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柏合寺取草帽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hg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顶、院坝、田间……铺排着无边无际的金色草辫子,一缕缕一片片,在阳光下闪耀着梦幻般的光,陪伴过我的青春岁月。
  
  成都龙泉驿西南边缘有座小镇,柏合寺。当年,客家人以草编为副业在此谋生,没想到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草编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演变成了全镇传统的手工绝活,从80岁高龄的老者到年仅几岁的小童都是草编能手。柏合寺因此有着“指尖上小镇”的美名。
  我20岁出头就到柏合寺的一所中学教书了,在那里呆了六七年,柏合寺镇于我,可以说是伸手即可细数的掌纹,永生记刻。
  
  阳光下的指尖舞蹈
  
  重回柏合寺,是个有阳光的仲春时节。
  76岁的草编艺人魏忠惠老人正坐在她逼仄的草编铺子上掐草辫。这是一间临街的铺子,不足10平方米的铺子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草帽,大的张开手臂不能合围,小的仅容一根小指头勉强塞进去。除此之外,还挂着各种草编提包、腰带、眼罩和文胸等等,不一而足。一缕缕春天阳光斜斜地照进铺子,洒在那些光洁的草编品上,精致纹样和手编个性微妙地显现出来。
  魏大娘和当地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就会用麦秆掐草辫编草帽。“说不清楚跟哪个学的,在我七八岁做小姑娘时,就能每天掐出好几圈的草辫来补贴家用了。”至今,魏大娘还记得一家人晚饭后在油灯下围坐,一边摆龙门阵一边做草编。“阿爸、我和几个兄弟姊妹主要掐草辫,阿妈和阿婆将我们掐好的草辫缝成草帽。如果兄弟姊妹哪个偷懒了,阿妈就说,不掐辫子,过年就没有新衣服穿。于是大家又将手中的麦草飞快地编起来。”
  我曾在这里度过了青春岁月,记忆中,镇上或是乡间的老人、妇女和小女骇都在门前、茶铺里、坝子上,甚至劳动间歇的地垄田间,围坐一起编草辫。巧手翻折之际,柔软的麦秸辫子就编出来了;巧手飞针走线,一顶式样别致的草帽就成形了。我一直惊叹,在这块民风勤劳朴实的地方,似乎人人都是能工巧匠。
  那时,镇子上有好几十家草帽加工厂和家庭作坊,每一家工厂和作坊都劈有一块专门晾晒草辫和草帽的坝子。阳光下,工人们忙碌地翻晒着用硫磺熏制的草辫和草帽,味道虽然有些刺鼻,但它们折射阳光而焕发的色泽却是耀眼的金黄。逢场的时候,远乡近邻都会把他们平日里仔细筛选的秸秆和编织的草辫拿到镇上来交易,老街上满是头带草帽背负草辫秸秆的人流。此时,他们的手指仍然在忙碌地掐着草辫子,似乎离开了这个活计,生活就失去了趣味。
  在柏合寺那些年,我的问候习惯也渐渐入乡随俗。碰上相熟或不熟的老乡,一句“在掐辫子啊!”或者是“在编草帽子啊!”就代替了成都人最习惯的问候语“吃了没?”迎面得到淳朴的笑容,我也顺手翻看老乡手里的草编,愉快地开始聊天。草编就这样悄然融入柏合人的生活,无处不在。
  
  小镇草帽行天下
  
  据说,古时柏合寺这里是官道枢纽,因镇上的延庆寺中有连理柏而改名为柏合寺。时过境迁,寺院早已不存,连理柏也不知去向,但这里依然淳朴如初。
  我流连于古镇老街,街呈环状,形如一轮磨盘,称“磨盘街”,街道自北至南倾斜下去,两旁是木质吊脚楼,小青瓦屋盖,下店上宅,店铺的堂门多是用实木板子一块一块安插。街边的老房子、构建宏大阔朗的太和殿、工艺精湛的“花楼”以及高大的古榕,实在很容易让人想见它昔日的荣光。200多年前,柏合寺建场,除去它曾为古时南出成都的官道枢纽外,更大的因素在于因草帽兴市、客商云集。
  我在这里作乡村美术教师的时候,一个日本代表团要来考察一家草帽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老板还特别请我在他厂房的外墙上画了一幅大大的广告画,并按照他的叮嘱,在画上写“柏合草帽,风行天下”几个红亮亮的大字。
  “风行天下”,对柏合草帽而言并不为过。早在清代,柏合地区的规模化草帽经营就已远近闻名,法国人马尼爱游历成都时就写道:“此物发往欧洲,每年约数千余包也。”《简阳县志》载:“草帽,女工以小麦草编制。柏合寺有市,贩运至窿昌、安乐、乐至等县。”民国初年,柏合寺设立了草帽买卖场,成都等地的商家每年坐镇收购转销外地,其火爆程度决不亚于今日的商品展销会。建国后,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也多次将柏合草帽作为国礼赠送给受访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镇上有大小草编企业百余家,年产草帽和工艺草编制品300万件,产值1000万元以上,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当地百姓向我讲述更多的是,清乾隆年间柏合草帽成了宫廷贡品,“乾隆皇帝下江南,头上就曾戴了一顶他十分喜爱的柏合草帽。”据人文地理作家凸凹先生的考证,“把柏合草帽演绎得蔚为壮观、轰轰烈烈、遮天避日、且上升到抗日高度的场面,出现在1937年。那一年,刘湘率三个集团军出川抗日,在奔赴苏、皖两省抗日前线的路上,10万川军将士人人头戴柏合草帽、个个脚蹬柏合草鞋,那阵势真可谓浩浩荡荡、威风凛凛。”
  在柏合寺及相邻的周边乡场上,每遇逢场天,无论春夏秋冬,你都会看见那些头戴草帽潮涌的人群。那草帽的产地无不出自“柏合寺”,其实这些乡场也有手工编制草帽的,但也全部打着“柏合寺草帽”的牌子。所以,成都地区至今流传有一句俗话:“到柏合寺取草帽子”,可见其名声响亮。
  “到柏合寺取草帽子”除了表达草帽知名,还有着另外含义:因草帽而衍生出来的民俗习惯。过去的草帽根据人物身份式样不同,方顶的是官帽,圆顶的是平民戴的,蓝底绣花草帽则是新嫁娘专用。当地女子出嫁,必向男方要一顶绣花草帽作聘礼。如果走在此地乡间,你碰到那些头戴蓝布底子绣花草帽的女子,就一定是遇到刚结婚的新媳妇了。后来,这样的礼俗又延伸到新婚男子:结婚第一年的端阳节,新嫁的女儿领着新郎回娘家看望父母。在接受女婿奉上的皮蛋和挂面等礼品之后,回赠的便是一对早已备好的蓝布底子绣花草帽。渐渐地,人们便把相亲或者拜会丈人丈母说成“到柏合寺取草帽子”了,柏合人把自己亲手编织的草帽看做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情谊表达。
  
  留住头发上的田野清香
  
  场镇东北面有万亩梨树,每到三月,千树万树梨花开,如霞似雪。远近闻名的古客家民居钟家大瓦房就掩映在这片梨林之中。
  据钟家人讲,他们的先祖在广东平乐的时候,就靠做厨和编织草帽为生。入川后,因为立足和谋生的需要,先祖刻苦钻研,在世代草编工艺实践中摸索创造出了一项提高草帽质量的关键性技术,那就是用硫磺熏蒸草辫。通过此技术编制出来的草帽,色泽一致,银白发亮,光彩夺目,销量大增。钟氏家族因草帽生意红火,逐步成为当地的望族,钟家大瓦房也就随着家族的兴旺扩建成现在的模样,360余年来几经劫难依然从容屹立。
  柏合草编源自客家文化,但如今钟家人早已不做草编,不过说起这门手工绝活时,钟家人依然满脸荣耀:“要精心作好选草熏漂、剖草织辫、煮晒增白、缝制磨压、扎孔喷字等八道工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相当讲究:一件上好的草编制品的制成,首先是“料”要选好,“比如用农家肥长出来的麦秆就柔韧,编的东西光亮又耐用。过去做‘贡品’草帽时,选择什么样的麦种,在什么时间收割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其次是“掐辫子的手艺,用力要轻巧,不急不火,这样草辩的纹路才均匀,厚薄、大小一致,编的草帽才好看。”至于“煮晒增白”讲的是个“火候”,“缝制磨压”精心细致就好。“在过去,一个能工巧匠一年也只能编出四顶‘贡品’草帽。”其烦琐的工艺可想而知。
  柏合寺草帽讲究色泽、式样和耐用,最为特别的是,戴过柏合草帽后,头发上经久不散的那缕田野的馨香。近年,发展为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的柏合草帽在造型上更为丰富,但其工艺依然沿袭祖制,丝毫不敢懈怠。或许正是因为一代代柏合寺人严谨地遵从了这些烦琐而严格的工艺要求,柏合寺草帽才最终因质地优良、形色美观而名声远杨。
  古街街口曾家是草编大户,一家六口人都在编草帽,忙的时候,还要雇请20多个小工。他们忙碌着,有的晾晒草辫子,有的编草帽,“曾记草帽”每年要产50多万顶。在曾家的院子里,摆着一些机器,据说已经开始半机器生产了,“不然哪能编得了那么多!”
  草帽的生产旺季是在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3月,淡季的时候,当地人就编织和收购草辫子。可近年柏合寺当地人逐渐放弃小麦改种其他副业,麦秆越来越少,草辫子也越来越难收,有时候还要赶早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其他县去找原料。每每看到农民把麦草当废物烧掉,他们都觉着心痛:“一亩麦田的麦秆要卖好几百元呢。”。正是这种种原因,乡人在村头巷尾翻晒草辫、草帽的热烈劳作场景如今已渐渐淡去,草编大户也越来越少。
  “编草帽不如种果树、打工赚钱。”但魏大娘仍然坚持着这个古老的行当,主要是这个陪伴了她一辈子的手艺,让她实在“丢不了手”。 因为“丢不了手”,所以也就“丢不下心”。而让魏大娘颇为着急的是,一些草编绝技的濒临失传,“象‘螺丝纽’这种草编工艺,要同时用十一根麦草编织,现在只有四五个人才掐捻得来了。”不过让魏大娘感到欣慰的是,“政府已把我们这些老手艺人的手艺都用录音、录象的办法记录了下来。”作为四川省艺术家协会评定的草编艺术家,魏大娘也常常被一些旅游单位请去作草编技艺的表演。
  2009年柏合草编被列入第一批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工艺的相关资料得以收集、整理、归档。专为创新技艺和产品的“草编编艺”学校也开始筹办教学,以期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当地依然沿袭着一年一度的“草编文化节”,每到这时,热闹场景仿佛当年。此情此景,我闻到头发上的麦草香,依稀回到曾经的青春岁月。
其他文献
<正> 《陶渊明集》中有《和刘柴桑》及《酬刘柴桑》诗.此二诗究竟何时所作?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一九五六年版)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414年),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则系
苟子哲学其实蕴涵着一个在华人文化氛围里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和亲和度的普遍形式;整个苟学哲学史的发展,其实就是逐渐触及、呈现这个普遍形式并且予以丰富地展开的过程。从这样的
本文对固定侧边界、辐射侧边界及实测可变侧边界进行了对比, 发现采用实测可变侧边界后,形势预报有较明显的改进。因此,一旦机器条件许可,加入更好的侧边界处理方案或着手发
根据流域水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就境内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的途径。
王雪涛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其小写意花鸟画艺术对中国现当代画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的艺术历程和绘画风格的变迁典型地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人花鸟画自清末以来的世俗化过程
设定汛限水位是为了缓解防洪与兴利之间的矛盾使水电站在安全的前提下经济运行.该文以黄柏河梯级水库群为例,针对其设计汛限水位在实际控制运用中暴露出的问题,对汛限水位进
文献记载表明,寿陵不单是赵肃侯的陵墓,还可能是座城邑。考古发现表明同时期的诸侯国都有把王陵建在城内的习俗。而地方志记载赵王城内有墓葬存在,通过对其内建筑遗迹的分析研究
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实施,我国城乡家庭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续保持向小型化的方向转变:家庭类型中一代户家庭(包括单身户)中的空巢家庭和丁克家
一座水乡古镇因博物馆而新兴,一群建馆之人,因水乡而停泊。江南古镇奇多,周庄、乌镇、南浔、西塘、同里……名声一个赛一个地响亮。相比这些喧嚣的旅游胜地,锦溪显得温婉羞涩