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演绎的精彩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教师节前夕,刚满40岁的电机系教授孙宏斌作为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也是本届最年轻的国家教学名师,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面对荣誉和掌声,孙宏斌觉得汗颜,因为太过年轻,更觉荣誉太重。在他看来,教书育人需要百年检验,“如果将来退休之后,有很多学生还记得我,认为当初是我让他们改变很多,那才是为师的欣慰。”获奖后的孙宏斌自知、朴素、恬淡、无傲。
  
  创新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看齐
  
  博士毕业前夕,孙宏斌的导师张伯明教授希望他留校工作,延续博士期间参与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当时,新婚妻子已远赴美国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孙宏斌面临出国发展、去外企和留校任教的抉择。冷静思考后,他决定留校工作,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妻子得知后毅然放弃学业回国,支持他投身三尺讲台。“‘教’字当头”,是导师特别送给孙宏斌的4个字。多年来,他用行动诠释着对这4个字的理解。
  留校伊始,孙宏斌就承担起重要的教学任务—主讲“电力系统分析”这门为大三学生开设的最核心的专业基础课,一讲就是12年。
  “电力系统分析”是本科生进入电气工程学科殿堂的重要向导和桥梁之一。从2001年开始,为了适应“宽口径、重实践、研究型”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孙宏斌带领课组同事率先对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思路为:一个目标—建成研究型电力系统专业精品课的全国性样板;两个环节—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三个主攻方向—优化重组、研究型和趣味性。
  孙宏斌采取“提取公因子、突出主干”等措施,通过课程优化重组,提炼最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把原来的几门课程精选内容组成现在的电力系统分析课,改变了以往课程门数多、学分多的弱点。新的课程知识体系更加明晰,学时由原来的120个缩减为48个,体现了“少精宽新”的特点,并重点补充了近10年来本专业的前沿科研成果。改革后的新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与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在讲授深度和信息量上不逊色于电气工程专业最著名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本科课程,如美国的UIUC、Cornell等。Cornell大学还专门发函邀请孙宏斌去该校交流电力系统分析课教学和改革经验。
  在优化理论课的同时,孙宏斌和课题组的教师将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首次建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系统数字化实验平台,实现了电力系统物理动模从稳态到暂态的全数字化、可视化和自动化,使学生从看仪表记录大量数据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 实验能力和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满足了现代电力系统实验课的高要求。目前,绝大多数电机系本科生从该平台获益。这是世界上此种类型的顶尖电力实验平台,已在国内10多所学校推广。
  
  激发兴趣,在教学中体味快乐
  
  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电力系统分析”大部分是成熟知识点,工程经验性较强。如何提高传统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的研究性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针对这一难点,孙宏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开拓和创新,率先系统地提出并实践了富有特色的电力系统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包括历史追溯法、类比教学法、故意出错法等。
  孙宏斌在授课时常常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是当时的研究者,该怎么办?”让学生“回到过去”,与前辈们一起沿着历史的轨迹,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培养科研素养,激发自主探索兴趣。孙宏斌认为,工程学科教学中理论与实验是相互交融的,他常常在理论课中通过假想实验,鼓励学生得到一些理论的结果。
  每堂课前,孙宏斌都会提四五个问题,让大家天马行空地思考。他特别重视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最佳授课效果的尝试,以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大家耳熟能详的武侠小说等内容进行类比,配合使用生动的动画、图片,使抽象的专业知识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谈吐优雅,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游刃有余”是孙宏斌留给学生的印象。他的课不拘泥常态,讲到兴起,便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提问聆听,一段段精彩的师生对话由此生发。“孙老师的问题很具启发性,大家都积极思考,乐得回答。”博士生赵峰说。
  孙宏斌乐于利用课堂上的“时间碎片”,以课堂“花絮”的形式介绍一些专业典故、电力灾变、最新进展等,如充满哲学色彩的交直流之争、“大电网控制”、三峡工程、全国联网、“8·14美加大停电”等。不断翻新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有西方学者说过:“教师要在复杂的适应性学习过程中成为鼓动学生的源泉。”孙宏斌使“电力系统分析”成为最活跃的课程之一,凡上过孙老师这门课的学生几乎都用“有趣、生动、易学”来评价。有学生这样写道:“精心准备的课程 生动激情的授课 合理的激励机制,使‘电力系统分析’成为我们自上大学以来学得最‘带劲’、知识掌握最牢固、收获最多的课程之一。” 学生把这门课评价为“四年大学学习中最好的课程之一”。
  每当听到这些评价,孙宏斌都倍感欣然:“我是非常喜欢讲课的,我从教学中体会到一份深切的快乐。”
  
  为师之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对于孙宏斌来说,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最大的快乐。这份快乐对他而言,也是一份庄严的责任。
  每当谈到学生,孙宏斌的喜爱之情便溢于言表:“他们个个聪明优秀。每次我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出色的学生,就很想倾所学而相授,所以在教学方面多花些时间、多投入些精力是非常值得的。”
  正是这份来自心底对学生的爱,使孙宏斌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周固定抽出两天时间,专门用于教学。电力系统学科的工程性很强,需要经常到现场做科研。孙宏斌常常为了上一堂课,晚上从外地赶回北京,备课到深夜三四点,第二天上完课又匆匆返回科研现场。令孙宏斌抱憾至今的是,母亲在弥留之际还叮嘱儿子先去上课,等他火速赶回浙江老家时,老人家已不能跟儿子再说一句话。
  家人的鼎力支持使孙宏斌更加坚定地潜心教学与科研。他的日程表中,除春节回家探望父亲,几乎没有假期和周末。他的生活规律而简单:每天晚饭后研究科研课题或备课至12点。不上课的时侯,实验室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着,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进去探讨。很多没上过孙宏斌课的学生也常常慕名请教,他每问必答。
  每周孙宏斌都会安排固定的半天时间,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本科课程“电力系统分析”是上百人的大课,为了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孙宏斌直接到紫荆学生宿舍看望学生,讨论、答疑和交流,被学生誉为第一位走访宿舍的教师。
  眼光敏锐的孙宏斌常常会在给学生布置的研究课题中,“发现其中有创意的闪光点、创新潜力和欲望”,根据他们的研究情况予以免试。身为博导,他在本科生中开设SRT项目,吸引了很多学生。“我鼓励本科学生早一点来课题组,在实验室做一些真刀真枪的东西,这样他们的起点会很高,后面的加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在他眼里,即使成绩排名最后的学生也同样优秀,未来也同样无可限量。他会把组里需要完成的课题任务分给他们,在反复讨论中耐心修改他们的设计。相对于带那些成绩拔尖、科研出色的学生,这大大增加了孙宏斌的工作量,有人认为得不偿失,但孙宏斌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机会。”
  一名学生曾在网络日志上这样写道:“周四找电力系统的孙宏斌老师答疑,向他倾诉了内心的不少苦衷……感觉孙老师是我进清华这3年来遇到的最好的一位老师。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儒风范……走的时候孙老师把我送到了门口,还鼓励我:‘好好干,将来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我当时眼泪差点没出来。3年来早已习惯在周围‘大牛’们的光芒下默默无闻的我,很久没有听过这样温暖的话语。无论它是鼓励,是祝福,还是客套,一句话便把我对孙老师的崇敬推到了极至。当我走出西主楼的那一刻,我最终还是没有忍住眼眶中的泪水……周四答疑的最大收获是我重拾了尘封已久的信心。”
  “孙老师告诉我们,要围绕行业主流和国家需求选择自己的科研课题,这对我影响很大。”博士生宁辽逸说。
  每日忙忙碌碌的孙宏斌对学生有一份特有的细心。“如果实验室里有哪位学生没有吃饭,孙老师就会悄悄帮他订好饭。”博士生张明晔说。
  孙宏斌与学生亦师亦友,同时也是一位可以与他们分享内心世界的兄长。很多学生因仰其师德,沐其师泽,在做人为学上追其风范。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孙宏斌说:“你要喜欢学生,把他们当宝贝,至少在你的环节中,让学生有增量,觉得他们是非常精彩的,像喜欢自己孩子一样去喜欢就行了,仅此而已就够了。”
  回忆起一次到匹兹堡开国际会议的经历,孙宏斌难掩欣慰:“当时20来个在本科时上过“电力系统分析”课的本地学生赶来看望我,邀请我吃饭。他们至今仍然记得我,喜欢我这个老师,我感到很快乐,有那么点儿桃李满天下的感觉。”
  
   一旦选择,一生执着
  
  教坛执鞭12载,从首上讲台到后来数百堂课的烂熟于心,孙宏斌对每一节课都一丝不苟,每次课前都会用4个多小时备课。“即使是最熟悉的课程,没有这4个小时的提前备课都会觉得不太放心。否则你站到讲台上就不会很流畅,不会带着思考、带着激情去讲这门课。另一个原因是,你要想方设法让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在新意中,你讲课才会更有激情。一名教师的备课时间和讲课激情充足与否,学生在课堂上都会感受到。”孙宏斌说。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孙宏斌认为,为师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拥有高深的学识。“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科研上要达到很优秀的水平。如果学生觉得一个教师心中的东西比讲出来的要多10倍,就会对这个教师很敬仰,喜欢上他的课,就会更加集中精力听课,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一名在科研上富有成就和经验的教师会有很多体会,这些体会对学生最具吸引力。”
  本科专业基础课、研究生选修课、指导博士研究生、承担科研攻关项目,忙碌充实的孙宏斌乐在其中。对教学和科研抱有一种反思已成为他的常态:在思维中碰撞,在碰撞中思维。
  孙宏斌对于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他发现自己对于科学探索和为师授业有一种越来越深的爱。一旦选择,一生执着。正是这一选择,这份执着,使年轻的国家教学名师孙宏斌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成就斐然并不断扩展延伸,以学者、思想者、奉献者、挑战者的姿态,内守着精神上的博大宽广,向着自己的理想王国,向着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金字塔顶端欣然前行。此生执教,无怨无悔。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北方工业大学作为北京市市属工科院校,一直把实践教学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经过长期实践,学校建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四个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一个素质(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提出了在大学本科阶段实施“综合工程实践教育”
■10月23日,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候选人、前经济部长阿尔塞以55.1%的得票率当选新一任总统。其主要竞争对手,公民社群党候选人、前总统梅萨获得28.83%的选票。11月8日,阿尔塞宣誓就职。  ■10月25日,立陶宛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第二轮投票,选出141个席位中剩余的68席。两轮投票后的初步结果显示,反对党祖国联盟一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入党获得50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执政党立陶宛绿党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建党伊始,党就开展了对外工作。9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回顾历史、总结规律,对于不断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9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把握规律,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对外交往始于建党之初,当时,我们党就同共产国际保持着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积极争取国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着学校 “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和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意见,教材建设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教委关于《北京高校“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促进推广运用”的指导方针,积极配合“质量工程”建设,制定了学校教材规划的整体建设思路。     建
编者按: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同志全身心投入学校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为师生员工办实事不辞辛劳,为学校发展解难题呕心沥血,推动了学校建设发展。她虽身患癌症但仍忘我地工作,以真情的付出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爱戴,是当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  今年5月,北京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王安顺同志作出批示:张雪同志事迹十分感人,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和学习榜样。7月,李长春、刘延东、刘云山、刘淇等领导同志先后
本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小冲突,当家长和舆论介入,事情就发酵演变成一场暴力。谁最后成为这场暴力的受害者?是努力想当好班主任的年轻老师,还是那个瘦弱的有些逆反的少年?1  高一学生腊志东开学第二天就到数学组办公室找班主任刘长乐。  他说,刘老师,能把我座位朝后头调吗?我想坐后头,最好是最后一排。  校址新迁,搬过来才两个年头,校园内一切全是崭新的,空气中飘满了刺鼻的油漆味,他们一踏进校门就得呼吸这种无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离退休党支部成立于1996年,现有38位党员,其中80岁以上的老党员23人,70岁~79岁的11人,69岁以下的4人。10多年来,党支部经过了6届支部委员会。历届支委沿袭着良好的工作作风,秉持党性原则,凝聚人心。尽管党员们大多年事已高,但他们仍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经常针对时事热点进行讨论,发表各自观点,为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他们以实际行动倡导老有所为,在各
艺术干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它以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根据美国艺术干预协会(AATA)的定义:所谓艺术干预,是指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等形式,运用在心理治疗的工具或媒介。它使人们透过口语、非口语的表达及艺术创作经验,去探索个人的问题及潜能,以协助人们达到身心平衡。艺术干预又可以称为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The
对于“李艳梅”的大名早有耳闻,第一次对上号是在2009年8月26日的本科生迎新现场。李艳梅一袭红衣、一个双肩背包,在化学系迎新现场忙前跑后,长发飘飘,朝气蓬勃。  1982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又在清华大学任教,用李艳梅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两件事情:一是当教师,二是在化学领域搞研究,有此两大幸事人生足矣。尽管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从教15年的李艳梅依然眷恋三尺讲台,
励轩,男,汉族,1985年出生,2009年入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扶危济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励轩200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1年又顺利升入该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励轩始终铭记党员职责,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坚持扶危济困。在浙江象山读高中时,他即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中,省出一半来资助贵州黄平县一名学生,直到他考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