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对待测评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3月和9月,在常规意义上都是公司招聘和员工跳槽的旺季,相应地,不少公司也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对员工进行一些职业测评。
  简单来说,职业测评就是一系列的测试和模拟训练,公司可以通过它从心理、性格、行为等各方面考察员工是否具备从事某一项工作的能力。这是一个多功能的测试,它可能出现在面试中,也可以用来为新入职的员工定岗,还可以作为公司在盘点人才池时的摸底测试。当然,如果你是作为一名老员工接受测评,那么恭喜你,你很有可能得到一个升职机会。
  而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做一些准备。
  目前大部分的职业测评都是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根据测评目的来进行设计,所以大可不必担心它的趣味性—有时候可能是做一套性格能力问卷,有时候是参加一场有领导的小组讨论的情景模拟,有时候则可能像是一次和测试完全无关的培训……但测评的确就隐藏在这些过程中。
  来自专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忠告是,不要过分相信网上流传的所谓测评攻略。网上的确有不少自称高手留下的经验帖,比如告诉你在程度选择中应该选择极端选项,或者在情境模拟中挑Leader的角色来尽可能地表现你的领导力。可是攻略的作者并不知道你的目标职位和工作要求,他们的经验只适用于他们测评时的情况。更何况,写攻略的人不是你的老板,他们并不能猜到老板想要的也许是一个温和踏实的助手,而不是创造力过剩的下属。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过分表现。职业测评并不是我们学生时代“考试”的翻版,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顶多相当于量一次身高—如果特意穿着内增高鞋去量身高,熟悉你的人当然会一眼看出来,也就是说,掩饰无效。所以即便你在接受测评时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为迎合你自以为是的测评目的而放大自己可能并不具备的优点,也很难会有好的测评效果—老板和测评专家可不是傻子。更悲剧的是,你还会在这种过度中掩盖了自己原本真正具备的一些特质,而那却正是老板和公司需要的东西。
  SHL公司是职业测评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的中国区总经理付权在获得这个职位前也经历过一场性格能力测评。尽管自己就是测评领域的专家,但在面对测评问卷时,因为不知道竞争者会怎样表现,也不知道老板对这个职位的需求,付权并不能猜到怎样答题才能有更大的胜算。他选择诚实面对,最终获得了这个职位。
  所以,公司和你自己都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你,公司可以派给你最适合你性格和潜能的职位,你也可以通过测试查看自己与公司期望之间的差距,做出一些适应性调整。如果老板正在考虑提拔你,那么越是在测评中Be Yourself,你越有可能得到一份适合你的新工作。
  最后,别高估老板对测评结果的依赖度。相比这些冷冰冰的数据,他可能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即使测评师不在场,老板布置给你的任务、你向老板汇报工作的表现、你的业绩报表,都会是老板测评你的依据。付权表示,正式的测评在公司对你的考评中往往只占到33%到50%。那些平时工作中经意或是不经意的表现,才是决定老板把你放到什么位置的最关键因素。
  准备过程中的6个注意
   01 测评可能无处不在
  测评绝不只是填个问卷这么简单。常规测评往往只在考评中占到33%到50%,而你平时的所有表现都会通过同事反馈成为测评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还有些测评甚至是在公司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除了工作范围之内的测评,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会成为反映性格能力的指标。假设一个人平时对待同事很温和,但在洗手间里对扫地阿姨就趾高气扬,这也会让分析师怀疑他平时的表现是否发自内心。这些测评考察的是公司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最自然的表现,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公司人的真实性格和能力。
  点评
  行为观测和分析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测评方式。除了同事、上司长期的观察和评价,有的还会通过陌生人或者神秘顾客来测试公司人的性格和能力。对公司人来说,测评可能无处不在,唯一可以应对的方法就是时刻保持自己的专业性,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开会讨论的时候、向上司汇报的时候。与其时刻想着防范,不如从平时的工作中就要求自己更专业一点。
   02 重视测评的反馈结果
  不管你是否直接通过这次测评得到了职位的升迁或转换,测评报告都值得认真研究,因为这是一个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过程。公司人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行动和工作计划,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基层员工可以通过测评思考自己如何能够更符合公司的总体战略要求,中层员工则可以把公司战略与自己相关的部分有效结合。
  中智人才评鉴与发展中心执行总经理彭平根博士的建议是,“如果测评结果显示你不适合做某些工作,那还是不要去尝试了。职业测评都是经过很多实践验证过的,必然有参考价值。”
  点评
  测评结果反馈是测评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公司人在参加完测评之后,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测评结果。一方面可以对公司的人才发展计划和选择标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对自己也是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公司人可以参考职业测评给出的结果和建议,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调整。
   03 网上攻略的参考价值有限
  网上有太多的测评攻略,甚至总结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在接受测评之前,公司人往往会临时求助于这些测评攻略,按照攻略上的指导应付面试。但是,一方面这些测评攻略来路不明,多数来自于民间传说,或是参加过测评的人自己总结的经验,并不具有权威性。而专业的测评分析师和测评机构,出于职业道德,是不会告诉你怎么在测评中表现的。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测评内容和评判标准都不一样,每一次测评都有不同的目的性,职业测评本来就不存在通用的攻略准则。
  点评
  网上的攻略参考价值是很有限的,盲目跟随攻略中的应对方式,容易让公司人在测评中表现出自身性格能力和外在表现的不一致。但是有时候一定的训练也是需要的,比如很多企业会用到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公司人就可以事先自己测试一遍,对这些测试有一定的概念,这对自己的职业测评是有帮助的。
   04 Be yourself
  公司人在测评中最忌讳的就是“装”。比如在行为面试中思考的时间太长,在接到问题与回答之间花大量时间揣测分析师的意图,对回答语言过度组织和加工。一旦公司人被发现能力和智慧不足以支撑其外在表现,自然会对他在测评中所有表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很多公司人在做测评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迎合心态,显露出过于表现的欲望。但实际上,公司的考评维度跟个人猜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怡安翰威特咨询公司商务发展总监曹昕提醒公司人如果在测评中一味猜测所谓的“高分标准”,会让公司人陷入定向的思维模式中,可能反而会吃亏。
  点评
  在员工测评中,没有得分的高低之分,通常只是测试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一个职位,因此公司人不必抱着想要高分的心态去编造和自身情况完全不符的答案,这会很容易被专业分析师看穿,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测评中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积极乐观的一面是很正常的。而且如果公司人能够根据测评的方向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相应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测评的精确度就会更高,往往也能得到更好的测评结果。
   05 开放和期待的心态
  没什么好紧张的。测评不是考试,没有得分指标更不会挂科。有些公司人常常会把测评和考试联系起来,用考试的心态迎接测评,把自己测评中的表现用“对与错”来衡量。也有的公司人觉得测评很神秘,尤其是第一次参加测评的公司人,带着这样的心态参加测评,就容易有紧张情绪。
  事实上,职业测评并不是一件神秘的事。这是客观地测量能力的方式,在帮助公司进一步地了解员工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员工了解自己。因此,公司人需要用一种开放和期待的心态对待职业测评,这样才能在测评中真实地反映自己的能力,也会有更好的发挥。
  点评
  很多公司人在测评中表现得过于紧张,主要是因为缺乏经验。这个是必然的过程,公司人总是在一次次的测评中不断地积累的。对于测评,公司人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是一种科学的测量方式,最终的结果主要是由公司人本身的性格能力决定的,因此完全不必为参加测评而感到紧张。
   06 充分准备也很必要
  充分准备不是临时恶补,而是指在工作中的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需要公司人对自己未来的目标职位所需要的能力有全面的了解,并在平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通俗点儿说,就是得时刻准备着。而且,公司人在为测评做充分准备的同时,无形中也在拓展自己的视野,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如果事先对测评的方向有所把握,公司人当然可以在测评中有针对性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质,从而在测评中获得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只有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的公司人,才有可能在目标职位上有更优秀的表现。
  点评
  充分的准备对公司人来说很重要。在测评中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准备解决的,比如过于紧张、表现过度等。在平时多做一些职业测评,了解职业测评的目的和原理,熟悉它的一些基本套路和流程,可以让公司人在测评中表现得更自然。此外公司人也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合理规划,明确长远目标并在日常工作当中有意识地去做一些自我提升,不管是不是要做测评,都会为你的工作加分。
  应对测评的3大技巧
   01 提前准备能力测评
  工作能力测评是职业测评中最有可能通过准备提升的类型,它通常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概念化思维能力三类。
  公司人可以集中进行阅读训练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或者做大量的数学题来提高数学推理能力测评的正确率。
  至于归纳推理能力测评需要的概念化思维能力,这通常是针对公司的管理岗位而言的,公司人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锻炼,从实际积累。
   02 仔细阅读说明和例子
  笔试当中经常出现的说明和例子能帮助你了解测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不要忽视。这样,在计时开始之后,你就能够清楚大概的题型状况,可以迅速进入答题状态。
   03 小动作要谨慎
  你在测评师面前的面部表情和小动作也是他们用来印证你表现是否真实的重要依据。如果你知道自己在紧张时容易说话皱眉头,那就平时对着镜子多练。
   4种最常用的测评方式
   01 笔试
  常见的笔试有两种:一种是性格测试,一种是基于员工工作范畴的案例分析。这种笔试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好坏对错,只是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成本低、速度快。
   02 行为面试
  一般是采用1到2位专家和被测评者面谈的方式。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可能是工作上的经验和体会,也可能是童年经历或者业余爱好。比较多的是与测评的目的相关的话题。
   03 360度反馈
  这种测评方法是基于同事的观察,收集上司、同事、下属的评价问卷,从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考察被测评对象在工作中的表现。但由于每个人的判断都是主观的,同事之间也会有利益关联,所以有时候测评结果容易受到影响,通常是作为参考部分。
   04 评价中心技术
  针对少数高层次的公司人,测评项目包括情景模拟、文件筐测试和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是最常见的形式,公司人就某一话题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专家通过观察讨论中公司人的发言和所扮演角色进行能力测评。
其他文献
这里是纽约;这里是伦敦;这里是米兰;这里是巴黎……半年后,同样城市再来一次。  这是一个越铺张便越红火,花销越惊人就越引人入胜的行业。时装周就是品牌们最好的“展销会”。因此,它们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展示做得漂亮,赢得声誉,招来良好的口碑和下半年的订单。伴随T台上音乐流动的,其实是钞票经过点钞机的哗哗声,模特们踩着细高跟还能走得沉稳全靠身后的资金靠垫。  这就是一门生意—不仅是那些品牌。  每年2月份和
期刊
中国电信正在展现出一种姿态,它们打算对年轻的用户群也有所眷顾—虽然这不是第一次了。  3月1日,中国电信推出了“天翼飞young”品牌。在今年年初中国电信CDMA产业链年会里,集团总裁王晓初表示,今年最主要的客户群将是“年轻白领”与“校园市场”。  此前电信也有过针对年轻群体的套餐。只不过一直没有大张旗鼓地推广,甚至没有为它取过一个时髦的名字。当年的“年轻群体”套餐也因此不温不火,对此方面的先进入
期刊
“《碟中谍》4里那台电动汽车有得卖吗?”  一位看完汤姆·克鲁斯驾车狂奔,激烈打斗,最后开着一辆宝马1系直坠地面的观众跑到宝马4S店,抛出了这个令销售人员瞠目结舌的问题。  这一幕不是发生在纽约、伦敦、北京、上海—即便发生在这些地方也够令人吃惊的了—而是在中国西南边陲小镇蒙自。如此狂热的消费者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来自德国的豪华车品牌愿意去中国不知名的小城市淘金。  蒙自距离昆明大约300公里,开车3
期刊
当一个念头或名字从大脑里闪现的时候,关于它的全部记忆都被打捞起来—色彩、腔调、触觉、数据、形状、注释、声音和灵感。比如,当“纽约”从脑子里蹦出来,你会自动想起你和这座城市有关的一切:在中央公园的留影、收藏的卡内基音乐厅入场券、华尔道夫饭店的沙拉和牛排、莱辛顿大道上的波多黎各小贩,来自纽约同事的电子邮件,你读过的任何一篇关于纽约的报道和书摘,甚至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经典台词……这些散落在人生经历
期刊
一家已经很久和“创新”这两个字没什么联系的公司信誓旦旦地表示创造了一款革新性的产品。没错,说的是微软和Windows 8(以下简称“Win 8”)。  2月29日,在巴塞罗那的世界移动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 2012)上,微软发布了这款“革新性”产品的消费者预览版。发布之后,它也确实受到了火热的追捧。微软3月2日在Win 8官方Twitter账户中称,消费者预览版一天内的
期刊
它们都拿出了看家的本事。  我说的是手机生产商们。只要有机会看一看2012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的现场,你就明白我的意 思。  比如CPU,这个手机上的核心部件之一正在跨入四核时代。NVIDIA(英伟达)的Tegra 3四核处理器正被HTC、摩托罗拉等品牌手机相继采用,并且公布了一系列专为四核优化的游戏;引人注目的还有华为,这家中国公司旗下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华为海思,推出了自主研发的K3V2四
期刊
大多数的人难免要被别人所管理,这个人可能是大老板,也可能只是个中间主管,但你都要看他的脸色。而所谓的“老板”,可能只是职位高于你,能力、道德却未必高于你;他们更可能是不称职的老板。  希望我不要老是用老板的心态想问题,这件事其实让我有点疑惑,我自觉一向是从工作者的角度看世界,为何会引起误会呢?我仔细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发觉我的人生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中的工作者,那时我没有任何谈
期刊
我们今天说的这个人,就叫他macao吧,名字的由来是句歌: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名姓?好吧,还是说回macao吧。春节过后这段时间,是他20多年来首次遭遇重大挫折的日子。他开始接受这样的暗示: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狗屎运到头了。过去,他有如天助,在每一个关键点,都能遇到开着南瓜车的女巫。  比如高考,忽然杀入年级前20,分数正好够上帝都重点。四年后,他又顺利进入心仪的集团的最后一轮面试,虽然这次他
期刊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许多在去年“冬播”的股民却已经获得了“春收”,这会是驶向春天的股市吗?  看空股市的投资者在这个春天大多会纠结万分。基本面看似没有特别利好,欧债危机还在喋喋不休的担忧中,经济下滑几成定局,但股市似乎不再看这些所谓“利空”的脸色,居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反弹之路。上证指数在成功突破半年线阻力后,顺利站上2400点,之后继续扩大战果,并在2月份实现连续八日上涨。深成指亦不甘示弱,周升幅超
期刊
在这个代码主导和作为创意源头的时代,在创造代码的人和其他人之间的鸿沟其实一直在加剧,这可能是因为软件开发有太多术语、且日新月异,也可能是它无法被直接触碰因而难以理解。翻开杰拉尔德 ·温伯格在1971年出版的《程序开发心理学》,在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他讲述“COBOL语言”这个已经成为遗迹的故事,在当时COBOL被认为让“管理人员能够阅读程序代码”、“当时的管理人员急于摆脱受制于程序员的处境。”  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