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像描写,是作品中常常碰得到的话题。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肖像,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还包括人的表情、仪态、风度、声音及习惯、特点等等。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貌特征,就是肖像描写。我国古代的艺术家、作家在谈到绘画、写诗、作文中的人物肖像时,讲究 “形神兼备”,认为“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现代许多学者文人也强调:肖像描写应当而且必须密切配合个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才能适得其所,运用得当。而脸谱化、公式化、程式化的描写,则是肖像描写的大忌。
脸谱化。所谓脸谱化,就是把不同性格、职业的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分类,一个类型,就给予一种脸谱,像京戏里的角色那样,凡奸臣必是白脸加皱纹,凡莽撞者必是花脸加虬须。这种脸谱化的毛病在许多习作者中常见,如写工人必是虎背熊腰,浓眉大眼,写知识分子必是文弱不堪,一副眼镜,写坏人必尖嘴猴腮,贼眉贼眼。这样的人物描写,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那还有什么味道呢?
公式化。所谓公式化,就是描写肖像尽用一些陈词滥调。写美人一律是“长长瓜子脸儿”、“柳眉杏眼”、“樱桃小口”,或者“两条乌黑发亮的长辫子,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等等。要说有所变化,就是把女性的发式由过去的两条辫子改成了卷发,再就是改成了“一束长发”。而写勇武的男人总离不开“豹头环眼”、“虎背熊腰”、“眼似铜铃”、“声如洪钟”、“体大腰粗,臂力过人”之类的套语。这样的描写千篇一律,了无生气,留给读者的只是概念,而非形象,哪里还谈得上有艺术感染力呢?
程式化。所谓程式化,就是一个人物登场,不管有没有必要,照例是从头到脚细致地、全面地展示其面容身段和衣着打扮,让读者对人物有个全貌的认识。这种描写貌似细致,其实是单调刻板,有形无神,使人物变得平庸浅薄。高明的作者总是避免对人物的肖像作孤立的、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展开故事情节以后逐步予以显示。例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的肖像描写就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闰土的形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少年时,他的脸是紫色的,“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显得健康富有朝气。成年以后,他终于没有逃脱老一辈农民的厄运,被社会折磨成枯槁呆滞的“木头人”:“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样写,人物的肖像完全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笔墨虽少,却很有其特色,避免了平庸和浮浅。
上述三种毛病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生活底子薄,平时又不注意仔细观察,脑子里没有储存多少鲜明的形象,抓不住人物的特征。临到提笔作文,自然只好凭泛泛的一般印象去写了。高尔基说过为着要近于准确地去描写一幅工人、神父、小商人的肖像,必须好好地仔细去看其他的千百个工人、神父、小商人,这就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只有那些真正关心生活,善于观察,并且具有文学气质的人,才能敏锐地去感触、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闪光的、富有诗意的东西,才能选取人物肖像最富特征的方面进行描写,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做到神形兼备,富有感染力。除了要多看,还要多读,多读名家名作。如鲁迅所言:“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认真阅读、借鉴古今中外名著中肖像描写的范例,对于提高肖像描写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只强调生活、思想,不重视向前人、他人作品学习也是偏颇的。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脸谱化。所谓脸谱化,就是把不同性格、职业的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分类,一个类型,就给予一种脸谱,像京戏里的角色那样,凡奸臣必是白脸加皱纹,凡莽撞者必是花脸加虬须。这种脸谱化的毛病在许多习作者中常见,如写工人必是虎背熊腰,浓眉大眼,写知识分子必是文弱不堪,一副眼镜,写坏人必尖嘴猴腮,贼眉贼眼。这样的人物描写,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那还有什么味道呢?
公式化。所谓公式化,就是描写肖像尽用一些陈词滥调。写美人一律是“长长瓜子脸儿”、“柳眉杏眼”、“樱桃小口”,或者“两条乌黑发亮的长辫子,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等等。要说有所变化,就是把女性的发式由过去的两条辫子改成了卷发,再就是改成了“一束长发”。而写勇武的男人总离不开“豹头环眼”、“虎背熊腰”、“眼似铜铃”、“声如洪钟”、“体大腰粗,臂力过人”之类的套语。这样的描写千篇一律,了无生气,留给读者的只是概念,而非形象,哪里还谈得上有艺术感染力呢?
程式化。所谓程式化,就是一个人物登场,不管有没有必要,照例是从头到脚细致地、全面地展示其面容身段和衣着打扮,让读者对人物有个全貌的认识。这种描写貌似细致,其实是单调刻板,有形无神,使人物变得平庸浅薄。高明的作者总是避免对人物的肖像作孤立的、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展开故事情节以后逐步予以显示。例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的肖像描写就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闰土的形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少年时,他的脸是紫色的,“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显得健康富有朝气。成年以后,他终于没有逃脱老一辈农民的厄运,被社会折磨成枯槁呆滞的“木头人”:“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样写,人物的肖像完全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笔墨虽少,却很有其特色,避免了平庸和浮浅。
上述三种毛病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生活底子薄,平时又不注意仔细观察,脑子里没有储存多少鲜明的形象,抓不住人物的特征。临到提笔作文,自然只好凭泛泛的一般印象去写了。高尔基说过为着要近于准确地去描写一幅工人、神父、小商人的肖像,必须好好地仔细去看其他的千百个工人、神父、小商人,这就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只有那些真正关心生活,善于观察,并且具有文学气质的人,才能敏锐地去感触、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闪光的、富有诗意的东西,才能选取人物肖像最富特征的方面进行描写,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做到神形兼备,富有感染力。除了要多看,还要多读,多读名家名作。如鲁迅所言:“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认真阅读、借鉴古今中外名著中肖像描写的范例,对于提高肖像描写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只强调生活、思想,不重视向前人、他人作品学习也是偏颇的。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