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转发锦鲤”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锦鲤形象在各大网络社交媒体的主页上频频现身,一跃成为人们许愿求福的吉祥物。其实从古时起,民间百姓就对锦鲤的祖先——鲤鱼就有着祥瑞的执念,人们从鲤鱼的特性出发,赋予他们美好的寓意,一条鲤鱼就可同时具有吉祥、富足、忠贞、勇敢几种象征意义。本文将借由“转发锦鲤”现象分析论述鲤鱼这些民间象征意义的由来,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鲤鱼;象征;吉祥;勇气;爱情
  作者简介:周启惠(1998-),女,满,辽宁省葫芦岛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2
  近年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人们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度过眼前的难关。
  事实上,锦鲤一路走红并不是偶然事件。锦鲤的祖先就是常见的食用鲤,而中国是鲤鱼的产地,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地赋予了它美好的寓意,它同时象征着吉祥、富足、坚贞和勇敢,而这些象征意义恰恰可以视作贯穿了人的一生。一是出生:春秋时期,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时说道:“嘉以为瑞”,正是想给孩子一个吉祥的彩头,希望他以后的生活能够有祥瑞相伴。二是节庆:在春节的年画上,一个胖娃娃总会抱着一条鲤鱼以示“年年有余(鱼)”,寄托着家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三是婚姻:在婚宴的酒席上,鲤鱼是必备菜肴,即使在没有活鱼的情况下,厨师也会在木刻的鲤鱼身上浇上汤汁摆在酒桌上,喻示新郎新娘爱情忠贞,生活美满。四是事业:从古时就有将寒门学子高中为官的现象称作“鲤鱼跃龙门”,而在现今的各类学生考试、入职考试中也会据此比喻顺利通过考试的人才。
  由此可见,鲤鱼的象征意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人生节点上都会有鲤鱼的身影。通过“转发锦鲤”引发的对鲤鱼民间象征意义的研究,既是对鲤鱼特性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与劳动人民的智慧想象联系起来,又可以间接分析研究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与文化心理。
  一、鲤鱼由实用到象征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鲤鱼在我国有丰富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1]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鲤鱼自身特点是离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名贵的肉类佳肴,王维在诗歌《洛阳女儿行》中也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将鲤鱼放在金子打造成的盘子中,可见其名贵,又反映出鲤鱼被视为食之上品,充分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这使它成为养殖培育的主要品种,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
  如此,鲤鱼突出的食用价值与产业价值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人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相联系。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文学、思想、艺术等实用主义与中国文化精神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二、鲤鱼民间象征意义的由来及表现
  民间百姓对鲤鱼形象的艺术加工总的来说一共有三个方面:联想、谐音和想象,表达方式则多种多样,有民间故事、民间俗语还有各类民间艺术创作。不同的象征意义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生活理想。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而所有的象征意义与本体特征是离不开的,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联想的源与流,鲤鱼的吉祥寓意也不例外。一方面,鲤鱼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生殖能力也很旺盛,在产卵期雌鲤鱼腹内多子,其卵重达到体重的一半。于是,原始先民对鲤鱼产生了生殖崇拜,祈求家族多子多福。[2]另一方面鲤鱼产量多,是渔家人丰收的标志,这一年家里人就可以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的生活。由此,鲤鱼寄托了人们追求吉庆、富庶的期望,成为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成为新的艺术形式。更多地趋向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并通过丰兆吉语最终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这里就是指富足有余,如广泛流行的“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这表达了对农作物的丰收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民间剪纸和民间年画有鲤鱼是最为常见的形象元素,鲤鱼的民间手工艺品比比皆是,还有各种民间谜语,如嘴上两对须,鳞片真美丽,江河是乐园,无脚行千里,谜底正是鲤鱼。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互送锦鲤是一个独特的商务习俗,寓意着吉祥富泰。就如同招财金蟾一般,锦鲤成为旺运招的宝物,是商业赠礼的首选。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因为其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便将鲤鱼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如“鱼水之欢”,另外情人之间传递书信是“鱼传尺素”,“鱼雁传书”。[3]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的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芒。
  在鲤鱼所承载的一系列人类情感中,最浪漫的无疑是古人借它来传递自己的爱情。“鱼传尺素”就是一种想象的运用,它并不是说将活鱼作为容器来装载书信,而是说将信放入鱼形的乘信匣中传递给对方,因为古时舟车劳顿,道路颠簸,信件很容易损坏,所以古人想到用这样的方法来确保信件的完整,既美观又方便携带。   在黄淮一带有一种说法叫做“无鲤不成席”,酒席桌上,鲤鱼菜肴是点睛之笔。东北地区的婚宴酒席上,红烧鲤鱼也是必备菜肴,若是没有活鱼来做菜,厨师就会用精准的刀工将木头刻出一条鱼来,将制作活鱼的汤汁调料同样放在木头鱼之上,用以喻示新郎新娘忠贞美满的婚姻生活。这些乡风民俗恰好地运用了鲤鱼的象征美好爱情的寓意,并将其固定下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鲤鱼所代表的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与勇气的联系是建立在民间故事里。《鲤鱼跳龙门》是民间故事中的经典,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扬它的精神。
  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脍炙人口。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是关于黄河鲤鱼的故事情节,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不同但大体相似的民间故事,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的精神。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三、鲤鱼民间象征意义的研究价值
  鲤鱼作为民间常见的象征形象,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是祥瑞的活兽、爱情的使者又是勇气的代表,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從而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由此又回归了思考的起点——“转发锦鲤”的社会现象,在这看似寻常的行为之下,是人们美好心愿的集合:希求吉祥富足,渴望美好爱情,期待一跃成龙!无论是哪一种象征意义,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真挚深厚的情感。小小的鲤鱼,经过民间智慧的雕琢变得熠熠生辉,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传达着丰富而强烈的精神力量,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创造幸福生活。
  注释:
  [1]王合全《鲤鱼的故事和传说》,河北石家庄,《河北渔业》2007年第12期,57页。
  [2]杨冯磬《鱼原型意象的历史嬗变》(硕士论文)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7页。
  [3]刘森《鲤鱼与爱情》,《电影评介》2008年第10期107页。
  参考文献:
  [1]刘森.鲤鱼与爱情[J].电影评介,2008(10):107-108。
  [2]王合全.鲤鱼的故事和传说[J].河北渔业,2007(12):57-58。
  [3]吴宾凤,王海英,赵金川.唐诗宋词中的“鲤鱼”文化[J].科学养鱼,2009(08):72-73。
  [4]杨冯磬. 鱼原型意象的历史嬗变[D].西北民族大学,2012。
  [5]赵敦华.实用主义与中国文化精神[J].哲学研究,2014(01):62-69 127。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地域主义的文学视角出发,对赵树理作品在内容、思想、语言,以及文章构思形式方面表现出来的乡土风格进行分析,以彰显其表现的中国晋东南地域风格,从而使读者深化对赵树理作品地域主义风格的认识。  关键词:赵树理;乡土作品;地域主义  作者简介:程苑(1987.5-),女,汉,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根据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国产校园青春剧呈现的模式化、异化、巨婴化特征,使其本质上已经沦为一种单向度的文化产品,青春剧“单向度”的商业运作通过建构一类想象性的青春主体,有意地抹除了青春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它按照观众熟知的既有形态和固定模式摄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受众已经成为“受控制,不会反抗”的单向度的人。  关键词:单向度;青春剧;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苏明奎(1995-),男,苗族,出生
摘 要:韩语语法中“-??”作为叙述格助词一直被大家所熟知。本文主要从形态特性方面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与普通的叙述语不同,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语法特性。首先“-??”本身很难具有自立性,只有在假定“???”的前提下,才能够独立使用。从对“-??”的活用形式的分析来看,“-??”的活用形式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之外,其他与形容词的活用形式相同。从而得出"-??"具有独立的单词特
摘 要:《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作者运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美国华裔移民遭受的文化创伤,通过小说主要人物詹姆斯作为第二代移民角色在美国遭受的种族偏见书写揭示处于该时期华裔移民遭遇的困顿,是文化创伤的表征。笔者将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该小说,通过分析詹姆斯遭受的文化创伤,透视文化创伤产生的历史根源,最后指出文化自信和沟通是文化创伤的救赎之路。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如今正遭受
摘 要:与常见的通过外在因素分析来理解《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构成和命运探究不同,本文认为《巴黎圣母院》的悲剧发生在“生命残缺”与“自救渴望”这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这组矛盾也就成为了这部作品悲剧内核的基本构成。同样,《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根源也并不只是存在于表面的人际矛盾和社会背景之中,在每一个人物内心存在的自我认知的茫然、无知和绝望,才是更本质的悲剧因素。本文认为,《巴黎圣母院》正是通过这样的悲剧
摘 要:《芳华》从小说到电影,用碎片化的个体记忆缅怀了特殊年代的青春芳华,将小说中复杂的人生体验转化为怀旧影像和文工团情结。电影文本暗合着商业文化语境中大众对身体和暴力的消费诉求,最大程度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剖析和文化反思精神,反映出电影叙事改编过程中的文化折损现实。  关键词:青春;怀旧;叙事改编;文化折损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雨”是中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诗歌领域。其抒情意象,折射出诗人们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本文通过搜集《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含“雨”的诗句,在分类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来探讨中日“雨”意象特征以厘清东亚汉字文化圈各自特有的文人气质。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古今和歌集;雨;意象对比  作者简介:胡琪琪(1994-),女,汉,湖南省邵阳市人,湖南师范大学硕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创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路径与载体研究》(201710320017Z)的阶段成果。  摘 要:《报刘一丈书》是宗臣创作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权势者、干谒者和门人不同青苔的描绘,形象展示了晚明官场的黑暗和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守清白的人格魅力,是一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信。  关键词:化人育人;宗臣;报刘一丈书;修养  作者简介:崔嘉桁(1998-),女,汉
摘 要:瑞士的德语作家凯勒(1819-1890)(Gottfried·Keller)的代表作《绿衣亨利》,其中描写了主人公绿衣亨利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后返回家乡,开启了新的生活。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其成长的过程,将其成长分为三阶段:童年少年阶段、游学阶段和回乡阶段。  关键词:成长小说;《绿衣亨利》;亨利  作者简介:郭宏月(1995.10-),女,汉
摘 要:维多利亚时期见证了英国社会的重要变革,两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与海外殖民掠夺的深入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文学创作方面,该时期被称为英国文学的“黄金时期”,然而这一阶段诗歌创作却较为平淡,人们耳熟能详的诗人并不多,并且诗人们在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也相对较少。但作为浪漫主义诗歌向现代主义诗歌的过渡,维多利亚诗歌的地位仍不容忽视。本文将从主题上分析三位维多利亚时期诗人——阿尔弗莱德·丁尼生、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