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悲剧现象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ow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作者海明威精心塑造的悲剧英雄,同时也是作者一生硬汉性格的总结。在《老人与海》中,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洋溢着悲剧的味道,主人公意识到了这种悲剧,可是还要继续走下去,这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宗教力量在世间的展现。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悲剧 文学分析
  《老人与海》是美国20世纪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一经发表,就取得了读者及专业书评人的一致认可。海明威自己也认为:这是我一辈子所能够创作出的“最好一篇作品”。实际上,《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老渔夫桑提亚哥在经历了八十四天的毫无所获之后,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体形巨大的马林鱼。他用了三天两夜把大马林鱼制服,然而却受到了鲨鱼群的攻击,老人和鲨鱼群展开搏斗,最终只能将一条巨大的鱼骨拖回家。读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为它的情节所吸引,老渔夫桑提亚哥、大马林鱼等形象会在读者心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就像一幅幅悲壮的画面长久挥之不去,使人感动、使人震撼。这篇小说之所以穿透力如此之强,其行文方式的沉着生动、优美简练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其中蕴含的悲剧形象,以及悲剧形象之后深藏的宗教意识,则更让读者的感动得以深化和持久。
  一 悲剧形象的简要述说
  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只身一人在荒无人烟的远海上和大马林鱼、鲨鱼搏斗几个日夜的故事。老人每天都去打鱼,可是接连八十四均没有收获,所以受到了别的渔夫嘲笑。他的运气不好,一直跟着他的小玛诺林也迫于父母压力离他而去,到了别的船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桑提亚哥进入到了湾流深处,发现了大马林鱼。桑提亚哥和马林鱼相持了两天两夜,最终将这个大块头征服。然而情节到此处一转,回航途中,桑提亚哥遇到了鲨鱼,老人努力搏斗,但是最终马林鱼却仍然被咬得只剩下骨架。这个故事较容易使人想到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同样都是越想逃避不幸却越接近不幸,很容易令人心生怜悯。
  亚里士多德在其所创作的《诗学》里面提到:“怜悯起源于人所遇到不属于他的厄运;恐惧起源于人所遇到与自己相似的厄运……除了怜悯和恐惧的人,还有一种人介于此两者之间,不非常善良,也不非常公正,他们的厄运来源于错误,而不是来源于作恶。”这是亚里士多德有名的“错误说”,桑提亚哥并非亚里士多德提到的声名显赫者,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夫,“憔悴的人,脖子上有深深的皱纹,双手经常拉绳索、网大鱼,伤疤在经年累月间留下来,像沙漠里被侵蚀的地方那样古老”,可是这样不起眼的人,同样要面对谋生问题、尊严问题,要与非常强大的大鱼相抗衡,正是因为人物普通,才与普通读者相接近,正是因为对比显著,才能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命运的恐惧感、生命的悲剧感。
  亚里士多德说:主人公的悲剧多源自于自己所犯的错误,看起来,桑提亚哥正是犯了引发悲剧的错误,他曾经是一个善良、自信的老人,所以才有孩子做他的学徒,而现在老人一个人去深海捕鱼的原因无法是想证明自我、寻找尊严,这在多数时候无可厚非的想法,在面对严酷深海时却无疑是错误与荒谬的。衰老的人与浩瀚的海,这本身就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二 悲剧味道的自我认知
  桑提亚哥本人也逐渐了解到了自身悲剧的原因,在鲨鱼将马林鱼瓜分将尽之时,他也处在筋疲力尽的状态,他将心声表达出来:“只能怪我自己出海太远”。实际上,在和大马林鱼对峙的时间里,桑提亚哥一直在思考自己行为的悲剧性后果。他对鱼的崇高与优雅是持尊敬与欣赏态度的,将鱼看作是朋友,认为谁都不配吃它,虽然过程中没有退让,可是却也认为鱼同样有权利害死自己,两个人是平等的,自己之所以要坚持下去,是由于征服的欲望。最终,桑提亚哥降服了大鱼,却在返回的过程中遭遇了鲨鱼,他和马林鱼都成为失败者:马林鱼只剩下了尺骨,自己的一场努力落空。在小说里面,桑提亚哥不止一次祈祷天主,请求怜悯,希望前几天发生的都是一场梦,可是矛盾已经存在、已经发生,悲剧已经上演。桑提亚哥的行为恰恰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有意识犯错的悲剧,也就是主人公即使在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时依然自主地走向是悲剧,“悲剧不是别人给的,悲剧是自己创造的”,正是求得胜利的愿望将桑提亚哥带到悲剧的境地。
  桑提亚哥极不情愿被动接受他人的嘲笑,因此选择去世界上从没有人去的地方寻找大鱼。这种欲望和谋生有关,更和尊严有关。所以他才会说:“人的出生不是为了选择失败,人可以被毁灭,然而却不能被打败。”这种自觉的信念,导致的结果是大马林鱼的抵抗,还有接下来鲨鱼的进攻。老人在深海里和马林鱼抗衡,和鲨鱼斗争,证明了自己对力量与智慧的无限渴望,但最终却悲剧般地徒劳无获。
  对于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有些学者的看法是:这表明了桑提亚哥此前的所有选择都产生了不良的后果,都没有成果。这种先期选择与后期成果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整个故事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效果。然而从时代的、环境的背景来看,我们对于特定条件下的桑提亚哥,却不能要求太多,他的故事并没有丝毫愚蠢之处,反而显出了蛮荒背景下的可歌可泣。桑提亚哥所展现的是人类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所有人均需要具有的,尽管氛围可能有一种悲剧感,但是他身边的人仍然被他所感动,最后,那个小男孩又回到他身边来,而他本人也在梦里见到了狮子。最后的这种情节安排提醒人们,桑提亚哥依然还会做出属于他自己的选择,选择之后的结果可能仍然是悲剧,但这并不妨碍奋发有为的活动一幕幕上演。
  三 悲剧性在宗教观照下的升华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用特有的叙事艺术将桑提亚哥老人塑造成悲剧式的英雄,甚至在小说行文中也饱含着朝圣式的语言,其目的在于让桑提亚哥的自觉悲剧富有崇高的感觉。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始终在思考与探寻,希望找到人类存在的理想方式,最终海明威给出的答案是:人能够被毁灭,然而却不能被打败。这样的结论既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同时又不失宗教的虔诚。在这里,悲剧性同宗教性结合起来,让小说的意味更加深长。如果仅是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粗浅反思,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会多少显得有些刻意追求的做作之感,看其行径也只不过是对大自然的简单侵犯,是对人类伦理的粗暴放弃,由此受到惩罚显得理所当然。而实际上,桑提亚哥这个悲剧性的英雄,是被作者当作一个宗教观念下神化的渔夫来写的。西方的悲剧艺术与宿命论有很大关系,从古希腊开始,原始人类在自身的自然欲求受到阻碍时,没有办法解释悲欢祸福的缘由,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没有伦理规范的错误依然会遭遇不幸,便只能将所有的现象归结为命中注定。正是因为有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意味,让作者笔下的这一形象多了一种无可奈何,也多了一种直指人心的感染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如果没有宗教的感觉包裹,是不容易做到的。   再者,《老人与海》继承了从希腊神话传说中沿袭下来的叙事手法,在这种手法中,无论是伟人还是英雄,其悲惨命运皆富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们一方面希望神的正义,另一方面也控诉神的专横,这在基督教体系里面明显含有强烈的渎神色彩。在基督教的观念中,神完美无缺、至高无上,当前的苦难能够涤清罪恶以便升入天堂,这种赎罪观念让悲剧感受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也就是说,宗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悲剧的存在空间。而从文艺复兴之后,人的理性得以发展,造成了基督教观念的没落,而与此同时,人类意识里面的诸神与宿命论也消失了,转而服膺于唯物论,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不再相信命运,转而相信自己的勇敢付出,人变为自己的神。《老人与海》正是这种观念下的产物。从表面上看来,人受自己的意愿影响,决定接下来怎么做,悲剧应该没有了存在的土壤。然而实际上,人类仿佛绕过宗教,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人类的无奈和悲怆感从自主的抉择中依然能够清晰发现。
  我们可以将《老人与海》同莎翁的经典著作《李尔王》进行对比,桑提亚哥在遭受到困难时,没有祈求上天,亦没有归责于上天,而只是对自己说:都怪我出海太远。由此可以说明:老人的宿命论观念是不存在的,很难找到宗教对悲剧性的抵消力。再看李尔王,他在向神请求惩罚自己的女儿时,在暴风骤雨与电闪雷鸣之下,观众所感觉到的恐惧感与怜悯感实际上是要超过悲剧感的。与之相比,桑提亚哥一个人搏击强大的马林鱼,一个人和鲨鱼拼斗,并没有向神祈求什么,并没有诉诸宗教的感受,其崇高与自豪的感觉从文中闪现出来,那种自身行为导致的悲剧后果,也给人以无穷启示。可以说,宗教不是这部小说想主要表达的,而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却不能不考虑到宗教的角色,这种角色是逐渐淡出的,宗教味道越淡出,小说越有人文精神的味道,其之所以产生悲剧,也完全是人的悲剧,而不是神影响下的悲剧。
  最后要说明的是,小说中属于人的悲剧现象,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是自有其渊源,作者海明威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而且在战时负了重伤,得以亲见人类的残暴,这使他身心俱困。虽然他始终刻意回避悲观,然而悲剧意识仍然能够在作品中渗透出来。有评论家说:海明威写的故事更像是对古老神话的改编。这样说是有道理的,正是对传说的沿袭、对宗教的反思,才能让悲剧和希望同在,残酷现实和美好意识共存,也才能使语言应用、形象创造、谋篇布局等属于小说的技巧发挥到十分理想的状态。
  四 结语
  数十年沧桑已过,时至今日,《老人与海》依旧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它的确可以称之为一部不朽之作。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均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会产生非常强烈的震撼感。而深入思考之下,可以发现,作品之所以具备这样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方面是由于作品本身简练、不事雕琢,还有一个原因则在于作品悲剧气质的独特性,里面永不言败的精神与情节交织得恰到好处,而背后则有宗教精神的隐约昭示。这种宗教、悲剧、情节的结合,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阅读效果与文学境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让读者在阅读时始终能够感觉到崇高与优雅,感觉到悲壮与希望。应该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面利用展现英雄精神和悲剧形象的机会,让美国文学的颓然之势一扫而空,甚至给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谢龙新:《“存在”的“镜像”:论〈老人与海〉中马林鱼的悲剧意蕴》,《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 姬彦红:《〈老人与海〉与〈这是一片神奇土地〉悲剧风格之比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3期。
  [3] 何云燕:《〈老人与海〉的悲剧性及其宗教仪式》,《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 翁清:《浅析〈老人与海〉的英雄精神与悲剧特质》,《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
  [5] 黄峰、瞿健:《论〈老人与海〉的悲剧内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 苗琴:《〈老人与海〉——勇毅中的迷惘挣扎》,《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
  [7] 胡泊:《伟大与渺小——多层次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科技资讯》,2013年第3期。
  (容向红,广西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荒野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自其发表之后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人们的喜爱。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自我存在主义的解读,唤醒人们对于生存意义的思考,同时也生动体现了当人们处于荒谬世界时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本文主要通过对杰克·伦敦在《荒野的呼唤》中所体现的对于人性、自然生态、追求自我以及对自由等的分析和探讨,对作者想要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进行探究。  关键词:《荒
期刊
摘要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多描写美国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颂扬了百姓的真诚、英勇就义的精神。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归为两大类,即讴歌小人物的真善美和批判违反人性的假丑恶,作者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探索着人性向善的一面。本文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予以分析,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欧·亨利的小说主题。  关键词:欧·亨利 小人物 真善美 主题
期刊
摘要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和杰出代表,简·奥斯丁的写作视角一直立足于中产阶级人群的生活。《理智与情感》描写的正是乡绅和淑女们的爱情和生活故事,看似狭窄的写作视野和普通的创作视角却蕴藏了简·奥斯丁对女性自由的呐喊,对幸福婚姻观的独到见解,正是这平凡故事中孕育的伟大思想,使得《理智与情感》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 梦想 现实 矛盾抉择  一 男权制滋生的女
期刊
摘要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性作品,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本文从文学审美维度的实用说和表现说两方面分别阐释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欲望及女主人公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中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张力矛盾和悖论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欲望 解读 社会 人文  引言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倾力打造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在这部
期刊
摘要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传统、政治、哲学、宗教方面都具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方面也会体现出不同。本文提出了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与中国女性形象在是否遵从自身情感与是否具备自强意识两个方面的差异,并从《简·爱》和《红楼梦》中的简·爱与林黛玉的比较入手,对这种差异做出了论证。  关键词:中国 英美文学 女性形象 比较 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英美文学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具有
期刊
摘要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是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诗人、理论家和思想家,曾获得马其顿金冠诗歌奖、诺尼诺诗歌奖、布鲁赛尔文学奖、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是近些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阿多尼斯的诗歌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对阿拉伯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洞察和批判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诗人常以背叛者自居,诗歌中充满了质疑的反叛精神;诗人热衷于诗歌语言的锤炼和锻造,追求
期刊
摘要 海明威的作品叙事深沉并时常以壮丽的山水景色作为故事的发生场景,透过海明威的景物描写,能够窥探到他思想内容的深刻。人与自然的关系远不是彼此冲突,而是彼此依存。人只有在对自然的抗争中才能够最终领悟到生存的真谛。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自然情结 隐喻 生存意义  生态伦理固然是晚近兴起的词汇,但其内涵所指却完全可以覆盖以往的经典文学作品。人在和自然世界的互动之中认知、界定自身,萌发出人类特有
期刊
摘要 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都遵循“始乱终弃”这一文学原型,在男女两性爱情中通常以男将女弃和女性的无奈、堕落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告终。女性之所以受到如此爱情困境桎梏,主要是因为其性别所致的生理弱势和天性弱点,以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所致。然而,女性仍然可以通过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来摆脱经济上和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在爱情中实现与男性的人格平等,从
期刊
摘要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认为“压迫性构架的概念”是男性统治女性和自然的思想本质,同时也是父权制世界观的核心基础。构架认为,男性比女性和自然更为优越,由此认为男性对于女性和自然界的统治是合理的。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一经典文本,对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进行分析,揭示父权制社会背景下自然和女性的遭遇,对父权制世界观加
期刊
摘要 清初人文主义思潮是历史上进步思潮的体现之一,资本主义缓慢萌芽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需求呼唤了一批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创新与求变,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创作和人们思想都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现象、原因背景、代表作品与人物以及影响,层层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潮,阐明这种思潮对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 思潮 文学思想 变革求新  一 相关定义与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