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至今退而不休,习惯上午浏览新闻和阅读,午饭后欣赏音乐,下午和晚上则预留给读书和写作。尽管熟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顽童”,但“老”却是他极为忌讳别人对他年龄评价的形容词,他叫袁伟时。
刚年满83岁的袁伟时,执拗地从没有让时间走在自己前面过。
“80后”的读书生涯
1931年,袁伟时出生在广东兴宁,1950年考入中山大學经济系,1957年获得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1970年代起任教中山大学哲学史直到1996年退休。
这段凝练紧凑的文字足以简单勾勒袁伟时的足迹,却难以描摹出一个退休“老顽童”的幸福生活。
虽然已经退休19年,但他依旧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学术界。
“对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文字,我都会特别关注。不喜欢特别情绪化的东西,虽然那些文章看起来痛快,但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煽动情绪,不会真正给你增长知识、启发思考。”每天把7、8个小时花在阅读上,袁伟时对文字的敏感和尊重,使他一扫“老顽童”的俏皮,在侃侃而谈时会前倾身子不时挥动右手。
当阅读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书籍被当做灵魂伴侣,充当精神挚爱。袁伟时的家里,两间书房已经被各种藏书塞得满满当当,落脚都要小心翼翼以免给散落下来的书踏上鞋印。
“我的书房太乱啦,都没有时间收拾,不好意思啦。”老爷子的脸上闪过一丝孩童般的难为情。这间不足十平米的房间,是袁伟时每天与自己对话、跟其他精神交流的场所,也是占据了他平日最多时间的地方。
回忆少年时期读过的书,他依然能一一历数,甚至可以背出部分作品。49年之前,跟大部分当时激情澎湃的青年一样,他熟读众多作品,能顺口背诵多篇诗文。
他笑称那时候很傻,还是个激进青年。
书房里的观察家
2010年袁伟时受邀重返课堂给学生们授课,自我介绍时戏称“自己也是‘80后’,给真正的‘80后’讲课”。他有着足够童心未泯的一面,然而一旦面对严肃的社会公共话题时,他又能展现出认真研究不出戏言的学者风范。
袁伟时酷爱上网。每天七八个小时的书籍阅读之外,触网了解讯息同样是83岁的袁伟时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2010年,他应朋友之邀,先后开通了微博,成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的弄潮儿之一。早在1999年,刚刚从教职岗位上退下来三年有余的袁伟时,就已经开始上网收发邮件了,还为自己申请了当时刚开通不久的QQ号。
儿子袁征成为袁伟时初入网络世界的技术指导。为了让袁伟时更利索地在电脑上输入文字,他还专门买了一个手写板,但这被袁伟时归结为“他对我学好拼音打字的信心不大”。固执到可爱的他并没有接受儿子的好意,始终将手写板放在一边,反倒是自己苦练了几个月拼音输入终于修成正果,现在一般的网络即时访谈也能应付得过来。
袁伟时是个电脑迷。他一度对QQ聊天着迷,对于“喜欢在QQ聊天时发‘囧’字”的坊间传言,袁伟时觉得有必要为此辟谣:“我倒不是一直发个囧字,我是喜欢发表情,因为别人发给我很多表情,我觉得那个很好玩。”
信息的迅速膨胀和爆炸也曾对他的生活滋生过干扰,让他觉得是不是该把这个先放一放,而不是花费太多不必要的时间耽误读书。过多的信息让他学会在QQ上隐身,以及屏蔽不必要的聊天消息。对这两项功能的摸索他很自豪:“这是我无师自通琢磨出来的。”至于曾被冀望“转发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的微博,袁伟时也会自谦现在自己已经退步了,因为并不是经常登录。
一个退休老头儿的生活艺术
与其他的退休老人别无二致,袁伟时也喜欢在早上七点起床后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因为决定今天吃什么是个很重要的事儿,并且一定要自己去。青菜和鱼是最经常出现在他购买清单里的食物。吃完早餐,开始上午的阅读,中途也会上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
袁伟时习惯在下午吃饭前休息时,利用一个小时左右听着音乐做操。晚饭过后,是他坚持了多年的每天一万米散步。年轻的时候,袁伟时更喜欢跑步,每天在操场上跑10圈,4000米。
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重返课堂,袁伟时坦言,自己上课没有点名的习惯,或许因为这并不需要——每堂课小小的阶梯教室就会吸引超过三百人,甚至有时,窗口和地板上都挤满了人。多读书,读好书,袁伟时将这个理念一直贯彻到孙子辈。
刚年满83岁的袁伟时,执拗地从没有让时间走在自己前面过。
“80后”的读书生涯
1931年,袁伟时出生在广东兴宁,1950年考入中山大學经济系,1957年获得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1970年代起任教中山大学哲学史直到1996年退休。
这段凝练紧凑的文字足以简单勾勒袁伟时的足迹,却难以描摹出一个退休“老顽童”的幸福生活。
虽然已经退休19年,但他依旧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学术界。
“对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文字,我都会特别关注。不喜欢特别情绪化的东西,虽然那些文章看起来痛快,但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煽动情绪,不会真正给你增长知识、启发思考。”每天把7、8个小时花在阅读上,袁伟时对文字的敏感和尊重,使他一扫“老顽童”的俏皮,在侃侃而谈时会前倾身子不时挥动右手。
当阅读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书籍被当做灵魂伴侣,充当精神挚爱。袁伟时的家里,两间书房已经被各种藏书塞得满满当当,落脚都要小心翼翼以免给散落下来的书踏上鞋印。
“我的书房太乱啦,都没有时间收拾,不好意思啦。”老爷子的脸上闪过一丝孩童般的难为情。这间不足十平米的房间,是袁伟时每天与自己对话、跟其他精神交流的场所,也是占据了他平日最多时间的地方。
回忆少年时期读过的书,他依然能一一历数,甚至可以背出部分作品。49年之前,跟大部分当时激情澎湃的青年一样,他熟读众多作品,能顺口背诵多篇诗文。
他笑称那时候很傻,还是个激进青年。
书房里的观察家
2010年袁伟时受邀重返课堂给学生们授课,自我介绍时戏称“自己也是‘80后’,给真正的‘80后’讲课”。他有着足够童心未泯的一面,然而一旦面对严肃的社会公共话题时,他又能展现出认真研究不出戏言的学者风范。
袁伟时酷爱上网。每天七八个小时的书籍阅读之外,触网了解讯息同样是83岁的袁伟时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2010年,他应朋友之邀,先后开通了微博,成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的弄潮儿之一。早在1999年,刚刚从教职岗位上退下来三年有余的袁伟时,就已经开始上网收发邮件了,还为自己申请了当时刚开通不久的QQ号。
儿子袁征成为袁伟时初入网络世界的技术指导。为了让袁伟时更利索地在电脑上输入文字,他还专门买了一个手写板,但这被袁伟时归结为“他对我学好拼音打字的信心不大”。固执到可爱的他并没有接受儿子的好意,始终将手写板放在一边,反倒是自己苦练了几个月拼音输入终于修成正果,现在一般的网络即时访谈也能应付得过来。
袁伟时是个电脑迷。他一度对QQ聊天着迷,对于“喜欢在QQ聊天时发‘囧’字”的坊间传言,袁伟时觉得有必要为此辟谣:“我倒不是一直发个囧字,我是喜欢发表情,因为别人发给我很多表情,我觉得那个很好玩。”
信息的迅速膨胀和爆炸也曾对他的生活滋生过干扰,让他觉得是不是该把这个先放一放,而不是花费太多不必要的时间耽误读书。过多的信息让他学会在QQ上隐身,以及屏蔽不必要的聊天消息。对这两项功能的摸索他很自豪:“这是我无师自通琢磨出来的。”至于曾被冀望“转发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的微博,袁伟时也会自谦现在自己已经退步了,因为并不是经常登录。
一个退休老头儿的生活艺术
与其他的退休老人别无二致,袁伟时也喜欢在早上七点起床后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因为决定今天吃什么是个很重要的事儿,并且一定要自己去。青菜和鱼是最经常出现在他购买清单里的食物。吃完早餐,开始上午的阅读,中途也会上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
袁伟时习惯在下午吃饭前休息时,利用一个小时左右听着音乐做操。晚饭过后,是他坚持了多年的每天一万米散步。年轻的时候,袁伟时更喜欢跑步,每天在操场上跑10圈,4000米。
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重返课堂,袁伟时坦言,自己上课没有点名的习惯,或许因为这并不需要——每堂课小小的阶梯教室就会吸引超过三百人,甚至有时,窗口和地板上都挤满了人。多读书,读好书,袁伟时将这个理念一直贯彻到孙子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