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职能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e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成都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反馈的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8项指标评价优异、4项指标评价优秀。同时,成都还荣获2019“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
  对标落实省纪委十八条措施中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要求,成都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在日常监督上下功夫


  从2018年开始,成都市对标国际化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坚持不懈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经过持续努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也还有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花大力气推动解决,比如,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反馈成都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有开办企业、跨境贸易、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3项指标仍与国际化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虽然这些工作本身涉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但其中也包括了纪委监委的监督责任。
  为此,成都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担当,注重跟进监督,全面夯实责任,进一步推动相关主责单位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找准不足、补齐短板。
  近日,成都市专门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就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讨论,重点围绕提升投资贸易、获得许可、要素匹配、政策支持、司法保护这5个方面便利度,以及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消除市场进入壁垒等进行了具体研讨,提出了相关实施方案,让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享受到更加平等的待遇,持续优化成都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内容、责任时限,这为纪检监察机关精准开展监督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工作方向和依据。

在亲清政商关系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以权谋私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但个别公职人员在服务企业中“清”“亲”不分或界限把握不准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营商环境建设,对此,成都市纪委监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列出了10条正面清单和8条负面清单,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制度层面回答了公职人员与企业交往中“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
  一方面,旗幟鲜明鼓励领导干部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为企业服务。领导干部只有跟企业主动接触,才能更好更贴心服务企业发展。
  比如,《实施意见》对公职人员参加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举办的洽谈交流会、陪同接待等活动,都作出了一些支持性规定。
  同时,成都市纪委监委通过采取积极“请进来”等方式,邀请民营企业家走进纪检监察机关进行面对面座谈对话,主动收集意见建议,认真督办解决。又积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建立纪检监察机关联系企业制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并督促相关单位上门走访企业、服务到位。
  另一方面,明确要求公职人员在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牢固树立纪律规矩意识,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坚决防止出现“经济要上、纪律要让”的错误思想,严格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更加精准履职、精准监督,精准地为经济发展提供纪律保障。
  比如,在负面清单中明确公职人员不准“新官不理旧事”,不准对历史遗留问题置若罔闻、推诿扯皮,不准在服务企业中有不作为及“懒散拖”等行为。
  再比如,当前正聚焦发改、住建、卫健、人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强力推进系统治理工作,就是要通过持续强化正风肃纪、开展警示教育等,增强公职人员廉洁意识、法纪意识,引导公职人员在与企业交往中,守住底线、把好分寸。

在鼓励干部大胆服务民营经济上下功夫


  成都市高度重视激励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市委出台《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实施办法(试行)》,市纪委出台《关于加强对受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同志和人员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的工作办法(试行)》,就是要消除大家的顾虑,让大家放开手脚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好务。
  成都市纪委监委始终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对推进创新改革中,因敢抓敢管、敢闯敢试而出现失误的,只要是出于公心、没有谋取私利、认真履职尽责的,充分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最大限度地减轻和从轻处理。同时,对那些诚心为企业服务,受到不实反映举报的,及时进行公开澄清,不让那些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干部心里“添堵”。
  对因为这些问题受到处理、被问责的干部,更要倍加关心关爱,只要继续积极干事创业,表现突出,影响期过后,支持组织人事部门大胆选任使用这些干部,进一步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
  此外,近年来,成都市纪委监委在开展日常监督中,还坚持一手发现问题,一手发现先进典型。比如,在开展疫情防控督查、不作为及“懒散拖”专项治理等工作中,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大力发现并在全市表扬了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好干部,进一步鼓励大家担当作为,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其他文献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建立农民工过度劳动选择和工作时间方程,并基于方程回归结果对青年和中年农民工过度劳动差异进行分解,分析个体、家庭和工作特征差异以及市场环境带来的选择行为差异对两代农民工过度劳动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中年农民工相比,青年农民工工作时间减少,过度劳动程度下降;个体、家庭和工作特征变化促进了青年农民工过度劳动的缓解;市场环境使得青年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其过度劳动进一步加重;教育水平提升、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失业保险享有率上升均有助于青年农民工过度劳动缓解
我国在区域一体化方面的制度建设已落后于现实需要.当前各地区之间签订的合作协议或文件不具有约束力,无法协调较复杂的利益,亦无法保障深入、稳定的区域合作.为化解上述困难,应考虑赋予区域合作文件法律效力.根据我国《宪法》,有效力的区域合作合作文件背后的效力来源不是地方,而只能是中央.它们实质上是中央立法权或行政权在国家部分区域内行使的结果,是区域性的中央规范.区域性规范的制定应体现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并保障地区平等的目的,但在具体的规范内容上不应涉及由全国性立法调整的事项.区域性文件的形成过程不同于传统的立法审议
当前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塑造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新冠疫情中的情绪反应、“内卷”“躺平”等网络热词的传播,不仅反映了青年群体日常生活中多样化的个体情绪,也反映了群体社会心态表达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在互联网公共舆论中形成的情境结构,主导了群体社会心态的生成,体现了群体情绪释放的动态规律;另一方面,群体生活方式的圈层化与主观认知的碎片化形成了情绪表达的动力机制.化解青年群体社会心态表达带来的情绪性风险,需要充分研究与把握社会心态演化的深层机制,通过制度设计畅通青年群体情绪释放渠道,通过舆论引导有效回应青年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中提出“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为我国城市居住模式指明前进方向.探索实施街区制是构建数字化时代社会形态、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共享的应有之义.回顾城市居住模式的演变过程,逻辑主线是围绕以较少的代价扩展城市道路,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缓解城市道路空间运行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同时逐步打开封闭式的单位空间,增强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强化城市空间开放共享的功能.因此,面对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演变,从传统封闭式小区制向更加开放的街区制转型是大势所趋.
期刊
行为公共政策研究已成为学术潮流,但其相关概念、学科/知识框架、研究范式尚待厘清.本文以学科构建视野讨论了四方面问题:行为科学、公共政策核心概念所蕴含的学科特性;行为公共政策的知识框架所包括的三个层次——政策制定的行为依据、政策执行的行为机制、政策效果的行为效应,其中,政策行为效应是尚待开拓的新领域;行为公共政策研究存在着的行为科学和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后者更符合公共管理的真实状态,制度—心理互动是行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目前颇为热络的"助推"研究不应是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原因在于政策行为因政策制度性和文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责任与个人意愿并行不悖的张力使得家庭内的劳动性别分工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热点议题.三孩政策背景下,“子女数量对育龄夫妻市场劳动时间的影响”构成了育龄夫妻生育决策的关键动力.基于CGSS 2017数据中20岁至40岁育龄夫妻样本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子女数量与已婚女性的市场劳动时间呈现出线性负相关关系,子女数量与已婚男性的市场劳动时间呈现出线性正相关关系,由此支持了家庭鸿沟作为一种普遍经验的存在.上述发现深化了对于子女抚育与劳动性别分工关系的理解,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法治状况正在向好发展.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增强,而法律制度的供给相对不足,会影响公众参与的热情和实际效果.2020年12月出台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要"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当下围绕公众参与行政决策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在2019年《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等中央和地方立法探索的基础上,拓展主体类型、理清事项范围、创新参与形式、规范参与程序、健全责任制度,以保障全过程的公众有效参
审因论治思想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主要思想之一。病因是疾病的始动因素,正确、全面地审察病因,探究病源,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黄帝内经》中关于审因论治思想的论述颇为丰富,倡导诊病要知其始,以求其本,这是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辨明病因类别是审因论治的前提,明确病因之常与变是审因论治的关键环节;“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多维遍历”为临证之重要思路与方法。
龙港是全国首个镇改市和全国首个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行政区.作为市直管社区的管理体制的代表,承载全国特大镇新型城市化改革的探索使命,是全国向基层简政放权、创新政府监管格局,构建新型县域政务服务体系试点城市.
期刊
如何通过完善人大预算监督的法制化建设使地方财政支出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规范有序是新时期推进公共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我国1999-2017年间各地区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规范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省级预算监督条例立法能够显著改善财政预算支出结构,提升民生性财政支出比重而降低经济建设支出比重;(2)省级预算监督条例立法显著提高了财政支出的规范性,降低财政支出预决算偏离度和减少财政资金违规金额;(3)人大预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