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意义,并探析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希望通过多方的努力,能够改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关键词]农村 大学生 就业难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就业观念落后,择业预期过高,导致其就业困难
农村大学生经过一段大学生活后,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在城市生活与工作,甚至宁可在城市中失业,也不愿回农村去工作去创业。这种落后的就业观念本身就有局限性,想凭借不多的竞争优势,在求职大军中作奋力而无劳的挣扎,无疑中将增加就业难度。
由于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要求较高,多数农村大学生还是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中那些薪水较高的单位。而这些单位的竞争本身就相当之激烈,对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求职并不具有相当的优势,很有可能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惨败下来,同时这种择业预期值过高和残酷现实之间的错位,有可能使他们个性较封闭,这种心理困境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社会人格的不相适应,成为制约农村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坎,因此,择业预期过高往往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2.综合能力普遍不高,严重削弱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我们国家,由于农村的社会本身的局限性,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农村大学生的自身定位也较为单纯,就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而出人头地,告别父辈们的传统生活,因此,大部分农村大学生除了在学习成绩上能够勤奋刻苦外,社会沟通和协调以及动手等其它综合能力培养都被忽视了。尽管在大学四年中这些能力有所弥补,但是由于现实生活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相对于城市里大学生来说,这方面尚有一定差距的,特别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由此,综合素质的劣势使得广大农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3.经济条件差与就业资源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大学生就业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应聘的压力,为了找工作支付的费用是越来越高。而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低,高昂的求职成本,给农村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就业用人机制的深入改革,打破了大学生就业“铁饭碗”,但在用人机制仍未完全健全的今天,人为干扰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依然较大,有些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并不透明,而是面向特定的人或特定范围,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才能获取到,这也是贫困生在求职时总会面临的尴尬状况。据有关部门不公开调查显示,大学生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而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相比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更谈不上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网对自身依托支撑,从这一层面来说,则阻碍了他们的就业进程。
二、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据了解,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对于普通农民家庭,几乎相当于全家人含辛茹苦的好几年的全部收入,如果使农村家庭对教育投入失去信心,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农民为高教改革付出了沉重高额的代价,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如果他们的孩子毕业后就不了业,那也就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的高投资回报几乎为零,会导致陷入更加贫困的深渊。长期待业,将使这些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对个人对社会也造成极大人才资源浪费。而农村大学生往往肩负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支柱和希望,其顺利就业不仅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而且还能解决家庭脱贫致富的出路,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有好处。吸引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的人力资源构成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农村社会的发展余地还很大,对人才十分渴求,在党和政府正确决策和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广大农村毕业生如果在城市里就不了业,还不如直接在农村就业创业。
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他们的加入,能力的发挥,将有力推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促进乡村管理的改革,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农村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只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必将“激活”人才潜能,“带活”农村经济,农村大学生也必将成为新时期构建和谐农村的一支中坚力量。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1.国家应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村大学生就业
农村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国家应该采取针对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发展的更加具体、系统、优惠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理顺农村就业机制。国家应在出台的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给予农村大学生以特殊待遇,以示对其的特别帮扶。农村大学生由于自身具有肯吃苦,好钻研,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他们如能到基层发展,一定能很快适应并且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改善农村就业环境,积极吸引和鼓励农村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和国家西部工作。
2.积极引导农村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农村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涯后,培养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但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很有可能使他们产生悲观情绪。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帮助他们转变精英化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转变毕业生对农村的狭溢认识,引导他们察觉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释放出大量的创业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最早抢滩者将最早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新闻和舆论宣传要加强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我,积极寻求多种就业渠道,要长时期、高密度地宣传到基层农村就业的典型,积极引导他们回到农村中就业,宣传到农村就业也一样能够体现人生价值,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学校应改进和加强就业指导,注重农村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做好就业工作的过程中,应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列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特殊帮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就业面试。同时通过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把经济资助与提高学生的全方位能力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还应采用免费开放计算机房、外语语音室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社会的生存本领;针对农村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差的情况,引导他们参加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种比赛,培养特长爱好,扩大知识层面,锻炼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裕群. 论我国的就业政策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人口学刊,2004,(3).
[2]季丽.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6,(11).
[3]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4]杨金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机制探讨[J].人才开发,2007,(7).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台州学院)
[关键词]农村 大学生 就业难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就业观念落后,择业预期过高,导致其就业困难
农村大学生经过一段大学生活后,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在城市生活与工作,甚至宁可在城市中失业,也不愿回农村去工作去创业。这种落后的就业观念本身就有局限性,想凭借不多的竞争优势,在求职大军中作奋力而无劳的挣扎,无疑中将增加就业难度。
由于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要求较高,多数农村大学生还是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中那些薪水较高的单位。而这些单位的竞争本身就相当之激烈,对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求职并不具有相当的优势,很有可能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惨败下来,同时这种择业预期值过高和残酷现实之间的错位,有可能使他们个性较封闭,这种心理困境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社会人格的不相适应,成为制约农村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坎,因此,择业预期过高往往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2.综合能力普遍不高,严重削弱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我们国家,由于农村的社会本身的局限性,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农村大学生的自身定位也较为单纯,就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而出人头地,告别父辈们的传统生活,因此,大部分农村大学生除了在学习成绩上能够勤奋刻苦外,社会沟通和协调以及动手等其它综合能力培养都被忽视了。尽管在大学四年中这些能力有所弥补,但是由于现实生活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相对于城市里大学生来说,这方面尚有一定差距的,特别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由此,综合素质的劣势使得广大农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3.经济条件差与就业资源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大学生就业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应聘的压力,为了找工作支付的费用是越来越高。而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低,高昂的求职成本,给农村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就业用人机制的深入改革,打破了大学生就业“铁饭碗”,但在用人机制仍未完全健全的今天,人为干扰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依然较大,有些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并不透明,而是面向特定的人或特定范围,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才能获取到,这也是贫困生在求职时总会面临的尴尬状况。据有关部门不公开调查显示,大学生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而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相比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更谈不上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网对自身依托支撑,从这一层面来说,则阻碍了他们的就业进程。
二、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据了解,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对于普通农民家庭,几乎相当于全家人含辛茹苦的好几年的全部收入,如果使农村家庭对教育投入失去信心,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农民为高教改革付出了沉重高额的代价,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如果他们的孩子毕业后就不了业,那也就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的高投资回报几乎为零,会导致陷入更加贫困的深渊。长期待业,将使这些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对个人对社会也造成极大人才资源浪费。而农村大学生往往肩负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支柱和希望,其顺利就业不仅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而且还能解决家庭脱贫致富的出路,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有好处。吸引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的人力资源构成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农村社会的发展余地还很大,对人才十分渴求,在党和政府正确决策和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广大农村毕业生如果在城市里就不了业,还不如直接在农村就业创业。
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他们的加入,能力的发挥,将有力推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促进乡村管理的改革,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农村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只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必将“激活”人才潜能,“带活”农村经济,农村大学生也必将成为新时期构建和谐农村的一支中坚力量。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1.国家应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村大学生就业
农村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国家应该采取针对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发展的更加具体、系统、优惠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理顺农村就业机制。国家应在出台的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给予农村大学生以特殊待遇,以示对其的特别帮扶。农村大学生由于自身具有肯吃苦,好钻研,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他们如能到基层发展,一定能很快适应并且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改善农村就业环境,积极吸引和鼓励农村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和国家西部工作。
2.积极引导农村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农村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涯后,培养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但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很有可能使他们产生悲观情绪。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帮助他们转变精英化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转变毕业生对农村的狭溢认识,引导他们察觉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释放出大量的创业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最早抢滩者将最早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新闻和舆论宣传要加强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我,积极寻求多种就业渠道,要长时期、高密度地宣传到基层农村就业的典型,积极引导他们回到农村中就业,宣传到农村就业也一样能够体现人生价值,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学校应改进和加强就业指导,注重农村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做好就业工作的过程中,应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列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特殊帮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就业面试。同时通过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把经济资助与提高学生的全方位能力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还应采用免费开放计算机房、外语语音室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社会的生存本领;针对农村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差的情况,引导他们参加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种比赛,培养特长爱好,扩大知识层面,锻炼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裕群. 论我国的就业政策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人口学刊,2004,(3).
[2]季丽.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6,(11).
[3]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4]杨金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机制探讨[J].人才开发,2007,(7).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