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被宣布获得2016年度安徒生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现身丹麦奥登塞市领取该奖,同时发表演讲《影子的意义》,讲述跨文化的故事意义与当下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
拜读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故事《影子》是近几日的事。我的丹麦语翻译梅特霍尔姆女士向我推荐过来,并说她确信我将会发觉它的有趣之处。若非读了这个故事,安徒生竟然写过这样一个故事的事我便无从得知。读完《影子》的日文译本,其中的情节令我感到激烈而惊骇。
在日本,安徒生作为专为孩童写作童话故事的作家而广为人知。因而,对于他所写的如此阴暗、绝望的幻想作品,我无比震惊。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他为何会感到有写下这样一个故事的必要性呢?
故事是从一个年轻有为的学者开始的。他离开自己北国的故乡,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旅途。在旅行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他的影子丢了。遇到这样的事,毫无疑问,他感到困惑又沮丧。但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再创造一个影子,然后安全地回家。后来,走失的影子回来并且找到了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影子有了他自己独立的人格,他充满了人性的智慧并热衷于人类的权势。不仅如此,他的社交能力和经济水平也远远超过了主人。这样会产生一个很可怕的事实。换言之,他们已经交换了彼此。影子成了主人,而主人成了影子的附庸。在那里,影子与公主成就了爱情,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了国王。但是终究是个影子,他要把知道这个秘密的人除掉。于是,在一场精心的“意外”中,主人去世了,这个秘密也终于成了历史的尘埃。影子活了下来,并且经历了他作为国王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不知道安徒生先生的这篇童话是写给谁的。但我从中还是剖析出了他作为一名童话作家的格调。他是如何放弃为之奉献至今的儿童神话而转为成人寓言,并且试图作为一个自由人来畅所欲言。
至此,我想谈谈我自己。
我写小说是一向不写提纲的。我更倾向于那种灵光一闪的激情创作,小说的出发点往往是一个偶然的想法或单一场景。每当我提起笔,这想法和场景就不自觉地流淌出来,丝毫不经过大脑的思考。或者说,我认为我的作品是通过指尖穿越来完成的处理加工,一直以来,我更看重这种灵感迸发的创作而不是自我意识的复苏。
所以,在写小说时我并不知道故事后续将如何发展,也不知道它会怎么结尾。作为作家,我见证了故事的发展过程。于我而言,创作小说的过程亦是发现之旅,如同听故事时的孩童渴望知道故事的发展情节一般,我在写作时也有完全相似的心情。
安徒生写作是为了“发现”某种东西,这便是我阅读《影子》时的第一印象了。同样的,我不认为他在开始时就知道故事将会怎么结尾。我感觉他是在有了影子会离开人自身这一想法之后,以此为起点来创作故事的。与此同时,他也不清楚故事将如何结尾。
现如今,大多数的评论家和相当数量的读者往往会用分析式的方式来阅读小说,在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认为那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论时,他们采用学术角度、社会学角度抑或是心理学分析的角度。
问题在于,如果作家以分析式的方法构造故事,那故事原有的活力便会荡然无存,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也会被抹杀。我们屡见不鲜的是,评论家们所大肆追捧的作品往往不会特别受到读者的青睐,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评论家们认为颇具分析性的作品并不能取得读者自然而然的共鸣之情。
在安徒生的《影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发现式写作极力甩开单纯分析式写作的痕迹。对安徒生而言,这不是轻松之旅,这意味着他要探索和考察他自己不为人知的那一面,这本该是他避免想要审视的。然而,作为一个忠实而坦率的作家,即使身处混乱中,他也直面其影子,并且义无反顾地稳步向前。
当我自己创作小说时,当我需要穿越叙述的黑暗隧道时,我在视觉上遇到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自己。无疑,这是我的影子。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尽我可能地去准确地、坦率地描述这个影子。不是选择视而不见;不是从逻辑上分析它;而是把它视为完整自己的一部分去接受它。尽管这样做不会让影子失掉它的力量。
你必须吸收你的影子,在不失去你作为一个人的前提下,视它为你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你将会和你的读者一并体验。这也将会是你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是一个小说家身兼的重要角色之一。
不论是生活在19世纪的安徒生,還是生活在21世纪当代的我们,都需在必要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影子,直面它们,有时甚至要和它们共处。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甚至有时候危险在滋长。但是如果人类完全屏蔽忽视影子,那么人们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成熟。最坏的情况,如“影子”故事里所描述的,人们被自己的影子所摧毁。
这个故事的隐喻不只限于个人体验,同样对于社会和国家也需采取同样的态度和行动。正如所有的人都有影子,有明亮、闪亮的一面,就会相对地有一个平衡的黑暗面。如果一件事有积极的一面,那么肯定也对应着有那一负面的背面。
时常,我们的注意点常倾向于避免直视影子,屏蔽那些负面的部分。或者,试图强行消除那些负面。因为人们总是想去尽可能地避免看到他们自身的黑暗的一面,他们负面的品质。但,为了使雕像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你需要应用光影;除去了光影效果,剩下的只会是一个平面的幻影、错觉。不产生影子的光不会是真正的光。
不管我们为防止入侵者而建造的墙有多高,不管我们以何种方式排除异族,不管我们如何为符合自身利益而改写历史,我们最终换来的只会是损坏和伤害自己。你必须耐心地学会和你的影子共存共处,并警惕地仔细观察影子。
有时,在那些黑暗的隧道里,你必须直面你的阴暗面。
因为如果不这样,你的影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而它终究会在某一天来到你门前,叩击着,低声说:“我,回来了。”
杰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而其中的内涵将超越时间和文化差异。
拜读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故事《影子》是近几日的事。我的丹麦语翻译梅特霍尔姆女士向我推荐过来,并说她确信我将会发觉它的有趣之处。若非读了这个故事,安徒生竟然写过这样一个故事的事我便无从得知。读完《影子》的日文译本,其中的情节令我感到激烈而惊骇。
在日本,安徒生作为专为孩童写作童话故事的作家而广为人知。因而,对于他所写的如此阴暗、绝望的幻想作品,我无比震惊。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他为何会感到有写下这样一个故事的必要性呢?
故事是从一个年轻有为的学者开始的。他离开自己北国的故乡,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旅途。在旅行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他的影子丢了。遇到这样的事,毫无疑问,他感到困惑又沮丧。但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再创造一个影子,然后安全地回家。后来,走失的影子回来并且找到了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影子有了他自己独立的人格,他充满了人性的智慧并热衷于人类的权势。不仅如此,他的社交能力和经济水平也远远超过了主人。这样会产生一个很可怕的事实。换言之,他们已经交换了彼此。影子成了主人,而主人成了影子的附庸。在那里,影子与公主成就了爱情,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了国王。但是终究是个影子,他要把知道这个秘密的人除掉。于是,在一场精心的“意外”中,主人去世了,这个秘密也终于成了历史的尘埃。影子活了下来,并且经历了他作为国王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不知道安徒生先生的这篇童话是写给谁的。但我从中还是剖析出了他作为一名童话作家的格调。他是如何放弃为之奉献至今的儿童神话而转为成人寓言,并且试图作为一个自由人来畅所欲言。
至此,我想谈谈我自己。
我写小说是一向不写提纲的。我更倾向于那种灵光一闪的激情创作,小说的出发点往往是一个偶然的想法或单一场景。每当我提起笔,这想法和场景就不自觉地流淌出来,丝毫不经过大脑的思考。或者说,我认为我的作品是通过指尖穿越来完成的处理加工,一直以来,我更看重这种灵感迸发的创作而不是自我意识的复苏。
所以,在写小说时我并不知道故事后续将如何发展,也不知道它会怎么结尾。作为作家,我见证了故事的发展过程。于我而言,创作小说的过程亦是发现之旅,如同听故事时的孩童渴望知道故事的发展情节一般,我在写作时也有完全相似的心情。
安徒生写作是为了“发现”某种东西,这便是我阅读《影子》时的第一印象了。同样的,我不认为他在开始时就知道故事将会怎么结尾。我感觉他是在有了影子会离开人自身这一想法之后,以此为起点来创作故事的。与此同时,他也不清楚故事将如何结尾。
现如今,大多数的评论家和相当数量的读者往往会用分析式的方式来阅读小说,在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认为那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论时,他们采用学术角度、社会学角度抑或是心理学分析的角度。
问题在于,如果作家以分析式的方法构造故事,那故事原有的活力便会荡然无存,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也会被抹杀。我们屡见不鲜的是,评论家们所大肆追捧的作品往往不会特别受到读者的青睐,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评论家们认为颇具分析性的作品并不能取得读者自然而然的共鸣之情。
在安徒生的《影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发现式写作极力甩开单纯分析式写作的痕迹。对安徒生而言,这不是轻松之旅,这意味着他要探索和考察他自己不为人知的那一面,这本该是他避免想要审视的。然而,作为一个忠实而坦率的作家,即使身处混乱中,他也直面其影子,并且义无反顾地稳步向前。
当我自己创作小说时,当我需要穿越叙述的黑暗隧道时,我在视觉上遇到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自己。无疑,这是我的影子。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尽我可能地去准确地、坦率地描述这个影子。不是选择视而不见;不是从逻辑上分析它;而是把它视为完整自己的一部分去接受它。尽管这样做不会让影子失掉它的力量。
你必须吸收你的影子,在不失去你作为一个人的前提下,视它为你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你将会和你的读者一并体验。这也将会是你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是一个小说家身兼的重要角色之一。
不论是生活在19世纪的安徒生,還是生活在21世纪当代的我们,都需在必要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影子,直面它们,有时甚至要和它们共处。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甚至有时候危险在滋长。但是如果人类完全屏蔽忽视影子,那么人们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成熟。最坏的情况,如“影子”故事里所描述的,人们被自己的影子所摧毁。
这个故事的隐喻不只限于个人体验,同样对于社会和国家也需采取同样的态度和行动。正如所有的人都有影子,有明亮、闪亮的一面,就会相对地有一个平衡的黑暗面。如果一件事有积极的一面,那么肯定也对应着有那一负面的背面。
时常,我们的注意点常倾向于避免直视影子,屏蔽那些负面的部分。或者,试图强行消除那些负面。因为人们总是想去尽可能地避免看到他们自身的黑暗的一面,他们负面的品质。但,为了使雕像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你需要应用光影;除去了光影效果,剩下的只会是一个平面的幻影、错觉。不产生影子的光不会是真正的光。
不管我们为防止入侵者而建造的墙有多高,不管我们以何种方式排除异族,不管我们如何为符合自身利益而改写历史,我们最终换来的只会是损坏和伤害自己。你必须耐心地学会和你的影子共存共处,并警惕地仔细观察影子。
有时,在那些黑暗的隧道里,你必须直面你的阴暗面。
因为如果不这样,你的影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而它终究会在某一天来到你门前,叩击着,低声说:“我,回来了。”
杰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而其中的内涵将超越时间和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