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逐步深化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法指导更加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动静结合”的方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多维度提升,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愈加重视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动静结合”的妙处,笔者深有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动静结合;鸟的天堂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法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共识。有教育家指出:“在学校,学会多少知识、技能并非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法指导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进行学法指导训练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又有区别。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法有所差别,每单元每课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样有其不同的学习方法。若一味拿一种方法,如读感知内容、读理解内容、读品味句子,进行教学,虽大方向没错,但未必能真正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课文或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材,研究出相应的学法,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提升,智力提升。
前不久,笔者浅探了如何在语文课堂”动静结合”的方法,并作了一些尝试,效果良好。下面,就以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鸟的天堂》举例,谈谈相关心得。
作为一篇讲读类型的课文,《鸟的天堂》按时间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记述了作者与朋友在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一样的景象。教学课文第三部分时,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要求,设计了如下学法:
一、感知内容
学习一个文段或一篇文章,首先应明确它主要讲什么,即感知内容。如课文的第三段,学生通过初读,知道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与朋友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景象。在学生感知内容后,就可根据内容设疑:“那么,再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这是学生们急于求知的问题,因此,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致。这样,不仅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又为下一步的学法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抓住特点
心理学有观点提出:“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及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兴趣。”通过以上的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起,接下来笔者便可以提出问题,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因此,课堂上笔者围绕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第三次去的“鸟的天堂”?他们看到了什么?
2.作者写了鸟的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出来?请用“”划出有关语句。
3.作者特別写了什么鸟?是怎样写的?请用“Δ”标出有关动词。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以上三个问题,懂得作者抓住鸟多的特点来描写第二次看到的情景,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分辨动静
仅仅理解课文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半,还必须让学生领悟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因此,理解了课文后,还要让学生不断地思考,学会自己提出问题,笔者再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深入体会。例如,总结出问题“作者写鸟的活动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大榕树呢?”学生通过回忆知道写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写大榕树是静态描写,教师再结合课文的动态与静态的区别及其作用,使学生对动静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能更正确地分辨什么是动静描写方法。
四、领悟感情
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中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情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也只有领悟感情才是真正掌握了课文内涵。但是,并不是每个词、每句话都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要选重点词、选重点句让学生去读,从不同朗读形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里,笔者让学生读读自己印象较深刻的句子,并从中选了几个句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让学生朗读。这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领悟到作者当时对“鸟的天堂”极感兴趣,看也看不够的愉快心情。这样步步紧扣,环环相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内容,并体会学习方法,以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便能运用学法,自学课文了。
如今,课堂改革不断深化,根据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培养“终生学习者”是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而学法指导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在探讨教法时,因材施法,研究出更利于有效达到预定教学目的学法,以便让学生易学、易懂、易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锦.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11(3).
[2]肖晶华,李文阁,马艳红.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董杰.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听和深度思考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
[4]江小青.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J].小学教学研究,2004(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动静结合;鸟的天堂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法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共识。有教育家指出:“在学校,学会多少知识、技能并非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法指导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进行学法指导训练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又有区别。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法有所差别,每单元每课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样有其不同的学习方法。若一味拿一种方法,如读感知内容、读理解内容、读品味句子,进行教学,虽大方向没错,但未必能真正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课文或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材,研究出相应的学法,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提升,智力提升。
前不久,笔者浅探了如何在语文课堂”动静结合”的方法,并作了一些尝试,效果良好。下面,就以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鸟的天堂》举例,谈谈相关心得。
作为一篇讲读类型的课文,《鸟的天堂》按时间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记述了作者与朋友在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一样的景象。教学课文第三部分时,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要求,设计了如下学法:
一、感知内容
学习一个文段或一篇文章,首先应明确它主要讲什么,即感知内容。如课文的第三段,学生通过初读,知道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与朋友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景象。在学生感知内容后,就可根据内容设疑:“那么,再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这是学生们急于求知的问题,因此,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致。这样,不仅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又为下一步的学法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抓住特点
心理学有观点提出:“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及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兴趣。”通过以上的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起,接下来笔者便可以提出问题,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因此,课堂上笔者围绕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第三次去的“鸟的天堂”?他们看到了什么?
2.作者写了鸟的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出来?请用“”划出有关语句。
3.作者特別写了什么鸟?是怎样写的?请用“Δ”标出有关动词。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以上三个问题,懂得作者抓住鸟多的特点来描写第二次看到的情景,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分辨动静
仅仅理解课文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半,还必须让学生领悟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因此,理解了课文后,还要让学生不断地思考,学会自己提出问题,笔者再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深入体会。例如,总结出问题“作者写鸟的活动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大榕树呢?”学生通过回忆知道写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写大榕树是静态描写,教师再结合课文的动态与静态的区别及其作用,使学生对动静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能更正确地分辨什么是动静描写方法。
四、领悟感情
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中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情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也只有领悟感情才是真正掌握了课文内涵。但是,并不是每个词、每句话都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要选重点词、选重点句让学生去读,从不同朗读形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里,笔者让学生读读自己印象较深刻的句子,并从中选了几个句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让学生朗读。这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领悟到作者当时对“鸟的天堂”极感兴趣,看也看不够的愉快心情。这样步步紧扣,环环相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内容,并体会学习方法,以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便能运用学法,自学课文了。
如今,课堂改革不断深化,根据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培养“终生学习者”是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而学法指导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在探讨教法时,因材施法,研究出更利于有效达到预定教学目的学法,以便让学生易学、易懂、易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锦.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11(3).
[2]肖晶华,李文阁,马艳红.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董杰.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听和深度思考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
[4]江小青.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J].小学教学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