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化学老师老张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y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张三十岁出头,两鬓已有星星的白发。他野草一般芜乱的发型告诉我们,他十分疏于理发,甚至也有可能经常不洗。夏天的时候,他只有三件上衣,都是洗得发白的衬衫领短袖。他穿外套的时候,领子常常是立起来的,但是我们都知道,他做这些可不是为了像我们一样耍酷,而是真的忘了把领子翻下来。他光棍儿一条,没有温婉的贤妻可以替他打理形象。
  我们的学校在山野里,那一年才终于把历经十年风霜的锈红铁门换掉。校门一开,往前走两步,就闯能进村民们的田地里。那时候,我不喜欢读书,经常站在田野里,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只是极目望着远处的山,大口大口饮着乡村醇香的风。我对这里的山很熟悉,如果让我闭上眼睛随手画一条曲线,也一定是这些山峦的弧度。这个校园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和我一样对于读书漫不经心的家伙,附近的村人们可能也都不知道书声琅琅是如何光景。门卫很老了,很怕孤独,不再想每天起早守着这所死气沉沉的学校。他回老家了。
  那时,老张带的是我们班——这所学校的差班。他常年做这种班级的班主任,轻车熟路,而又颇以为重任。其实学校对他也没什么托付,只要别让这群家伙闹事,别打架动刀子便好,毕竟我们此生终究不可能再于学习上作出任何成绩。但是老张很不服气,他觉得为人师表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能让我们像渣滓一样,在这所学校的一隅暗自腐烂、发霉——尽管我们很有可能就是渣滓。那时候我觉得他很可笑:他太看得起我们,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于是他开始日复一日地给我们讲他的故事,以求树立光彩的励志榜样。他确信,这些看似动人的过往可以把顽石融成眼泪,让空苇呜咽。可惜事实上他的心头血就像滴落在蓝得发黑的深潭里一样,三两秒便褪去。它染不红潭水,甚至一点腥味都不可能留下。他说,自己从前晚上十二点睡四点起,每天等着学校开门,吃饭的时候也绝对手不释卷。
  那你高考怎么样呢?
  老张抿了一下嘴唇,说:“很遗憾,高考考得并不尽如人意。”
  整个班级忽然躁动起来,空气里浮动着细碎的嘲笑与不屑声。很奇怪,不做任何努力的人往往自以为有资格对曾经奋不顾身的失败者冷嘲热讽。我抬起头,瞥了一眼老张,然后轻蔑地把眼神移开:“老张,你没必要把自己鼓吹得很苦,你这样只是让我们觉得这些努力很没有价值。”
  老张瘦到佝偻的身影霎时定格在讲台上。他愣在那里,动也不动,说不出话来。要不是我的呼吸尚能在空气里搅出一丝波澜,以证明时间尚在流逝,我着实要以为这个世界凝固了。
  老张看起来很尴尬。
  半晌,老张背过身去,抓了抓自己乱七八糟的头发,走出教室。窗边的同学站到凳子上,往外探了探身子,说老张已经回到办公室了。教室里终于窸窸窣窣地开始响起说话声,有几个嬉皮笑脸的家伙跑过来,说:“哎,刚刚可真嚣张。”我附和着他们,心里忽然有些怪异的感觉,仿佛被一种膨胀的情感窒塞,喘不过气来。
  我很唐突地站了起来,走出教室。我跑到田垄上,眺望远山。这一天没有风,地很烫,空气温热而沉重,把我裹住。我躺了下来,闭上眼睛,折下釉质的草根在嘴里嚼。我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
  第二天早读课,我和同桌打双扣时,一个女同学跑过来说老张找我。我竭力地使自己的神情不要过分夸张、慌忙,把声音克制得很冷静,然后“噢”了一声。她走了以后,我趴到自己的课桌上,在臂弯里听着自己绵长的呼吸声,疲惫地闭上眼睛。同桌拍拍我:“不去?”我自顾自地摇了摇头,不去。
  可是下课的时候,老张亲自来找我了。我的大脑飞速运转,几秒钟内在心里排演了一场唇枪舌剑剧,准备好了所有对老张言辞犀利的回应。我故意抬起头,骄傲地看着他,想借此刻画一个倔强的形象,结果却撞上老张温和的眼神。他笑了一下,问我:“我听语文老师说,你很喜欢写作,跟我聊聊吧?”
  老张告诉我,他对文学的热爱是滚烫的,是会滴血的。他跟我说他年轻时的梦想,说他在化学系的教室里怎样忘情地写诗,又拉着我走到外面看看远处的湖,说你看啊,那里的波光,我觉得那是被撕碎的太阳。他偏过头来,眸中闪闪的,如同装进了年轻时所有的星星。他望着我,似乎很期待自己的比喻得到旁人的肯定。我于是也佯作陶醉地驰目:“哇!真的,你说得很美。”
  他好像哪一根神经忽然被触到似的跑回办公室,翻出一沓卷边发皱的稿纸,很有年头了,仿佛稍一施力,纸张便会碎作齑粉。他告诉我,这是他在有机化学课上写的诗歌——怪不得老张会把同分异构体说成同分异形体,还讲不出酚醛树脂的缩聚原理。我试着读一读他的文字,触及他年少的梦。说实话,他写得着实一般,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曾经炽热的岁月,诗里渗着渴望的血。
  “我现在才知道梦想的伏线如此之长,不以分秒不以日月,而动辄十年。”
  下一堂化学课,老张书都没带,进门第一句话是,我想明白了。
  “我想明白了。我想我以后不会再逼你们早晚读书,再用刻苦的假象欺骗自己。从前的我和你们一样没有读书天分,一直以来我所渴望的,都是让你们成为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可是直到这一天前,我都没有意识到,我的生命一直都是一个灰暗的范本。我平凡而失败,没有怀抱我的梦想抵达远方,却在自己选择的世界里苦苦地渴望另一种灿烂的生命。我一直误以为这种渴望是诗意,是情怀,不是的。所有的错过都是我一手造就的,我错过梦想,错过年少时的繁华与热闹,错过了我深爱的姑娘。原来半生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我真的對你们饱含热忱的希望,我依然不愿意像其他的老师们一样,任你们喝酒、打牌,虚度生命,希望你们可以做真正值得你们热爱的事情。”
  老张这一下文艺得令人害怕,班级忽然又陷入和前几天一样的死寂中。老张叹了一口气:“而我也想做我热爱的事情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教室后面传来很细的抽泣声,而后渐渐响了起来。先是女生,然后是男生,最后整个班都哭成了一片。也许他们在哭老张,也许在哭自己,也许什么也没有。十几分钟后,政教主任跑到我们班,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人回答他,包括老张。政教主任一把拉过双眼潮红的老张,将他带离了我们。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老张。
  那以后,我还是经常去田野,任凭大地上绿色的风灌入我的身体。我还是爱着看远方的山峦,想把远方看穿。有时,恰巧阳光猛烈,我就顺便看看湖光潋滟,看看被撕碎的太阳。
其他文献
当中国游客在抗战纪念馆中穿着皇军的衣服,举着刺刀嬉笑留影,当游客们在大屠杀纪念馆中搞怪玩笑,当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里欣然游乐,不禁想问:这些不是沉重的地方吗?  当然是!松柏森森,建筑肃穆是当今之景,历史或许曾见证过白骨累累,血流成河的景象。但是,人们忘记了,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光芒能够烛照当代人的灵魂,并且这光芒能化作航海的灯塔,照亮人们走向未来
期刊
雷阵雨落下的时刻,我们踏着泥泞的道路辗转来到草堂寺。  西安连日高温,人们被暑热折磨得苦不堪言,到处去寻找清凉避暑之地。这时,秦岭山脚下的雷雨正好浇灭夏日的炎热。虽然被突降的雷雨淋得狼狈不堪,薄薄的衣服紧贴冰冷的身体,一股久违的凉意却直透心肺,通身爽快无比。环顾四周,到处是匆匆避雨的行人,还有一簇人打着伞,站在十字路口闲聊,仿佛是在享受这雷雨带来的阵阵清凉。  我们循着草堂寺的方向走去,倾泻而下的
期刊
茶水摊  茶水摊是路边摊,搁现在怕是要被城管没收了摊位的。  茶水摊很简单,一张低矮的四方小桌,三五把小方凳,就撑起了一个露天铺面。干净的摊主通常会铺一张与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镜面,这样既容易打理收拾桌子,也显得摊位特别干净。茶杯也是玻璃的。那时候不做兴光怪陆离的复杂花纹和凌乱的色彩拼接,杯子就是玻璃本色,透透明明的,一眼看得见茶水清亮的碧绿色。为了防止落尘,也为了保温,摊主在每个茶杯的杯口会盖上裁
期刊
曾在書上看见“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这个句子,当时便觉极美,又觉不止如此。想起张爱玲写的:“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便应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细细思忆,才发现,那是我的海棠,我的温馨惆怅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外婆家的海棠常常开了一会儿就再不开花,年幼的我看着外婆天天浇水却不见它开,不由得小声嘟囔:“这破花儿,一直不开,为什么不扔了?”  外婆温和地
期刊
总有一番诗意在我们身边,它如同沉默千年的睡莲,只等那一瞬间你的召唤。  常常会有人问我:“你读那些诗词有什么用呢?”我沉默,不知如何将我内心的情谊诉说。  是啊!那些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诗词看起来如此清高、孤傲,可你从未真正接近它,又怎能知其中的曼妙?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渐渐忽略了细微之处的美感,将灵魂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玄幻世界。如今的社会纷繁诱惑,人们日益变得平庸碌碌。一本本快餐式的小说
期刊
朱红色的木制雕窗,窗前挂着一缕银铃丝带。岁月,在老街身上雕镂下古朴的印记。  早,蒙蒙亮,下着小雨,一把绢伞在手,踏过石板路,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美好。  山塘街,一条老街,历史将她装点成一位古色古香的仕女。柳,是她飄逸的长发;塘,是她清亮的眼睛;微微荡起的清波,是她微笑时青涩的酒窝。  老街,渐渐热闹起来。跨过门槛,走入那曲折的小巷,一排排商铺落入你的眼,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摆在小桌上:小巧可爱的瓷
期刊
暑假是在山中一片幽幽的竹林里度过的。繁华落尽,绿意渐浓。绕行至云深之处,除了寂静,还是寂静。抬头望去,周围绿色的竹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水。  雾气蒙蒙的早晨,朦胧的远方传来鸟的漫长而嘹亮的啼声,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远处茫茫的竹海。阳光比暮春时更快地驱走水雾,带走了一份生命开端的娇与嫩。然而美景是无处不在的。满眼都是放肆的色块;一片片骄人的绿,一团团傲慢的紫,一簇簇冷落深沉的品蓝,一朵朵妩媚娇艳
期刊
有這么一座小城,那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转角,每一块砖石,若我闭上眼,总会随之浮现。仿佛还能身临其境,或是汽车的呼啸,或是排档的喧闹。那里有我的家人,有我的朋友,有我记忆里无法抹去的陪伴我长大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蕾,哪怕微小至呼吸,都渗透着一丝特有的海水的味道。这座小城,名为北海,此生能遇上,并在此生活,何其幸运。  何谓幸运,大概是这里什么都没有,也什么都有。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忙与快节奏,没有
期刊
1999年1月2日  赢了七块五毛钱,孩子们就嚷着要榨玉米棒吃。巷子里的柴油机正刺耳地响着,我能想象一帮孩子围着师傅转的那种眼馋样。“走,让你妈多拿两碗玉米,爸也给你们弄一袋子玉米棒回来!” 看我豪气十足的样子,孩子们先就挥起了小拳头,像分享胜利果实的饥民,嘴里嗷嗷叫着,脸涨得通红。  不禁暗想:今天若是输了,仅有的那三元积蓄定会灰飞烟灭。此刻,孩子们就只能趴在三轮车旁,直勾勾盯着压榨玉米的机子,
期刊
这是个剧院。楼下有人在嗑瓜子,小小的壳,黑白细碎,像老式电影里的兰花,楼上有跑来跑去的小孩子,吵吵闹闹的小情侣和东张西望的人。有的人来看戏,有的人来看演戏的人。伴着薄薄的喧嚣和细细的热气,我感觉自己被拉回了某個特殊的节点。  冒着雪高高兴兴地来看戏,挂着一头水珠和满眼镜的雾气。只可惜,今儿的戏,我有点儿笑不出来。  “大爷,楼下该咱上场了吧?”  “不慌。”一  我常常听大人们讲,做什么就该有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