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动损伤是现今运动员面临的重要难题,它不仅对运动员的生理产生影响,还对心理以及今后的运动训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通过实践经验对四川省羽毛球队主力队员的相关运动损伤访问统计,分析情况得出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希望能正确指导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加强自我保护,以避免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训练效率、运动成绩及身体素质等各项指标。
关键词:体育运动;运动损伤;预防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5-062-01
我们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都应该注重運动损伤的预防工作,防大于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损伤。科学预防,科学训练,有利于改善训练条件,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运动损伤的预防不积极,轻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有效的运动训练及运动预防措施,必定有利于改善运动条件,提高运动成绩。以下是对四川省羽毛球队员的访问记录。
1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四名队员的访问,袁奥和杨伊灵的伤病较少,而且都是轻微的,日常训练影响不大,原因是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准备活动做得比较充分,日常生活作息比较规律,身体综合素质能力较好,训练能够按照安排计划合理进行,按照训练计划大纲进行;吴茜茜是因为训练强度大,比赛较多,并取得了2017全运会女双前五名的优秀成绩,女生的身体条件也不如男生好,所以伤病较多,一周的训练中需要休息两天左右;沈琦杰是国青队员,青年时期比赛多,后期训练放松,伤病增多,日常生活不规律造成的伤病。四名队员都是国家健将级运动员,通过访问也能分析出每位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理特点,造成伤病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但科学的预防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合理的日常生活规律,可以很好地预防伤病,提高运动成绩。
在训练中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平时加强安全教育,在训练和比赛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训练计划要科学合理,根据每位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来安排训练计划,确保每名队员身体能够承受相应的负荷;训练计划应以专项身体素质为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能力,训练时应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分解动作到组合动作;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有效地激发身体活动的兴奋度,可以预防肌肉和关节的损伤,必要的时候准备活动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比如比赛期间、天气较冷的时候;教练员也要注意训练间歇和放松,防止局部负荷过重,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训练。
2实践和调查
根据实践和调查得出,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规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身体条件限制,比赛环境很难适应等诸多因素。总之,运动损伤的预防不仅是运动员的事情,更能体现一个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3建议
预防措施的实施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通过对运动员的访问调查表明,运动员的损伤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3.1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基础动作已经基本定型,所以在训练中应加强相应关节的力量训练,训练程度不应过强,以加强关节的承受程度为主,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腰、背、腹、肩、腕、踝、指、膝的力量训练应该要具体到点,并且在力量训练的同时,加强柔韧的训练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3.2采取科学的训练计划,针对性训练,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运动员是国家培养的高精尖人才,训练时不应凭借经验教学来制订训练计划,这是对运动员的不负责也是对教练员的不负责。训练过程中医生应该在场,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出现损伤的时候,有时会自己处理,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为运动员对伤病的处理不一定是专业的医疗手法,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3.3运动员训练时的外部环境也是对运动损伤造成的不可控因素,加强运动员自我的保护,在运动员的服装和鞋子的选择上要专业对待,场地的打扫要及时,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时刻警惕训练场地和外部环境的整洁与安静。加强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场地上的汗水和颗粒状物都会对脚下的快速移动产生致命的伤害;还有就是对方运动员的身体攻击,这种虽然比赛过程中很少出现,但并不代表不会出现。
3.4加强运动损伤的理论学习,运动心理的理论学习,常识性损伤的处理,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合理地要求暂停和利用心理学知识。在关键的比分和关键的比赛场次上占据优势,提高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
4结论
针对运动损伤的出现,制订针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使得训练事半功倍,在访谈过程中针对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对运动员加强各个关节的力量训练,应做出相应的计划,加强四名队员的腰、踝、肘、肩部位的力量训练,各个关节没有出现损伤的情况下,也要加强力量训练,避免在训练或比赛时出现。
参考文献:
[1]张路萍,陈国耀.运动创伤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晓嶙.运动创伤的预防与康复[J].中国体育报.2007(7).
[3]傅上之.运动创伤的预防[J].中国体育报.2003(7).
[4]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社.2000.
[5]李晓光.大学生运动创伤成因[J].田径.1999(12):46-47.
[6]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邓树勋,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赵斌,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体育运动;运动损伤;预防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5-062-01
我们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都应该注重運动损伤的预防工作,防大于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损伤。科学预防,科学训练,有利于改善训练条件,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运动损伤的预防不积极,轻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有效的运动训练及运动预防措施,必定有利于改善运动条件,提高运动成绩。以下是对四川省羽毛球队员的访问记录。
1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四名队员的访问,袁奥和杨伊灵的伤病较少,而且都是轻微的,日常训练影响不大,原因是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准备活动做得比较充分,日常生活作息比较规律,身体综合素质能力较好,训练能够按照安排计划合理进行,按照训练计划大纲进行;吴茜茜是因为训练强度大,比赛较多,并取得了2017全运会女双前五名的优秀成绩,女生的身体条件也不如男生好,所以伤病较多,一周的训练中需要休息两天左右;沈琦杰是国青队员,青年时期比赛多,后期训练放松,伤病增多,日常生活不规律造成的伤病。四名队员都是国家健将级运动员,通过访问也能分析出每位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理特点,造成伤病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但科学的预防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合理的日常生活规律,可以很好地预防伤病,提高运动成绩。
在训练中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平时加强安全教育,在训练和比赛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训练计划要科学合理,根据每位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来安排训练计划,确保每名队员身体能够承受相应的负荷;训练计划应以专项身体素质为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能力,训练时应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分解动作到组合动作;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有效地激发身体活动的兴奋度,可以预防肌肉和关节的损伤,必要的时候准备活动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比如比赛期间、天气较冷的时候;教练员也要注意训练间歇和放松,防止局部负荷过重,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训练。
2实践和调查
根据实践和调查得出,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规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身体条件限制,比赛环境很难适应等诸多因素。总之,运动损伤的预防不仅是运动员的事情,更能体现一个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3建议
预防措施的实施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通过对运动员的访问调查表明,运动员的损伤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3.1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基础动作已经基本定型,所以在训练中应加强相应关节的力量训练,训练程度不应过强,以加强关节的承受程度为主,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腰、背、腹、肩、腕、踝、指、膝的力量训练应该要具体到点,并且在力量训练的同时,加强柔韧的训练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3.2采取科学的训练计划,针对性训练,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运动员是国家培养的高精尖人才,训练时不应凭借经验教学来制订训练计划,这是对运动员的不负责也是对教练员的不负责。训练过程中医生应该在场,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出现损伤的时候,有时会自己处理,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为运动员对伤病的处理不一定是专业的医疗手法,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3.3运动员训练时的外部环境也是对运动损伤造成的不可控因素,加强运动员自我的保护,在运动员的服装和鞋子的选择上要专业对待,场地的打扫要及时,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时刻警惕训练场地和外部环境的整洁与安静。加强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场地上的汗水和颗粒状物都会对脚下的快速移动产生致命的伤害;还有就是对方运动员的身体攻击,这种虽然比赛过程中很少出现,但并不代表不会出现。
3.4加强运动损伤的理论学习,运动心理的理论学习,常识性损伤的处理,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合理地要求暂停和利用心理学知识。在关键的比分和关键的比赛场次上占据优势,提高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
4结论
针对运动损伤的出现,制订针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使得训练事半功倍,在访谈过程中针对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对运动员加强各个关节的力量训练,应做出相应的计划,加强四名队员的腰、踝、肘、肩部位的力量训练,各个关节没有出现损伤的情况下,也要加强力量训练,避免在训练或比赛时出现。
参考文献:
[1]张路萍,陈国耀.运动创伤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晓嶙.运动创伤的预防与康复[J].中国体育报.2007(7).
[3]傅上之.运动创伤的预防[J].中国体育报.2003(7).
[4]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社.2000.
[5]李晓光.大学生运动创伤成因[J].田径.1999(12):46-47.
[6]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邓树勋,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赵斌,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