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当忌“太热闹”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创办美国数学科学研究所,并获得了数学的世界顶尖奖沃尔夫奖。他把获得的不菲奖金,贡献给祖国,创办了南开数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已经初露锋芒,培养出了一批数学新人,前景可观。
  当有人问到陈省身为什么不把数学研究所设在首都北京的时候,他的回答非常干脆:“北京太热闹!”
  做学问,要离开“太热闹”,吾日三省吾身的陈省身,确实悟出了真道理、大道理。
  治学当忌“太热闹”,是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真理。孔子罢游而删诗;司马无官而史记;玄奘取经走大漠;当代的陈景润,其最辉煌者,是他在几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时期。无数的历史实践验证:做学问出成就,不可“太热闹”,要甘于清静寂寞。笔者在书店里曾经见到过一本书,名字是《中国书院词典》。翻了一下,嵩山书院、岳麓书院、莲池书院……几乎中国历史上的治学之地,都不在“太热闹”的地方。
  陈氏之谓“北京太热闹”,笔者想,也是他对当前文人扎堆之地治学现状的一种调侃。
  “太热闹”,是浮躁学风的代名词。做学问,不是实事求是、踏踏实实,而是热衷于找路子、扒门子、评职称、要学位,甚至搞“学绩工程”;不是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而是热衷于步人后尘、拾人牙慧,甚至发展到抄袭剽窃;不是刻苦钻研、穷极见终,而是热衷于出风头、挂头衔。像季羡林这样谢绝“大师”头衔的学问家,“太热闹”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
  “太热闹”,还是学商的形容词。例如:今年的“两会”上,就有与会者揭露一些“经济学家”大发“家”财的真相。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经济学家”一旦成了老板的雇佣军,他们的学问本身,也就成了“太热闹”了。
  “太热闹”,还是对学问场、学问门的拷问。大学成了大楼的同义词;高等学府成了大收费站;教育家成了腐败梯队……有些学问场、学问门还嫌不够热闹,又闹着办什么“大学城”、建托拉斯学肆。
  诚然,有些学问,不能无视实践、脱离社会。做学问不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屋成一统。但须明白:“太热闹”,不是真实的实践,而是实践的虚妄化;“太热闹”,也不是本色的社会,而是社会的无序化。把“太热闹”当成实践、看做社会,这是一个误区。建立在“太热闹”上的学问,必然是虚幻的海市蜃楼,必然是学问的假冒伪劣。
  陈省身年过花甲,在做学问与“太热闹”的关系上头脑清醒、不犯糊涂,更不随波逐流甚至说得上是不同流合污,实在不易。实际上,陈省身忌讳“太热闹”,也是他本人成功的一大因素;陈省身忌讳“太热闹”,又是他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成功的一大因素。
  但愿学人记住陈省身大师的这句话,但愿学人理解陈省身老人的一番苦心:治学当忌“太热闹”。
其他文献
“商场如战场”这个说法人们在闲聊中常用,更时时挂在企业界经营者的嘴边。把商场比作战场,这当然是就其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而言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市场经营中决策失误
在冀中能源集团公司做强做大,跨跃发展的形势下,保卫部门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如何更好的激发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松软的细沙、温暖舒适的阳光,这独特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候鸟”冬季来海南“深呼吸”。本期“潮流·旅游”栏目为大家介绍一个冬季赏景的好去
日前,一份报告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人,已居“世界第一”。何谓“科技人才”?1987年出版的《人才学辞典》所做的界定是:“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
为了尽快找到一份工作,摆脱在招聘会上屡屡受挫的局面,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都难免有些急躁和盲目。虽然每年的招聘季节完毕都会有大学生出来现身说法,专家也是针对具体案件进
前康德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作为古代哲学到德国哲学的过渡阶段,开启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哲学发展到意识内的思维水平。洛克和莱布尼茨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典型代表,两
武汉市水务集团为掌握集团所属10座水厂的现行生产工艺状况,提高集团公司自来水生产管理水平,在宗关水厂进行了执行0.1 NTU出水浊度的可行性研究。分别对2006年宗关水厂改造
苏府〔2008〕131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我市自然科学研究水平,提升自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很强的综合性基础工作;也是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而标准情报工作是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个分支,也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
泉政文[2008]1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部属驻泉各单位,各高等院校:近年来,我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