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胶东半岛西北部,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划过秦时明月,穿过唐风宋韵。在水一方,它面朝渤海湾畔,犹如从烟波浩渺的水墨诗画中走来。它就是招远市高家庄子村,一个招远的“小北京”。这里保留着大片的古民居,是目前胶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各类历史建筑最为齐全的古村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生活一直是我们所期待的。着一身荷香,一路行驶在荣乌高速上,直至灯辉辉,月微微时抵达。缱绻的心事伴着月色的辉映,肆意泼墨写意着与高家庄子村相聚的渴望。
半窗疏影 醉梦千年的招远“小北京”
晨起,整个招远笼罩在薄雾中,从窗外望去,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如此美景仿佛梦回百年又千年。一路走,一路寻觅,薄雾慢慢散去,高家庄子村的千年古韵也慢慢拉开了帷幕。
相传,西汉末年,一高姓人士路过此地,看到这里南高北低,两侧平缓的丘陵地形,宛如一条巨龙俯卧。又有一条小溪由南向北注入渤海,碧水弯曲呈九道湾(俗称“九龙沟”)。这居高临下的地形,恰与高姓巧合,于是高姓人士大喜,遂与众人商定来此定居,取名高家庄子并沿用至今。千古风月犹未尽,寻寻觅觅轮回转世,尽在这高家庄子村里了。
据招远史志记载,元至正年间,勾下店人徐进出任渤海守墩吏后,遂携家人由勾下店迁居朱宋村;元末明初,朱宋村徐进之族人迁居高家庄子村。所以现在高家庄子村以徐姓居为多。招远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爱山说:“清代,进京经商的徐氏家族,发财致富后回乡修宅建院,借鉴北京的建筑式样,兴建房院。村北三条大街同时兴建,两旁大门楼,高台阶的京式四合院沿街铺开,现在村里保留下来的四合院多达100多幢,其中设计最科学、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是徐其珣故居。”徐其珣故居完全按照老北京四合院的形式修建,住房由北向东向南依次降低,讲究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法制度。房子正间为客厅,窗外设有避雨走廊,两端厢房左是储藏室,右为厨房;南屋则为仆人居住。房子最东间为客厅,厨房由一传菜窗相通,结构十分科学合理。
虽历经岁月洗礼,我们还能依稀看到胶东地区少有的精雕细刻的“三雕”。黄土与麦秸草混合在一起垒砌而成的墙,厚达一尺二寸。徐国玺说:“我今年63岁了,住在这里60多年了,房子冬暖夏凉,住进来后也没有修过,房子特别结实耐用。” 老人还向我们介绍起了门楼上京味儿十足的京式彩画。据老人说,这些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有助于木料的防腐防蛀。400多户人家,有100多户住在老北京式的四合院内。
清末民初是高家庄子村的鼎盛时期,村民安居乐业,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得“招远小北京”的美誉,从此远近闻名。每段时光里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千年古韵的高家庄子村敞开怀抱等你来,分享岁月沉淀下的故事。
古道陌路 登莱滨海古官道上的经典村落
高家庄子村,既有明清时期胶东建筑艺术的传统,也是登莱滨海古官道上商业村落和家族村落合二为一的典范。
这里的房屋多为黑色青砖砌成,石头与石头之间结合非常严密,就连一根麻线都塞不进去,俗称麻缝线。门开在东南,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大门一般是槐木制成,下面设有门枕,门枕里头凿个眼儿,把大门顺入头,再加上铁保护,形成一体;还有的门枕上设有门鼓,以增加美观效果,门鼓上有的雕刻有狮、虎、豹等动物像,以增加住宅吉祥。门上梁则多有屏子,上有山水画或吉祥祝福词。门楼常高出南屋一截,形状与正屋屋顶一样,设有五脊六兽,所立之兽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住家的威武之态跃然于眼前。整个门楼的枢纽和关键是大门的“门枝”,用来固定上梁和门轴。门楼的中间位置多镶嵌两只面目狰狞的螃蟹。据村里人说,主要是因为在外经商做官的人太多,镶嵌螃蟹是为了取其外形之义“横行天下”,寓意破除万难,事业兴旺。门过梁两端都有两个垛子,以备过年过节、喜庆之日张贴福字或喜字。如果是有功名的人家,还会设立“夹杆石”,以悬挂旗帜,炫耀实力。夹杆石由两块齐整石块并立而成,旗杆多为木质,立于两石之间,钻孔固定。“村子现存的夹杆石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李爱山说。
依势而修,村内有半截胡同、大刀胡同,还有圩子墙。据史料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徐氏族人中的富裕大户为保财产和人身安全,筹资环村修建了圩子墙。墙体由石灰、沙子、黄土浇灌而成,墙高6米,宽2米,总长2100米,墙外壕沟环绕,沟宽15米,深3米,水深1米。围墙间建有东门“山屏”、西门“环溪”、南门“同义寨”、北门“海濠”。如此规模的城墙在胶东地区也少见,只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圩子墙只有断断续续的几百米了。
在日落黄昏的夜色中,高家庄子村大门校门一关,整个村子就如铜墙铁壁一样,通宵的更声,达旦的鸡鸣,一片盛世祥和的太平景象,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晨钟暮鼓 安之若素的高家庄子村
走进高家庄子村,空气中的海腥味与浓郁的乡土风情融合在一起,更是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交汇。穿过大街小巷,高家庄子村的千年历史便清晰起来。
高家庄子的四合院讲究风水,尤其讲究八卦,讲究“坎宅巽门”。“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还寓意财源不竭,金钱流畅。不仅如此,村子内有一条连贯南北两城门的主干道,七条东西向大街,另有联结东西大街的南北小街巷十余条。街巷整体格局组成了一个“进宝”图案。在这老街回眸,镇龙庵、关帝庙、徐其珣故居、徐氏宗祠、木梨树、圩墙、护城河等,带我们一起叩响千年古韵高家庄子村的门扉。
建村于西汉的高家庄子村,从不缺少故事,关于镇龙庵的传说,就有两个版本,一种传说,东汉年间,有一风水先生路过此地,看到这里有一个山丘,每年上涨,由此预言这个地方可能出恶人,他建议村里在此修一镇龙庵,在庵下埋一把斩龙剑,从此这个地方就可变成风水宝地,于是村民们照办了。庵里自然少不了钟跟鼓,东南角为钟,西南角为鼓,钟楼基座为石条叠砌,上面是支撑钟楼的檐柱,为木石十字榫卯结合,这样底部既不容易受潮,也不易变形,没用一颗螺丝或钉子,工艺之精妙让人拍案叫绝。
讲究工艺的除了镇龙庵还有关帝庙,相传,关帝庙的两侧是琉璃的装饰,经过考察,确定是琉璃制的,重修时琉璃装饰已经被替换下来,现收藏在村里。据记载,关帝庙系明万历年间兴建,重修时庙顶更换为黄蓝绿琉璃瓦,五脊六兽,无颜六色,金碧辉煌。仔细观察,庙顶正中还有座小庙,这里面不知道又有多少故事。
关帝庙街上的古民居以六大家住宅为主,六大家为兄弟六个,父亲徐潜修对兄弟六个各有分工,老大、老二去青岛经营祖业货栈,老三、老四在家守业,老五、老六读书求功名。现在关帝庙的西侧就是老三徐其珣的故居,從屋子的顶梁也能看出来主人家的讲究。
村内的东西大街是祠堂街,徐氏祠堂建于嘉庆十四年,始建者是乾隆六十年考中恩科武举御前侍卫的徐云峰。祠堂北三间,西厢两间,院内有古柏、古木梨树。“派衍西川三千里弓裘遥接,移居北海五百年俎豆如新”,明柱两旁的这幅黑底金边瓦联道出了徐氏家族的历史背景和渊源。
高家庄子村走过了晨钟暮鼓,洗尽了妆粉铅华,赏遍了火树银花。时光渐行渐远,于繁华尽处,村子街头巷尾亮起灯照亮了来时的路。
(编辑/吴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生活一直是我们所期待的。着一身荷香,一路行驶在荣乌高速上,直至灯辉辉,月微微时抵达。缱绻的心事伴着月色的辉映,肆意泼墨写意着与高家庄子村相聚的渴望。
半窗疏影 醉梦千年的招远“小北京”
晨起,整个招远笼罩在薄雾中,从窗外望去,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如此美景仿佛梦回百年又千年。一路走,一路寻觅,薄雾慢慢散去,高家庄子村的千年古韵也慢慢拉开了帷幕。
相传,西汉末年,一高姓人士路过此地,看到这里南高北低,两侧平缓的丘陵地形,宛如一条巨龙俯卧。又有一条小溪由南向北注入渤海,碧水弯曲呈九道湾(俗称“九龙沟”)。这居高临下的地形,恰与高姓巧合,于是高姓人士大喜,遂与众人商定来此定居,取名高家庄子并沿用至今。千古风月犹未尽,寻寻觅觅轮回转世,尽在这高家庄子村里了。
据招远史志记载,元至正年间,勾下店人徐进出任渤海守墩吏后,遂携家人由勾下店迁居朱宋村;元末明初,朱宋村徐进之族人迁居高家庄子村。所以现在高家庄子村以徐姓居为多。招远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爱山说:“清代,进京经商的徐氏家族,发财致富后回乡修宅建院,借鉴北京的建筑式样,兴建房院。村北三条大街同时兴建,两旁大门楼,高台阶的京式四合院沿街铺开,现在村里保留下来的四合院多达100多幢,其中设计最科学、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是徐其珣故居。”徐其珣故居完全按照老北京四合院的形式修建,住房由北向东向南依次降低,讲究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法制度。房子正间为客厅,窗外设有避雨走廊,两端厢房左是储藏室,右为厨房;南屋则为仆人居住。房子最东间为客厅,厨房由一传菜窗相通,结构十分科学合理。
虽历经岁月洗礼,我们还能依稀看到胶东地区少有的精雕细刻的“三雕”。黄土与麦秸草混合在一起垒砌而成的墙,厚达一尺二寸。徐国玺说:“我今年63岁了,住在这里60多年了,房子冬暖夏凉,住进来后也没有修过,房子特别结实耐用。” 老人还向我们介绍起了门楼上京味儿十足的京式彩画。据老人说,这些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有助于木料的防腐防蛀。400多户人家,有100多户住在老北京式的四合院内。
清末民初是高家庄子村的鼎盛时期,村民安居乐业,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得“招远小北京”的美誉,从此远近闻名。每段时光里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千年古韵的高家庄子村敞开怀抱等你来,分享岁月沉淀下的故事。
古道陌路 登莱滨海古官道上的经典村落
高家庄子村,既有明清时期胶东建筑艺术的传统,也是登莱滨海古官道上商业村落和家族村落合二为一的典范。
这里的房屋多为黑色青砖砌成,石头与石头之间结合非常严密,就连一根麻线都塞不进去,俗称麻缝线。门开在东南,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大门一般是槐木制成,下面设有门枕,门枕里头凿个眼儿,把大门顺入头,再加上铁保护,形成一体;还有的门枕上设有门鼓,以增加美观效果,门鼓上有的雕刻有狮、虎、豹等动物像,以增加住宅吉祥。门上梁则多有屏子,上有山水画或吉祥祝福词。门楼常高出南屋一截,形状与正屋屋顶一样,设有五脊六兽,所立之兽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住家的威武之态跃然于眼前。整个门楼的枢纽和关键是大门的“门枝”,用来固定上梁和门轴。门楼的中间位置多镶嵌两只面目狰狞的螃蟹。据村里人说,主要是因为在外经商做官的人太多,镶嵌螃蟹是为了取其外形之义“横行天下”,寓意破除万难,事业兴旺。门过梁两端都有两个垛子,以备过年过节、喜庆之日张贴福字或喜字。如果是有功名的人家,还会设立“夹杆石”,以悬挂旗帜,炫耀实力。夹杆石由两块齐整石块并立而成,旗杆多为木质,立于两石之间,钻孔固定。“村子现存的夹杆石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李爱山说。
依势而修,村内有半截胡同、大刀胡同,还有圩子墙。据史料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徐氏族人中的富裕大户为保财产和人身安全,筹资环村修建了圩子墙。墙体由石灰、沙子、黄土浇灌而成,墙高6米,宽2米,总长2100米,墙外壕沟环绕,沟宽15米,深3米,水深1米。围墙间建有东门“山屏”、西门“环溪”、南门“同义寨”、北门“海濠”。如此规模的城墙在胶东地区也少见,只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圩子墙只有断断续续的几百米了。
在日落黄昏的夜色中,高家庄子村大门校门一关,整个村子就如铜墙铁壁一样,通宵的更声,达旦的鸡鸣,一片盛世祥和的太平景象,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晨钟暮鼓 安之若素的高家庄子村
走进高家庄子村,空气中的海腥味与浓郁的乡土风情融合在一起,更是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交汇。穿过大街小巷,高家庄子村的千年历史便清晰起来。
高家庄子的四合院讲究风水,尤其讲究八卦,讲究“坎宅巽门”。“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还寓意财源不竭,金钱流畅。不仅如此,村子内有一条连贯南北两城门的主干道,七条东西向大街,另有联结东西大街的南北小街巷十余条。街巷整体格局组成了一个“进宝”图案。在这老街回眸,镇龙庵、关帝庙、徐其珣故居、徐氏宗祠、木梨树、圩墙、护城河等,带我们一起叩响千年古韵高家庄子村的门扉。
建村于西汉的高家庄子村,从不缺少故事,关于镇龙庵的传说,就有两个版本,一种传说,东汉年间,有一风水先生路过此地,看到这里有一个山丘,每年上涨,由此预言这个地方可能出恶人,他建议村里在此修一镇龙庵,在庵下埋一把斩龙剑,从此这个地方就可变成风水宝地,于是村民们照办了。庵里自然少不了钟跟鼓,东南角为钟,西南角为鼓,钟楼基座为石条叠砌,上面是支撑钟楼的檐柱,为木石十字榫卯结合,这样底部既不容易受潮,也不易变形,没用一颗螺丝或钉子,工艺之精妙让人拍案叫绝。
讲究工艺的除了镇龙庵还有关帝庙,相传,关帝庙的两侧是琉璃的装饰,经过考察,确定是琉璃制的,重修时琉璃装饰已经被替换下来,现收藏在村里。据记载,关帝庙系明万历年间兴建,重修时庙顶更换为黄蓝绿琉璃瓦,五脊六兽,无颜六色,金碧辉煌。仔细观察,庙顶正中还有座小庙,这里面不知道又有多少故事。
关帝庙街上的古民居以六大家住宅为主,六大家为兄弟六个,父亲徐潜修对兄弟六个各有分工,老大、老二去青岛经营祖业货栈,老三、老四在家守业,老五、老六读书求功名。现在关帝庙的西侧就是老三徐其珣的故居,從屋子的顶梁也能看出来主人家的讲究。
村内的东西大街是祠堂街,徐氏祠堂建于嘉庆十四年,始建者是乾隆六十年考中恩科武举御前侍卫的徐云峰。祠堂北三间,西厢两间,院内有古柏、古木梨树。“派衍西川三千里弓裘遥接,移居北海五百年俎豆如新”,明柱两旁的这幅黑底金边瓦联道出了徐氏家族的历史背景和渊源。
高家庄子村走过了晨钟暮鼓,洗尽了妆粉铅华,赏遍了火树银花。时光渐行渐远,于繁华尽处,村子街头巷尾亮起灯照亮了来时的路。
(编辑/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