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1.以评促发展的发展观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不仅应考虑幼儿的过去,重视幼儿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幼儿的未来,要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通过不断收集每个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判断其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评价,不但要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其潜能和特长,从而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成长。
2.科学的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评价中既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技巧,也不能不要技能技巧,注意评价指导美术技能技巧的时机和方式,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
二、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具体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指标,如构思可以关注幼儿是事先构思还是事先局部构思或边画边构思;着色可以关注是否鲜明生动,协调均匀:表现技巧看是否具有利用绘画要素(线条、色彩、形状)表达情感的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等指标的评价,如幼儿是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从事美术活动,还是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或张望别人做什么等。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评价应包括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指标的评价,如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关注程度与持久程度,是否能够专注坚持直到活动完成,或是需要鼓励才能把活动进行完毕;美术作品是自己决定完成的,还是模仿他人完成的,或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的:美术活动过程中是否能大胆入手,同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创作主题和材料的个人偏好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怎样的等等。
为了保证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实践和探索将各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概括关键要素,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具体到某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活动进程、幼儿整体水平或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重点评价其中之一两个方面,或就某个题材、技法进行单项评价。但在一段时间内对全体或具体到某个幼儿的评价应体现评价的均衡和全面。
三、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各种评价方法应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及教师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前,教师应通过多种活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广泛收集评价信息,既包括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当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水平,也包括对幼儿的活动成果或作品的观察和评价,使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对幼儿在活动区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和家庭中的表现情况也应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淡化幼儿之间的评比(相对评价),实现幼儿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幼儿与课程标准比较(绝对评价),强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坚持评价的结果是现在的、暂时的,通过评价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要充分发挥家长、幼儿的主动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参与评价资料的收集,进而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评价的多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内容与要求。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侧重点应有不同。例如,让家长对幼儿进行评价,应主要集中于孩子在家中的美术活动兴趣、习惯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察和评价上,如果让家长对幼儿具体的美术学习知识技法进行评价,家长可能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可能对教师的责任心产生怀疑。
五、评价与教学融合,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动态化
新的评价理念要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首先认真实施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引导幼儿自由讨论,确定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象,让幼儿成为活动的设计者,这样幼儿才会真正地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美术活动指导与评价结合起来。
评价首先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当幼儿的作员“离谱”的时候,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教师应能善意地给予诠释。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小班幼儿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尽量采用拟人化和情景化的语言;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中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启发幼儿进一步创作: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
1.以评促发展的发展观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不仅应考虑幼儿的过去,重视幼儿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幼儿的未来,要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通过不断收集每个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判断其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评价,不但要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其潜能和特长,从而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成长。
2.科学的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评价中既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技巧,也不能不要技能技巧,注意评价指导美术技能技巧的时机和方式,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
二、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具体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指标,如构思可以关注幼儿是事先构思还是事先局部构思或边画边构思;着色可以关注是否鲜明生动,协调均匀:表现技巧看是否具有利用绘画要素(线条、色彩、形状)表达情感的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等指标的评价,如幼儿是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从事美术活动,还是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或张望别人做什么等。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评价应包括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指标的评价,如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关注程度与持久程度,是否能够专注坚持直到活动完成,或是需要鼓励才能把活动进行完毕;美术作品是自己决定完成的,还是模仿他人完成的,或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的:美术活动过程中是否能大胆入手,同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创作主题和材料的个人偏好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怎样的等等。
为了保证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实践和探索将各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概括关键要素,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具体到某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活动进程、幼儿整体水平或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重点评价其中之一两个方面,或就某个题材、技法进行单项评价。但在一段时间内对全体或具体到某个幼儿的评价应体现评价的均衡和全面。
三、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各种评价方法应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及教师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前,教师应通过多种活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广泛收集评价信息,既包括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当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水平,也包括对幼儿的活动成果或作品的观察和评价,使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对幼儿在活动区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和家庭中的表现情况也应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淡化幼儿之间的评比(相对评价),实现幼儿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幼儿与课程标准比较(绝对评价),强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坚持评价的结果是现在的、暂时的,通过评价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要充分发挥家长、幼儿的主动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参与评价资料的收集,进而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评价的多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内容与要求。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侧重点应有不同。例如,让家长对幼儿进行评价,应主要集中于孩子在家中的美术活动兴趣、习惯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察和评价上,如果让家长对幼儿具体的美术学习知识技法进行评价,家长可能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可能对教师的责任心产生怀疑。
五、评价与教学融合,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动态化
新的评价理念要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首先认真实施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引导幼儿自由讨论,确定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象,让幼儿成为活动的设计者,这样幼儿才会真正地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美术活动指导与评价结合起来。
评价首先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当幼儿的作员“离谱”的时候,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教师应能善意地给予诠释。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小班幼儿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尽量采用拟人化和情景化的语言;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中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启发幼儿进一步创作: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