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正在迅速成长的新课程,具有综合实践性、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特点。这决定了该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亲身解决问题才能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如照搬传统学科的方式教学,虽然易于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知识点易被接受,但是学生学习是被动模仿缺乏思考的,上机实践是整齐化一缺乏个性的,掌握的操作知识是琐碎死板的,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实现活学活用。这不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和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兴趣、意识和技能的必修课。通过系统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一、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教学生活化其实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倾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既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要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信息技术的活动课,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最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只有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例:《生活和学习的好帮手—信息技术》一课中,“信息的获取”部分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英雄少年、最喜欢的歌曲、最喜欢的食物等等融入课堂,学生很容易明白是用耳朵听、眼睛看、用手摸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在“信息的传递”部分我将书上的文本内容稍微改动了一下,把“书上的一段文字信息”改为和学校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信息,把“某校的一位同学”改为与班级手拉手学校的小伙伴。探究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争先恐后地发言,参与度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
二、嵌入教学调动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传统的信息技术以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传授知识,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上课积极性不高。而微课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课《初识Power Point》时,由于这一课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编辑文稿、制作幻灯片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精心制作的PPT,里面有声音、动画等,以期学生能被丰富多彩的幻灯片所折服。在播放的过程中,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我知道此时的学生已经深深被PPT吸引了。接着,我利用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问大家:“你们想不想制作这么精彩的PPT?”学生一个劲地点头,纷纷表示很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让人赞叹的PPT。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对Power Point有一个基本认识,产生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后面的制作幻灯片的操作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操作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提示进行操作。在学生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咨询我,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通过微课程的在线教学、移动教学,让学生随时可以学习,重复学习,将课堂化整为零,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新知识,并且能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
微课程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口授为主导的教学,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学生通过学习、操作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一循环模式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反复的操作模式能让学生将重点、难点知识成功击破,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学习,操作,再学习,再操作。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中,学生既能及时地掌握知识又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微课堂的特点,将课堂知识、課后作业、探究发现融入到微课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四、好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欢快、活跃、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在情境中得到拓展,学生情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提高。
兴趣是教学情境设计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画图”中“倒色”工具的使用时,我设计的是“给小猴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先展示一幅小猴子的图画,然后让学生想想小猴子身上每个部位是什么颜色、它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接下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工具箱中选择“倒色”工具,从颜料盒中选择合适的颜色,最后给小猴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又如,讲“画图”工具中“曲线”工具的使用,我设计的是“变脸”游戏,先展示一张普通的“脸”,通过在“脸”上加上几条不同的曲线,在屏幕上显示出了喜、怒、哀、乐不同的表情。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其乐学、好学、爱学。
五、小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主创新,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或富有艺术性等。教师在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应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点,这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更深入、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芝.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
[2]张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兴趣、意识和技能的必修课。通过系统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一、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教学生活化其实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倾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既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要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信息技术的活动课,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最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只有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例:《生活和学习的好帮手—信息技术》一课中,“信息的获取”部分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英雄少年、最喜欢的歌曲、最喜欢的食物等等融入课堂,学生很容易明白是用耳朵听、眼睛看、用手摸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在“信息的传递”部分我将书上的文本内容稍微改动了一下,把“书上的一段文字信息”改为和学校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信息,把“某校的一位同学”改为与班级手拉手学校的小伙伴。探究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争先恐后地发言,参与度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
二、嵌入教学调动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传统的信息技术以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传授知识,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上课积极性不高。而微课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课《初识Power Point》时,由于这一课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编辑文稿、制作幻灯片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精心制作的PPT,里面有声音、动画等,以期学生能被丰富多彩的幻灯片所折服。在播放的过程中,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我知道此时的学生已经深深被PPT吸引了。接着,我利用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问大家:“你们想不想制作这么精彩的PPT?”学生一个劲地点头,纷纷表示很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让人赞叹的PPT。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对Power Point有一个基本认识,产生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后面的制作幻灯片的操作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操作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提示进行操作。在学生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咨询我,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通过微课程的在线教学、移动教学,让学生随时可以学习,重复学习,将课堂化整为零,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新知识,并且能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
微课程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口授为主导的教学,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学生通过学习、操作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一循环模式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反复的操作模式能让学生将重点、难点知识成功击破,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学习,操作,再学习,再操作。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中,学生既能及时地掌握知识又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微课堂的特点,将课堂知识、課后作业、探究发现融入到微课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四、好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欢快、活跃、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在情境中得到拓展,学生情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提高。
兴趣是教学情境设计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画图”中“倒色”工具的使用时,我设计的是“给小猴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先展示一幅小猴子的图画,然后让学生想想小猴子身上每个部位是什么颜色、它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接下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工具箱中选择“倒色”工具,从颜料盒中选择合适的颜色,最后给小猴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又如,讲“画图”工具中“曲线”工具的使用,我设计的是“变脸”游戏,先展示一张普通的“脸”,通过在“脸”上加上几条不同的曲线,在屏幕上显示出了喜、怒、哀、乐不同的表情。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其乐学、好学、爱学。
五、小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主创新,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或富有艺术性等。教师在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应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点,这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更深入、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芝.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
[2]张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