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同治理创新的地方探索——基于杭州实践与经验的研究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ul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自主空间日益扩大,社会主体自我意识觉醒,如何应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治理危机,寻求善治良政,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成为治理的新起点。本文通过对杭州协同治理创新的实践与经验进行研究,归纳出具体举措,如践行“我们的价值观”、实行“开放式决策”、培育社会复合主体、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智慧治理。但也发现存在着治理机制的立法缺失、行政手段过多干预社会空间、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不完善、治理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最后从基本制度建设、社会力量培育、参与渠道拓宽、治理考评方式方法改进等方面提出完善杭州协同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海防主要在明、清两代,明代以防倭为主.其重点区域在浙江一带。从明初开始,倭寇就繁入犯东南沿海一带,朝廷为此在沿海设立军事卫所,以防备倭寇,到了嘉靖初年,由于“人贡事件”发生,导致市舶司废止,海禁政策也更加严格,使得一度以来比较活跃的沿海走私贸易转变为武装走私、武装抢劫。
如何认识庄子思想中“丧我”、“无己”的实质内涵,特别是其超越精神与安命顺世之道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人间世》中的“心斋”思想及其由此提出的具体语境的分析,指出庄子所谓“丧我”、“无己”的真谛在于“虚己”,而“虚己”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恰恰在于存己全生。有鉴于此,文章对庄子思想的内在矛盾趋向及其政治哲学意蕴进行了新的阐发。
2013年11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学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出土资料与战国秦汉社会转型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秦汉室副主任邬文玲主持,《浙江学刊》杂志主编徐吉军、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秦汉室主任杨振红先后致辞。杨振红在致辞中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阐明了会议的主题及预期目标,指出: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发端,至秦汉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体制,对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受中央与地方、豪族关系影响,秦汉四百年间朝廷不断调整郡县长官任免升迁属吏之权。郡县长官任免升迁属吏权的变化虽是制度史问题,但与当时的社会变迁、政治波动有极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央与豪族关系、国家地方政策变化的晴雨表。
《公务员法》第54条没有彻底破除公务员执行上级错误命令所面临的困境。由于违法性阻却事由出罪功能的虚化、行政行为无效理论的非制度化和“明显违法”标准的多元化等制度因素,第54条就上级错误命令执行后的责任分配设计无法有效遏制上级错误命令付诸执行这一问题。第54条的异议程序即使经改进也受制于责任机制、行政成本、考核制度等深层因素,无法发挥激励公务员主动审查上级命令的功能。相对于针对该问题的直接规制措施而言,政府层面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内部检举制度、现代绩效考核制度、公正委员会制度等间接规制措施更能有效降低
中共浙江省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梦与浙江实践”重大课题研究于近日完成,这一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系列丛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中国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为系列丛书作序。全书共分七卷,即总报告卷、经济卷、政治卷、文化卷、社会卷、生态卷和党建卷,合计200多万字。
洛克的“自然状态”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自然状态受自然法的支配,而自然法就是理性法或道德法,因此,自然状态也就是有法则而有道德的关系世界,包含着一系列关于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则。在此意义上,洛克的自然状态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像霍布斯或卢梭心目中那种非社会性的状态。这意味着,政治社会是基于一个(受道德法支配的)伦理社会。
迄至今日,元代诗文研究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研究界已基本认可元代诗文创作成绩斐然的事实。与先秦、两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诗文研究相比,元代诗文研究在21世纪之前多为元曲研究所遮蔽,
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研究界通过深入反思,打破了旧的庸俗社会学研究模式的束缚,在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国内文学研究领域仍然相当繁荣。但与量的积累相比,质的提升尚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还分别出现了以“泛话语化”的文化研究和“纯技术化”的文献考证代替文学研究的倾向。如何强化文学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有效地借助其它学科的知识更加深入地解读文学现象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如何深化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更及一步地发掘文学的艺
近代交通体系特别是铁路的建设与运行,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大量人口与经济活力,进而为城市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以大区域视野进行审视,近代东北城市体系沿交通线路生成并发展,影响城市分布及布局的军事及政治因素的主导性渐为经济与交通动因所替代,点状稀疏型城市布局亦转变为带状的交通联动型城市结构体系。机械化交通体系的建构,使民众的居住地点由分散状态趋于向交通结点处集中,推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生成,改变了近代东北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同时,在近代交通变革的决定性影响下,城市地域状态无论是从平面还是立体角度都发生了前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