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文化基础课程开发思路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long_liu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但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本文提出基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文化基础课程开发思路,就工学结合理念下课程开发要遵循的步骤、策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文化基础课程;开发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49-02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流程与适应性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是工作和学习结合一体的课程。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核心理念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学生、文化的需要,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宗旨,以职业教育课程观为指导,设计或编制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评价标准的过程。工学结合的课程要与专业工作紧密联系,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在开发时一般遵循以下流程,见图1。任何一项专业的工作过程都是各个学科知识、相应专业技能的集成,每一个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都是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呈现。因此,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中心开发职业课程,必定要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要以全面培养学习者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不仅满足职业培训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将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各项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研究教学的可行性,编制教学模块或项目课程。
  在工学结合课程理念下,中职文化基础课程要合理定位,明确目标,积极改进课程模式,开创具有职教特色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将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出来。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包括多个基础学科内容,文化基础课程应为专业服务,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培养素质。对于不太强调知识系统性的基础学科,如语文、德育和体育课程,可以借鉴工学结合课程里的项目课程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进行改革,强调让学生“做中学、做中悟,学中做、学中悟”,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导向,课堂教学模式不拘一格,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至于学科知识系统性与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等,则不宜过分破坏其知识结构。例如,在专业课程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个工作项目,让学生加工某一锥形零件。学生由工作项目引领,经历备料—计算—写程序—调试—运行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从真实工作中获取数控编程所需的知识与实操技能,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教学得到完整的体现。但是,如果要求学生加工一个球状零件,即便学生对数控编程与操作已经很熟练,恐怕也会在数据计算方面栽跟头。因此,可以综合运用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这三种模式,对数学科目进行课程开发。利用模块课程能保证知识内容的相对完整性;项目课程模式则可以弥补模块衔接问题,将各个基础知识点连接成为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储备;而学习领域课程能较好地解决在专业工作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的过程化学习问题。数控专业的中职数学课程以专业学习和学生水平所需为原则筛选课程内容,以阶梯模块形式出现;各模块中运用各种工学结合课程形式组织教学,开发数控数学校本教材,教学设计要体现让学生通过具体专业工作过程掌握工作中要求运用的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令学生逐渐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从单独到合作的创新学习方式,为后面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做好基础知识和行为惯性上的准备。
  工学结合下文化基础
  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专业课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应重视文化基礎课的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只有搞好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其他专业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使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成为可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是其他课程建设的前提,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现行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6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工学结合观念的引入,使得实用技术性知识成为主体。文化基础课程是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开发也应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中。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开发必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原则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工作过程导向),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工学结合理论视角下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分析、描述现代某一职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然后是系统化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有着相对独特的课程开发模式,以职业分析为起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培养基础的新课程模式。在工学结合理论指导下,我们开始探索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开发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开发要遵循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要确立现代化的育人目标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观,在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基础课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与各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
其他文献
研究了多项式系数差分方程Pn(z)f(z+n)+… +P1(z)f(z+1)+P0(z)f(z) =0和Pn(z)f(z+n)+… +P1(z)f(z+1)+P0(z)f(z)=F(z)的亚纯解的增长性、零点收敛指数和小函数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推广了相关的结论.
<正> 一、线形要求设计师必须牢记,要建造顶推桥梁,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线形必须是直线和等曲率曲线或者两者兼有。这一点通常不太注意,因为道路设计师不是桥梁建造者。桥梁
摘要:如何促进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有效培养是每个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经常反思的一个课题。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小教师”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行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教师”角色;有效培养;计算机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59-0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技能比赛越来越多,从原来的
哲学即人学,但哲学一开始并不是人学。在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和近代的认识论哲学中,人的特殊存在完全被人的一般存在所淹没了。只有现代哲学才凸显了人的重要性,并把人学作为哲学的
近年来,数控专业发展迅猛,由此引发了该专业实习工位短缺的问题。本文从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引入数控仿真软件、加强校企合作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在不增加数控设
以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为溶剂、氯化锂(LiCl)为添加剂,通过测定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能来考察LiCl对纤维素/[AMIM]Cl溶液纺丝性能的影响,发现纤维素/[AMIM]C
根据润滑理论,考虑弹性变形,推导了轴承微极流体弹流润滑三维问题的Reynolds方程。结合约束条件,利用编程软件分别模拟出了点接触和线接触微极流体弹流润滑条件下的三维数值解,数
文章通过梳理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脉络,探寻绘画中的笔墨创作手段,挖掘出画作中作者的审美特质。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和象似性理论一直是语言学界讨论的话题,文章从英语拟声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特点和分类进行分析,探讨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联。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在我党历史上可谓典范。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为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