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与真实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师范大学
  摘要:二十世纪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以一种独特的“卡夫卡式”的写作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以惊人的荒诞框架和同样惊人的真实细节再现了人的异化主题。作品中,荒诞与真实巧妙结合,达到了“整体荒诞、细节真实”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式”;荒诞;真实
  一
  荒诞是现代社会非理性制度的產物,人活在世界上,却对社会、他人、甚至自身充满恐惧感和虚无感。在现代作家中,卡夫卡将“荒诞”诠释的最为独到和全面。
  二十世纪英国诗人奥登曾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令人想到的名字。”卡夫卡堪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精神代表,他最先表现了“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以揭示人的异化为中心主题的作品《变形记》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变形记》以荒诞的情节讲述了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在生活的重压下变为甲虫、被家人抛弃、凄凉死去的悲剧。
  《变形记》的荒诞情节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作品中,荒诞与真实巧妙结合,达到了“整体荒诞、细节真实”的艺术效果。匈牙利批评家卢卡契说:“卡夫卡作品整体上的悖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格里高尔的父母和妹妹对他由最初的关切到最终厌弃的过程极其细致真实;一个为家庭生计奔波而变成甲虫的人最后却被全家人厌恶,这一过程及结果冷酷无情,又似乎合情合理。结尾处格里高尔自我消灭的愉快和家人轻松的状态都真实可信。人的异化导致人的自我价值的失落。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人困境的哲学思考。
  二
  卡夫卡以一种独特的“卡夫卡式”的写作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这位二十世纪表现主义大师创造的艺术世界,以存在主义学说为基础,反映的是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艺术特色则表现为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整体的怪诞性、象征及自传色彩。
  《变形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以惊人的荒诞框架和同样惊人的真实细节再现了人的异化主题。卡夫卡不像巴尔扎克那样会在作品中明确地指出使人沦落的社会原因。卡夫卡执着于表现人被异化后的心灵感受,这些感受的普遍性和细节真实性很容易使读者进入格里高尔的“甲虫世界”,甚至于感同身受。
  “卡夫卡式”的最大特色是“抛入式”的开篇方式,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平淡得像在讲一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而一切都发生的很唐突,置主人公于尴尬的处境之中。其次,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很明确,或者说很单一,他们有一个行动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但在追求过程中屡屡碰壁,举步维艰,使他们偏离目标甚至向反方向发展,最终以失败告终。最后,卡夫卡作品的结局中,主人公或死或失踪,别无其他出路可走。格里高尔最后也是默默离开后悄然死去。
  三
  按照习惯性的逻辑,一个人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可能会尖叫、惊慌、挣扎,但在卡夫卡的作品里,这些都没有发生。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后,并没有惊恐,只是怀疑这是一个梦。这种把突然发生的事疑为梦境的写法,是读者易于接受的。
  作为一名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日夜奔波,为家庭承担一切开销。可是造化弄人,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最痛苦的是,他还保留着所有的思想和记忆,只是外形发生了变化、患上失语。这是他真正痛苦的根源。他从挣钱的工具一下子沦为家庭的负担,全家人执意要逼走这个累赘。如果说格里高尔的变形是有形的,那么家人的变形则是无形的。家人的压力最终把他逼上了绝路。这部作品典型地再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温情不复存在,即使最亲近的家人也是如此,这恰恰是卡夫卡所处的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奥]卡夫卡,张荣昌译.变形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叶廷芳.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郝晓艳.论卡夫卡式小说的艺术图式[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5.
  [4]周薇.谈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艺术[J].文学教育(上),2010(1).
  [5]王璐,乔阳,张哲.卡夫卡《变形记》——荒诞的故事与生活的真实[J].名作欣赏,2014(5).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丹麦女孩》讲述了男主角埃纳尔﹒韦格对自己性别认同的改变,最终争得妻子的支持,勇敢的接受了变性手术,成为女人莉莉的故事。影片着重地描写了莉莉与格尔达两个女孩的情感矛盾,爱恨纠葛,包容理解,牺牲和相互成就。体现出主人公追求自我的勇气魄力和与传统现实观念的反抗,也反映了其不断探索并追寻真实自我价值的困惑和艰辛。本文从自我的认同与人格平衡、社会身份的塑造与重塑、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三个方面来解析
期刊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构成基因,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元素。人生路漫漫,难免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家庭应该成为人生在世最温暖的港湾,应该成为人生风雨路上灵与肉的栖息地。没有这温暖港湾的人将是苦海中永远的漂流者,体味着人生最大的悲凉。男女相爱而组建家庭是人生路上一个关键点,但决不是终点,恰恰应该是一个新起点。经营一个美好家庭则是人生一场最重要的修行。家庭是每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修行圣地,一个人真正的快乐自
期刊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摘要:单向度的诗歌线索在诗歌文本细读的解诗学实践中,容易以日常生活经验和既有知识结构来逐一进行诗歌的确证或对应,有悖于文学创造和诗歌想象的艺术规律。文章试从《道旁》诗歌的文本细读入手,分析时代环境和地理空间作为解读诗歌的可能切入口,注意社会历史视野下诗歌与时代的内在关联性,思考诗歌读解过程中生活逻辑与诗性逻辑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反思文本细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卞之琳;《道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情,与其说是“浪子回归”后岁月带来的遗憾与美好,不如说是男权主义背景下以男性为中心的自我救赎与回归。小说在此毫无疑问地迎合了男性世界对于完美女性的想象,将冯婉喻塑造成为“奉献天使”:她是丈夫心目中完美的归宿,却从未享受真正的幸福,苦苦支撑生命的只有从未得到回应的爱。这种感情上的不对等反映出文本中女性视角的缺失。  关键词:陆犯焉识;男权主义;女
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继父”形象在余华的作品中已然形成了一个典型形象群,无论是《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王立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还是《兄弟》中的宋凡平、《第七天》中的杨光彪,这些“继父”们无一不以高大伟岸的形象出现在儿子眼中,且均与具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继父现象”的呈现,直接表明余华笔下的血已无关宏旨,并且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血缘权威的打破,是对传统父子伦理最为有效的反动
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摘要:《祝福》因“吃人”的礼教而出名,可究竟是否是礼教在吃人,又谁用礼教吃人,为什么鲁迅塑造了一名女性,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都被遮蔽,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视祥林嫂之死,有着新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祥林嫂;祝福;女性  关于《祝福》这篇小说的主题,学界多数认为是在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残害了祥林嫂的生命。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称:“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大多数
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也许很多人不了解黄仲则,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却是妇孺皆知的,事实上这句诗正是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之手。他被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黄征君传》赞誉黄仲则为 “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但在清朝文字狱对文人个性压抑的黑暗环境中,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一生穷困潦倒,始终郁郁不得志。本文以黄仲则的诗歌《夜起》为例浅析诗人的失意人生。  关键词:黄仲则;《夜起》;失意人生  纵观诗人
期刊
西昌学院  摘要:余华的创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暴力和血腥;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其作品投入了更多对人性的关注,开始抒写用小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自我消解,用悲悯的温情来融化暴力,让人倍感温暖,代表作是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本文拟通过对三部长篇小说的解读,全方位研究余华小说,从而实现对作家余华的全面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余华
期刊
青岛大学文学院  摘要:王维《辋川诗集》中的二十首诗各有特色,体现了王维山水诗创作的高超水平。《鹿柴》将诗、画、乐融为一体;《栾家濑》则以自然之景写自然之心,入无我之境。王维使这组诗的艺术魅力臻于神境。  关键词:诗中有画;灵动;自然之心;无我之境  一、《鹿柴》——诗、画、乐的完美融合  “鹿柴”的“柴”同“寨”,意为栅栏、篱障。在辋川的众多游址中,鹿柴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虽处偏僻之地,却有其独
期刊
昌吉学院中文系  摘要:《竹山词》中的恋情词,历来不受重视,将恋情词中的女性形象分类,一方面可以窥见蒋捷生平部分情感经历,另一方面分析出花间派对于其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竹山词》;女性类型;花间派;词风  蒋捷,南宋遗民词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于德祐年间考取进士,次年,元兵便攻克临安,南宋灭亡,从此隐居不出,终不仕元。与同代文人也鲜有交往,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甚少之。因此他虽然同周密,王沂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