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马克思主义“进头脑”的路径探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对大学生成长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三进”,必须坚持以生为本、通俗化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情感入理论而真,理论入情感而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四真;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225-02
  习近平同志在五四讲话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是一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能量的生力军,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这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服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成为有责任感、有公德心、有担当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就显得十分关键和必要。这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走进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理论讲授要入情入理,情感并用。
  一、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主要指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自觉自愿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1.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本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立场、态度、方法,以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为根本,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的求知、现实问题的求索、文化修养的提高、科学思维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听得明白的道理。理论的讲授要讲逻辑,要带着对大学生的感情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要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耐心细致,体贴入微地疏导大学生情绪,解开思想疙瘩。否则,理论的讲授只能是隔靴搔痒、空洞乏味、枯燥干瘪,毫无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1]。要考虑到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才有可能将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会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才会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实践、走进生活、走进大学生的心理[1],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显现理论本身的魅力及引领、指导的作用[2]。
  2.力求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和亲和力,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艰深的理论、晦涩的语言,用生动的、形象的、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学生接受、信服它。因此,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用清晰简练、通俗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用寓原理于口语、寓说理于叙事的形式,使大学生听懂、信服并用于实践[4],并运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内化为中国式的理论,深入到中国社会的生活和实践,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力量。但需要警惕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避免和防止理论的教条化、僵化。要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片面的理解,需要多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应该注意,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不等于庸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复杂的、抽象的理论,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便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要引导学生回归原著,教师要真懂、真信、真学、真用,要在讲授过程中注重情感与理论的结合。
  1.引导学生回归原著。马克思主义原著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不能回避的材料。阅读原著就是引导大学生回归原始资料,回归原点,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和经典,阅读经典,思考经典,引发学生思考,从阅读中发现自己,进行自我理论和情感教育。
  第一,引导学生回归原著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论阅读和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通过阅读原著,分析经典话语,挖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认识的深度,不仅能够准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把握理论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理论的心路历程,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时代、对社会、对人類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刻的人生思考,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而且深刻地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和真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叩问人生存在,生命价值,思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使命感、责任感的关系,思考和探求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第二,通过大学生回归理论原著,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原著到教材如何实现有效的转变。这有助于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原著或者原点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于理论的学习和思考。理论的魅力是无穷的,思考的力量是永久的。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独立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良好的思考和阅读的习惯,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走入马克思经典作家的世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人生、社会,关注自身、人类的发展,进而自觉自愿为过更有意义的人生而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为民族和国家发展而努力,塑造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讲授者的“四真”。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多数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迫于现实压力,“非自愿”地上课。在课堂上,玩手机、做专业课作业成为“新常态”,导致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学,彼此“将就”的不良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与开设课程的初衷相去甚远,更难以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求。习近平说:“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需要教师在自身上下足功夫。   第一,深钻细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习惯精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了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通过对比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进行理论学习、思考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说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准确传授理论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与大学生们在思想深处产生真理共鸣,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理论的魅力,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
  第二,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博闻强识。讲授者必须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严密的教材逻辑体系,讲课有条有理,引经据典,而且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善于把握课堂的起承转合,寓教于乐,将晦涩的理论,解读成鲜活的生活实际和人生感悟,将严肃的政治问题和理论,在谈笑风生之间,引导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地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且,讲授者应旁涉人文学科的知识,寓政治性与学术性于一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拥有文学的语言素养,拥有史学的厚度,社会学的理论,哲学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等,成为集多种学识于一体的“一专多能”型教师;要求讲授者必须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科学的素质和精神,注重日常生活中各类知识的学习,注重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关联,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地讲授晦涩的理论,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用理性启发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自觉培养责任心和责任感。
  第三,服膺马克思主义学说。讲授者要阅读和理解马恩的原著,要热情地学习和研究,要发自内心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细细挖掘理论的深度,慢慢体会理论的厚度,渐渐提升理论的高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理解和研究,应怀着崇敬之情,虔敬之心,冷静思考,认真研读,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要保持一颗火热之心,服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真品读理论,深钻理论,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有效地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讲授者要拥有较强的逻辑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科学精神,进行教学和科研,达到教学推科研,科研促教学的效果;能够针对课程讲授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有效的理论研究和思考,做出高质量、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真正体会到理论和思考的魅力,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并发自内心地服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如初的热情,有精确而深刻的见解,才能触动学生,让学生信服,感动学生。
  第四,真用马克思主义。讲授者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传达给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体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而要真用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中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立场坚定地宣讲马克思主义,对各种企图改变党和国家性质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无情揭露和彻底批判,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
  3.情感入理论而真,理论入情感而实。马克思主义进大学生头脑必须正确处理情感与理论的关系,要求情感入理论而真,理论入情感而实。
  第一,“以情入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关键。过去,很多人有刻板的印象,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居于庙堂之上的学说,讲授者只是政治思想的宣传者,是传达者,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冷冰冰的政治理论,不是不知所云的哲学理论,不是絮絮叨叨的刻板的说教,而是充满爱和关怀的学说。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中,必须要以情感为突破点,饱含感情地讲授,以情入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引导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爱、人性、自由的学说,明白这些饱含感情的词语背后,实质上是关于责任感、道德感的追求。唯有真情实感地讲授,真情实意地投入,将讲授者自身融入课堂,参与到大学生的成长,将情感注入理论,理论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富有人性,更有说服力,更有生命力,理论的魅力才能彰显,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大放异彩。
  第二,“以理入情”要求教师要熟稔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将马克思主義理论从学科体系转化为讲授体系,将情感融入理论的讲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等问题,深深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浓厚的人文情怀,深厚的人文关怀。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拨动他们心底充满爱的琴弦,震撼他们的灵魂,才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一颗赤子之心,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为“天地立命”,为民族、国家、社会立身,为“万世开太平”。
  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进头脑”,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培养人文和社会关怀的意识,而且能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18-21.
  [2]关颖. 社会科学普及载体创新的意义、模式与保障[J].理论与现代化, 2011(4):79-84.
  [3]列宁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4]张雷声.学科功能的发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52-56.
其他文献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结合文化生态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对花灯历史文化、渊源、发展历程进行的阐述,通过文化生态学三个维度(物质层面、制度层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要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高校应致力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性、
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对船舶驾驶员提出新标准,结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航"行认识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
本文根据碳 -碳复合材料的抗压、自润滑特性 ,进行面接触摩擦配付的装置设计 ,并就摩擦、磨损作对比实验研究 ,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进步二者之间等量关系的新型科学,是以实现经济与技术的最佳融合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重要
从大工程观视野出发,考虑对目前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为课程龙头,将关系密切的《高分子成型设备》课程并
阐述了国内外电弧焊焊接材料的应用现状,对比了我国电弧焊焊接材料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分析了制约我国电弧焊焊接材料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我国电弧焊焊接材料发展面临的
在闽台交流交往需要的大背景下,妈祖信仰架起了连接两岸百姓的一座桥梁。随着妈祖信俗在文化上的归位,小村港里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妈祖信俗复苏的背景下,港里村展示出了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社会责任感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立德树人、浩然正气、勇于担当和天下为公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深入研究和批判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社会责任
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已逐渐显露,而目前辅导员进公寓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对安徽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