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阅读,而自主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学。这种自学,不应再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某些点缀,而应该成为教与学的基本需求。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读、思、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进行自学。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呢?课堂上的讲解是不是不再需要了呢?我认为,语文课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该讲的不讲。
一、在学生理解有偏差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正确有效的点拨。
我在教学略读课文《夸父追日》时,学生讨论“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夸父很傻,太阳根本就追不上;有的同学说,夸父在干坏事,如果太阳不在天上,那人们就活不成了;还有的同学说,夸父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沿岸的人民怎么生活呢?显然,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是一种脱离文本内涵、无视文本时代背景的解读。表面看,似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是学生主体的“隐性缺失”。因此,我引导学生去关注神话创作时作者的内心世界,寻找文本的原初意义和基本母题,让学生认识到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那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理解是一种创造行为,但这种创造是以尊重文本的原初意义为前提的,而非漫无边际的个性张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本原有的意义构想,在学生理解有偏差的时候,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含义。
二、引导学生语言积累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引入记忆仓库,变成语言库存
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有一个固定的栏目“日积月累”,这个栏目系统编排了古诗、成语、名言警句等内容,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汇,鼓励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背,但不会运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调查,原来学生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怎么能谈得上运用呢?于是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感悟语言的美,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尝试运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运用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通过不懈努力,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孩子们的话语中、文章里经常妙语连珠,语言和文章越来越生动,有趣了。我知道,这是我在课堂上有趣讲解和有效训练起到了作用。
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还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讲解和点拨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并且方法要多样,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去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作者单位 西安育英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在学生理解有偏差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正确有效的点拨。
我在教学略读课文《夸父追日》时,学生讨论“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夸父很傻,太阳根本就追不上;有的同学说,夸父在干坏事,如果太阳不在天上,那人们就活不成了;还有的同学说,夸父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沿岸的人民怎么生活呢?显然,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是一种脱离文本内涵、无视文本时代背景的解读。表面看,似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是学生主体的“隐性缺失”。因此,我引导学生去关注神话创作时作者的内心世界,寻找文本的原初意义和基本母题,让学生认识到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那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理解是一种创造行为,但这种创造是以尊重文本的原初意义为前提的,而非漫无边际的个性张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本原有的意义构想,在学生理解有偏差的时候,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含义。
二、引导学生语言积累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引入记忆仓库,变成语言库存
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有一个固定的栏目“日积月累”,这个栏目系统编排了古诗、成语、名言警句等内容,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汇,鼓励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背,但不会运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调查,原来学生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怎么能谈得上运用呢?于是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感悟语言的美,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尝试运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运用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通过不懈努力,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孩子们的话语中、文章里经常妙语连珠,语言和文章越来越生动,有趣了。我知道,这是我在课堂上有趣讲解和有效训练起到了作用。
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还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讲解和点拨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并且方法要多样,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去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作者单位 西安育英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