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意外”等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发挥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生成,方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35-02
一、引言
教学是一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再仔细的备课、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教学中将要发生的一切。
二、案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时政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我们要真正理解其内在的精髓,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解力与记忆力,还要有一定阅历。这不仅包括个人的社会经历,还包括对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的领悟能力。而这些,对于大部分长期接受封闭式教育并缺乏历史知识的高职听障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为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教师需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把知识点理清并用简明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为了弥补学生历史知识的不足,需查阅大量历史图片和相关的影视短片,作为教学难点或重点内容的补充说明;为了拓展听障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经常关注时政新闻,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基于听障生这一学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为提高听障生自学与笔记的能力,对“关注时政新闻”这个要求作了书面作业的规定:摘抄“两会”新闻,要有新闻发生的时间和人物、事件的概况。“摘抄新闻”的作业只是常规作业中普通的一项,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当批改这项作业时,教师却发现很多听障学生似乎没有领会“新闻”的内涵,也有的学生并没真正理解“摘抄”的含义。作业出现了编故事、说感想的稀奇做法,有的“新闻”不新甚至是几年前的事,或者缺时间、缺事件等。这样的作业结果让人始料不及。面对这种状况,我决定用一堂课专门讲“新闻摘录”。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出示具体的实例予以说明什么是新闻,如何摘录,同时用比较展示的方法,将好的作业与不够理想的作业同时展示,在比较中让听障学生一起来辨别与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个作业的做法及意义。反馈结束后,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重做,而且重做的作业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这次作业仅仅课堂反馈就用了整一节课的时间,而且教学内容超出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做出的临时选择。我重新备课,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批改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一节课却让教与学都有了收获,使我真正明白,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育人目的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细致把握,备学生是备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情况,为师者都须了然于胸,才能做好、更科学的预设。而学生们则通过这节课,知道如何去正确解读作业及要求,理解要将所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意义与做法;切身体会到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一定会让自己学有所得等。
三、启示
(一)正确处理预设的“资料文本”和它实际所蕴含的“体验文本”之间的差异
教材、教案、授课计划等是“资料文本”,但它们实际又蕴含着“体验文本”。即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资料文本”呈现的内容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解读使“资料文本”不断转化为自己“体验文本”。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在预设的“资料文本”与师生的“体验文本”之间,师生的互动与思维碰撞推动着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为此,“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1]暂时预设的“资料文本”是为了更好地充实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被超越的情况并不乏见。面对这些与教学预设不符的情况,教师是千方百计地将其掩饰过去,或干脆置之不理,还是“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2]这里也许不仅仅需要教学机智,还需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给予学生以真切的关爱,不失时机地做出适当反应,并与教学目标对照,有效生成。
(二)教师要善于促成教学生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依据教材,但是“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3]”。只有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和个性化解读都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次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恰当引入与提升,会使课堂变得更加充盈。换言之,教学出现“意外”时,课堂是阳光还是阴霾可能就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课堂教学契机,因势利导,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十分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也许,这会让我们的教学计划出现变化,但驻足倾听学生的心声,会让我们接下来的路走得更好更快。
(三)备课时应注意在预设的教案中“留白”
留白,当属艺术作品审美的概念,是艺术处理的一种最高境界。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文学作品,其中的留白都能给人的情感、思维、体验创造无限的空间和自由,可谓“无字处皆其意”,“无声处皆其情”。预设的教案中,“留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过程不同情境中的“补白”,实现更完美的教学效果。“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4]”。“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5]”。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我想,预设的教案中“留白”,其美妙之处就在于此吧。
(四)教学评价也要体现生成性
在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转换观念,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或把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建议作为重要参考。这将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6],将多元评价与多次评价结合,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性,让评价也成为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评价中也能获得锻炼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2]朱文辉.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范式之嬗变[J].教育探索,2010,(10).
[3]索桂芳.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4]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5]梁培斌.科学预设 巧借生成 构建精彩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0,(11).
[6]辛朋涛.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误解与澄清[J].上海教育科研,20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24)“高职听障生的思政课改革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瑞英(1972-),女,浙江临安人,法学硕士,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35-02
一、引言
教学是一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再仔细的备课、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教学中将要发生的一切。
二、案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时政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我们要真正理解其内在的精髓,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解力与记忆力,还要有一定阅历。这不仅包括个人的社会经历,还包括对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的领悟能力。而这些,对于大部分长期接受封闭式教育并缺乏历史知识的高职听障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为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教师需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把知识点理清并用简明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为了弥补学生历史知识的不足,需查阅大量历史图片和相关的影视短片,作为教学难点或重点内容的补充说明;为了拓展听障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经常关注时政新闻,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基于听障生这一学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为提高听障生自学与笔记的能力,对“关注时政新闻”这个要求作了书面作业的规定:摘抄“两会”新闻,要有新闻发生的时间和人物、事件的概况。“摘抄新闻”的作业只是常规作业中普通的一项,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当批改这项作业时,教师却发现很多听障学生似乎没有领会“新闻”的内涵,也有的学生并没真正理解“摘抄”的含义。作业出现了编故事、说感想的稀奇做法,有的“新闻”不新甚至是几年前的事,或者缺时间、缺事件等。这样的作业结果让人始料不及。面对这种状况,我决定用一堂课专门讲“新闻摘录”。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出示具体的实例予以说明什么是新闻,如何摘录,同时用比较展示的方法,将好的作业与不够理想的作业同时展示,在比较中让听障学生一起来辨别与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个作业的做法及意义。反馈结束后,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重做,而且重做的作业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这次作业仅仅课堂反馈就用了整一节课的时间,而且教学内容超出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做出的临时选择。我重新备课,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批改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一节课却让教与学都有了收获,使我真正明白,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育人目的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细致把握,备学生是备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情况,为师者都须了然于胸,才能做好、更科学的预设。而学生们则通过这节课,知道如何去正确解读作业及要求,理解要将所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意义与做法;切身体会到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一定会让自己学有所得等。
三、启示
(一)正确处理预设的“资料文本”和它实际所蕴含的“体验文本”之间的差异
教材、教案、授课计划等是“资料文本”,但它们实际又蕴含着“体验文本”。即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资料文本”呈现的内容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解读使“资料文本”不断转化为自己“体验文本”。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在预设的“资料文本”与师生的“体验文本”之间,师生的互动与思维碰撞推动着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为此,“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1]暂时预设的“资料文本”是为了更好地充实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被超越的情况并不乏见。面对这些与教学预设不符的情况,教师是千方百计地将其掩饰过去,或干脆置之不理,还是“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2]这里也许不仅仅需要教学机智,还需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给予学生以真切的关爱,不失时机地做出适当反应,并与教学目标对照,有效生成。
(二)教师要善于促成教学生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依据教材,但是“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3]”。只有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和个性化解读都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次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恰当引入与提升,会使课堂变得更加充盈。换言之,教学出现“意外”时,课堂是阳光还是阴霾可能就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课堂教学契机,因势利导,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十分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也许,这会让我们的教学计划出现变化,但驻足倾听学生的心声,会让我们接下来的路走得更好更快。
(三)备课时应注意在预设的教案中“留白”
留白,当属艺术作品审美的概念,是艺术处理的一种最高境界。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文学作品,其中的留白都能给人的情感、思维、体验创造无限的空间和自由,可谓“无字处皆其意”,“无声处皆其情”。预设的教案中,“留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过程不同情境中的“补白”,实现更完美的教学效果。“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4]”。“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5]”。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我想,预设的教案中“留白”,其美妙之处就在于此吧。
(四)教学评价也要体现生成性
在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转换观念,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或把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建议作为重要参考。这将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6],将多元评价与多次评价结合,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性,让评价也成为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评价中也能获得锻炼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2]朱文辉.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范式之嬗变[J].教育探索,2010,(10).
[3]索桂芳.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4]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5]梁培斌.科学预设 巧借生成 构建精彩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0,(11).
[6]辛朋涛.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误解与澄清[J].上海教育科研,20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24)“高职听障生的思政课改革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瑞英(1972-),女,浙江临安人,法学硕士,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