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清楚,中心明确,是众多教师作文教学时所追求的目标。而材料是否来源于生活,是否真实,许多教师则不强调。正是因为教师的这一追求目标,使得学生作文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胡编乱造,人云亦云;为了反映助人为乐,都写“帮老奶奶扫地”“扶盲人过马路”等,千人一面,“人”“文”相差甚远。这样的作文苍白无力,没有生命,成了泛泛之谈的文字游戏。为了促进“人”“文”结合,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组织活动,丰富经验
有目的的组织活动,可以直接成为作文的素材。可在课内课外组织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自然课,组织“烧纸船”“可乐瓶中的潜水艇”“吹鸡毛”等实验、游戏;课外组织“猫捉老鼠”“警察抓小偷”等游戏;或参观、游览活动……有了鲜活的素材,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就不必为写作而编材料了,也不会“横眉冷对方格稿,俯首咬断铅笔头”了。而且,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真情体验,写出的文章才能包含着一颗真实跳动的心。如:“可乐瓶中的潜水艇”实验过后,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时间段,写一段心理活动。学生A写道:“今天老师让我们回家做‘可乐瓶中的潜水艇’这个实验,我想,眼药水瓶怎么能‘潜入水底’呢?老师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存心为难我们吗?哎!老师啊老师,你有何居心呢?”学生B写道:“哎,我的实验失败了,我沮丧地走下台。嗨!怪了,当我刚走下台,这个‘眼药水瓶’居然悠哉悠哉钻入水底了。我恨不得马上跑上台对大家说:‘我成功了!’唉,我的‘小祖宗’,你是不是存心跟我作对呀?”这样的文章鲜活、真实,确实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是个人心灵的独白。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每时每刻演绎着一篇篇真实、生动的文章。只是学生不会观察生活,缺乏感受生活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写作素材。
二、组织阅读,掌握技巧
1. 课前五分钟,我来推荐。每节课上,我都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优秀文章读给大家听。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十分积极。这样,一个学期,学生可听到几百篇优秀作文。我还让学生们在听的同时做好摘记。而且,“我来推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一周安排一节推荐好书好文章课,发动全班学生进行自由推荐。请看,这是一位学生准备的推荐词:“嗨!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推荐《难忘的一件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十分生动,真是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让我来朗诵一遍给大家听听吧!想一睹为快吗?欢迎到我这儿来借阅。”
2. 课外组织仿写。课外,我让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并随机进行小练笔。如:有一篇文章描写鹅卵石的“静物动态写法”让学生们赞不绝口。于是,我让学生们用这种写法练写天上的云,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天空的云变化多端,只见天边‘尘飞土扬’,无数匹被晚霞染红了的‘烈马’向前飞奔。随着这些形如烈马的云朵的移动,仿佛听到了万马奔腾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们掌握了许多写作技巧。
3. 大声朗读,检验‘人文性’。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两组相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坐在两间屋子里,两间屋子唯一不同的是,一间屋子放一面大镜子,而另一间屋子没放。屋子里放了许多糖果,没有人告诉儿童可不可以拿这些糖吃。结果,没有放大镜子的屋子里的儿童一会儿就把糖果吃得差不多了,而有放置大镜子的屋子里的儿童很少人去拿糖,即使拿也只拿一点儿。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也可利用“镜子效应”。假使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那么,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学生能读得声情并茂。而相反,学生会则感到羞愧,难以感情投入。学生的作文材料来源于生活,这是作文人文性的首要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这是作文人文性的必要条件。然后再由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来检验。这样,我相信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向“人文性”逐渐靠拢。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组织活动,丰富经验
有目的的组织活动,可以直接成为作文的素材。可在课内课外组织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自然课,组织“烧纸船”“可乐瓶中的潜水艇”“吹鸡毛”等实验、游戏;课外组织“猫捉老鼠”“警察抓小偷”等游戏;或参观、游览活动……有了鲜活的素材,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就不必为写作而编材料了,也不会“横眉冷对方格稿,俯首咬断铅笔头”了。而且,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真情体验,写出的文章才能包含着一颗真实跳动的心。如:“可乐瓶中的潜水艇”实验过后,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时间段,写一段心理活动。学生A写道:“今天老师让我们回家做‘可乐瓶中的潜水艇’这个实验,我想,眼药水瓶怎么能‘潜入水底’呢?老师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存心为难我们吗?哎!老师啊老师,你有何居心呢?”学生B写道:“哎,我的实验失败了,我沮丧地走下台。嗨!怪了,当我刚走下台,这个‘眼药水瓶’居然悠哉悠哉钻入水底了。我恨不得马上跑上台对大家说:‘我成功了!’唉,我的‘小祖宗’,你是不是存心跟我作对呀?”这样的文章鲜活、真实,确实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是个人心灵的独白。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每时每刻演绎着一篇篇真实、生动的文章。只是学生不会观察生活,缺乏感受生活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写作素材。
二、组织阅读,掌握技巧
1. 课前五分钟,我来推荐。每节课上,我都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优秀文章读给大家听。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十分积极。这样,一个学期,学生可听到几百篇优秀作文。我还让学生们在听的同时做好摘记。而且,“我来推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一周安排一节推荐好书好文章课,发动全班学生进行自由推荐。请看,这是一位学生准备的推荐词:“嗨!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推荐《难忘的一件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十分生动,真是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让我来朗诵一遍给大家听听吧!想一睹为快吗?欢迎到我这儿来借阅。”
2. 课外组织仿写。课外,我让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并随机进行小练笔。如:有一篇文章描写鹅卵石的“静物动态写法”让学生们赞不绝口。于是,我让学生们用这种写法练写天上的云,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天空的云变化多端,只见天边‘尘飞土扬’,无数匹被晚霞染红了的‘烈马’向前飞奔。随着这些形如烈马的云朵的移动,仿佛听到了万马奔腾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们掌握了许多写作技巧。
3. 大声朗读,检验‘人文性’。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两组相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坐在两间屋子里,两间屋子唯一不同的是,一间屋子放一面大镜子,而另一间屋子没放。屋子里放了许多糖果,没有人告诉儿童可不可以拿这些糖吃。结果,没有放大镜子的屋子里的儿童一会儿就把糖果吃得差不多了,而有放置大镜子的屋子里的儿童很少人去拿糖,即使拿也只拿一点儿。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也可利用“镜子效应”。假使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那么,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学生能读得声情并茂。而相反,学生会则感到羞愧,难以感情投入。学生的作文材料来源于生活,这是作文人文性的首要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这是作文人文性的必要条件。然后再由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来检验。这样,我相信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向“人文性”逐渐靠拢。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