告、项目研究汇报等就尤其重要。如:在四年级学生探究“我们来养蚕”时,学生将亲身经历养蚕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把探究结果用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记录。一般的同学只能比较简单的描述蚕的生长阶段且表述较为简单:能力强的同学,不仅能描述出蚕的生长阶段,而且表述非常有条理性;个别学生从蚕宝宝的一生里体验出了蚕生命的短暂和伟大的贡献。教师在批改这样的作业时,可以适当加以文字点评,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探究的重视,促进他更努力地去探究。
总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发展的评价,评价伴随教学的全过程,针对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重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只有通过有效评价,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诊断和反饋,才能强化和改进课程实施,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据此我们可以掌握三点信息:1.科学课程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2.科学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科学素养”。3.科学课程评价的对象是“每个学生”。科学教师在为学生作出评价的时候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授课班级多,学生数量庞大,与个别学生接触的时间与机会少。如何对每一位学生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难度很大。在具体的操作中或许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一、课堂教学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上课时间,应抓住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等。常有这样的事例,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在某一方面由于得到老师充分的价值肯定,而使他激动不已,最终影响到他今后人生职业的走向。所以科学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细心观察,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肯定学生为自己的进步所作出的努力。
二、分组学习为方式。尝试让学生来参与评价。
所谓“学生参与评价”,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对他人进行评价。他们的评价,可以是针对自己的,也可以是针对组内同学的,还可以是组与组之间进行的。小组学习活动是科学探究非常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会表现出自我意识较强的情况来。他们较少会去倾听他人的想法,而小组活动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除了能独立进行自己的研究之外,还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学生在与他人共同进行一项研究活动时,自然会产生对他人的评价,诸如对方做得好还是不好。只是在过去,他们的评价较少有發挥的余地,通常是教师的一锤定音。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你觉得他的想法如何?你觉得他们组的做法如何?他们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将回顾自身,与自己的活动进行比较,对自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评价。
三、量化评定为手段。鼓励学生养成科学习惯。
要将学生的探究学习量化是非常困难的,一不当心就容易走入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误区。但事实上,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日常表现中抓住一些蛛丝马迹。如他们是否经常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是否经常会在上课前准备好该堂课必须的实验材料?是否认真完成一些书本的基础练习?是否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是”与“否”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教师可以适当培养一些小助手,由他们来作为此项评价活动的延伸,在自己小组相应的评分表上记录——这些评分表可以认为是“评定量表”的一种——组员如果认为组长记录不公平,可以申诉,再由教师来仲裁。
四、学习结果为依据。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外显。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学习结果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事实上,新的科学课程教材所编写的练习内容,就已经是非常出色的用于记录学习结果的载体,如果把科学课程的记录部分收集起来,就基本可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了。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非常宽泛,可以是科学方面的图画、实验记录、调查报告、小报、活动成果等,还可以是他们的各类小制作。但如何把成长记录袋应用于每个学生的评价中,于我目前的教学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把握好每一次学生的习作反馈,如实验报告、项目研究汇报等就尤其重要。如:在四年级学生探究“我们来养蚕”时,学生将亲身经历养蚕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把探究结果用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记录。一般的同学只能比较简单的描述蚕的生长阶段且表述较为简单:能力强的同学,不仅能描述出蚕的生长阶段,而且表述非常有条理性;个别学生从蚕宝宝的一生里体验出了蚕生命的短暂和伟大的贡献。教师在批改这样的作业时,可以适当加以文字点评,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探究的重视,促进他更努力地去探究。
总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发展的评价,评价伴随教学的全过程,针对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重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只有通过有效评价,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诊断和反饋,才能强化和改进课程实施,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